2024-06-23|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線上公益講座:培養金融素養,從生活經濟學開始」文字記錄(上)

「時間學苑」今年夏天與讀寫教育機構「喜閱樹」有了第一個針對中、小學生的經濟思辨營隊,昨晚我們也特別召開線上講座,來說明品牌的故事與營隊源起。

raw-image


開場當然要請「時間投顧」創辦人廖國峰先生(以下不上尊稱,而是拉關係的叫國峰唷!)來分享時間學苑品牌的創立囉~

如何從一個獲獎無數的基金經理人,轉入台灣第一間非財團法人發起創立的「時間投顧」,又怎麼會想創辦教育品牌——「時間學苑」呢?(難道說,有錢人的世界就是這麼樸實無華嗎?!)

從保誠投信到時間投顧

國峰一開始分享在金融業很久很久,從不需要面對客戶的部門,轉變為要把理念講給客戶聽的衝擊與學習。

因為過去待在大公司,講理念是sales的問題,不是自己要負責的。但自從創辦了「時間投顧」,當然得自己講給客戶聽囉!

這才發現與客戶互動很困難,因為自己講話對方聽不懂!

創業當然要先檢討自己嘛~~但國峰回想起,在對客戶的行前教育明明講得很清楚,客戶的眼神也如此堅定。怎麼一遇到波動,就如此緊張?巴菲特那句名言,「當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明明言猶在耳,怎麼客戶的心也隨之波動了???

與客戶間的認知落差就這麼展開了國峰的經濟思辨之旅~


投資的實際狀況是有些客戶帶著貪婪而來,帶著失望離開。國峰開始不斷思考為什麼有些客戶的心可以撐過波動?撐不過的客戶又是什麼原因?如何讓客戶心能安穩、能撐得住,成為創辦時間投顧近五年來努力想理解的事。

內在衝擊:想考博班時,完全看不懂過去所學

外在衝擊如此,國峰展開經濟思辨之旅的內在動機則是思考是否要圓當年的夢,再報考博士班呢?

但奇幻的是重新翻開碩士班筆記的自己,對上頭密密麻麻的數學算式感到非常陌生……

為什麼花了六年青春歲月,經過20年全部忘記了?那六年的青春究竟代表什麼意義?!

 

(小編按:大澈大悟後的國峰開始實驗身旁有興趣的小白鼠……就是昨晚講座的另外兩名創新教育工作者——虹瑩與津羽老師。)


黑板經濟學V.S.生活經濟學

國峰開始思考有沒有機會不用艱深的數學也可以理解經濟學呢?

對比於學院派在黑板上的高深數學,希望一般人也有機會從生活出發,認識遍在生活周邊的經濟學議題,所以時間學苑用了「生活經濟學」一詞。

「生活經濟學」嘗試帶著中、小學的學生討論生活中能用到的經濟學,不是為了考試高分,而是用得到!

 

觀察自然現象(科學)V.S. 觀察人類交易(經濟學)

要解釋經濟學之前,國峰舉了幾十年前的科普書《十萬個為什麼》為例,說明科學是從生活觀察與實驗開始,但經濟學與交易有關,能從日常生活的交易行為來觀察經濟原則、現象。

自然現象與人類交易,牽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本質差異,也會得到很大的不同。例如自然科學在量子力學出現前,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答案,但人類的交易行為可能因地區不同,得到的答案會有侷限與適用性。

也就是說經濟思維、交易或社會科學沒有標準答案,但與自然科學的共同點都是從「觀察」開始。

 


回到一開始的提問,「為什麼有些客戶遇到事情(波動),會沉不住氣與恐慌呢?」

國峰認為懂投資分為兩個階段,一般所理解的投資理財知識與技巧,其實是種「技能」。但建置在底下的金融素養,是種很早養成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是不管你投資技能再好,但面對不確定性時,要怎麼面對的基本問題。(也就是前面巴菲特那句名言,「當別人恐懼我貪婪,別人貪婪我恐懼」怎麼做得到的問題。)

心理素質的養成有賴「教育」,國峰分享108課綱在說的「素養」,就是「知識」、「技能」與「態度」。


知識、技能都好懂,那「態度」是什麼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時間學苑是一個引導大眾進行「經濟思辨」的教育品牌,期待透過跳脫學院的經濟學理論,帶領大家思辨生活裡的經濟議題,也讓大眾認識「生活經濟學」的運作,成為培養個人金融素養之底蘊。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