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琦:一位留學生的抑鬱與新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一、留學生

劉芳琦站在上海HJ國際學校的大門前,心臟砰砰直跳。這座現代化的建築將是她未來兩年的棲身之所,也是她人生的新起點。作為一個自小在印尼長大,父親是印尼華僑,母親是臺灣人的外籍生,她既期待又忐忑。

第一天的迎新會就讓芳琦感受到了文化的衝擊。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們操著不同的口音,討論著她從未聽說過的話題。

她的室友杜珩經常談論在世界各地生活的經驗,艾莎則對日本流行文化如數家珍,而馬琳則以她出身醫生世家而自豪。芳琦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局外人,默默地站在角落裡。

課堂上,芳琦更感到不適應。

英語老師彼得鼓勵學生們暢所欲言,討論諸如民主、人權等話題。歷史老師徐麗則經常講述改開時期的故事。這些都是芳琦在印尼從未接觸過的。她想融入討論,卻總是找不到恰當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想法。

最讓芳琦困擾的是音樂課。

當老師要求她唱一首印尼語歌曲時,她尷尬地發現自己竟然一首都不會,因為她在印尼讀的也是講普通話的中學,她的印尼文並不好。這個經歷讓她開始質疑自己的身份認同:她到底是印尼人,還是中國人?還是說,她哪裡都不屬於?

晚上,芳琦給父母打電話,想尋求一些安慰和建議。然而,她很快就意識到,父母對她所面臨的困境一無所知。他們只關心她的成績,詢問她是否適應了新學校的食宿。芳琦失望地發現,她的父母對國內情況的理解停留在十幾年前,根本無法理解她所經歷的文化衝突。

隨著時間的推移,芳琦開始注意到學校里那些受歡迎的學生。吳思漢是台生會的會長,總是被簇擁著;馬冀作為高幹子弟,舉手投足間都散發著自信;而法國來的亨利則以其貴族氣質吸引了許多女生的目光。芳琦看著這些耀眼的同學,心中既羡慕又嫉妒。

有一天,芳琦無意中聽到了一些關於這些「明星學生」的八卦。她突發奇想,開始添油加醋地編造更多細節,然後小心翼翼地在同學間傳播。令她驚訝的是,這些虛構的故事很快就在學校裡傳開了。同學們開始對她投來好奇的目光,有人甚至主動來找她聊天,想知道更多內幕。

芳琦漸漸嘗到了被關注的滋味。她開始精心設計自己的穿著,模仿那些受歡迎同學的舉止。她編造的故事越來越大膽,也越來越引人入勝。很快,她就成為了學校里的「消息靈通人士」,許多人都願意和她交朋友,希望能第一時間得到最新的八卦。

然而,隨著謊言越積越多,芳琦開始感到不安。她害怕自己的謊言有一天會被揭穿,更害怕失去好不容易獲得的關注和友誼。每天晚上,她都會躺在床上,回想自己編造的那些故事,擔心哪裡會露出破綻。

在一次學生會選舉中,芳琦的謊言終於到達了臨界點。她編造了一個關於候選人的勁爆故事,引發了巨大的爭議。當事人憤怒地否認,並要求芳琦公開道歉。面對眾人質疑的目光,芳琦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和恐懼。

就在這時,一直默默關注她的班主任找到了她,帶她去跟學校的心理老師談談。心理老師並沒有責備芳琦,而是耐心地聽她傾訴。芳琦終於卸下了偽裝,哭著說出了自己的困惑和不安。

心理老師説明芳琦理清了思路。芳琦意識到編造謊言的行為,其實是源於對自我認同的迷失和對歸屬感的渴望。他鼓勵芳琦勇敢面對自己的文化背景,接納自己的獨特之處,而不是一味地模仿他人。

在諮詢師的説明下,芳琦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行為。她找上傷害過的同學,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並真誠地道歉。雖然失去了一些「朋友」,但她卻贏得了真正朋友的尊重。

經過這次經歷,芳琦逐漸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她開始珍惜自己的文化背景,主動學習印尼語,也更加熱衷於瞭解其他文化。她不再羨慕那些「明星學生」,而是專注於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才能。

最後一年的學習生活中,芳琦成長為一個自信、真實的女孩。她學會了欣賞多元文化的美,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獨特魅力。當她再次站在校門口時,她不再是那個忐忑不安的轉學生,而是一個準備好擁抱世界的年輕人。

(以上故事人物皆為化名,故事內容經過改寫)

 

二、健康的人際關係是互補的

我想和大家分享《芳琦》的故事,在於這個故事不僅反映了許多留學生可能面臨的挑戰,也為我們提供了一些關於跨文化適應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啟示。

芳琦是一位在海外長大的高中生,當她進入上海的一所國際學校。從她的經歷中,我們可以看到留學生在文化適應、身份認同和人際交往方面所面臨的諸多困境。

首先,讓我們談談文化適應。

芳琦初到學校時,面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她感到格格不入。這種文化衝擊是很多留學生都會經歷的。他們突然置身於一個全新的環境,周圍的人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和行為方式。這種情況往往會引發焦慮和不安。

其次是身份認同問題。

當芳琦發現自己不會唱印尼語歌時,她開始質疑自己的身份。這種身份認同的危機在跨文化背景的青少年中非常普遍。他們常常感到夾在不同文化之間,不知道自己究竟屬於哪裡。

最後,我們來看看人際交往方面的困境。

這裡我想引入「人際互補理論」來分析芳琦的情況。根據這個理論,健康的人際關係應該是「互補的」。然而,芳琦的行為卻呈現出一種「反互補」的模式。

起初,芳琦表現得順從,試圖融入群體。這符合人際圓形複合結構中的「順從」行為。然而,當她感到這種方式無法獲得認同時,她轉而採取了一種「支配」的策略——編造關於同學的八卦。

這種行為雖然短期內吸引了注意,但實際上違背了互補原則。她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獲得友誼和認同,但結果卻適得其反。同學們對她產生了懷疑和不信任,這進一步加劇了她的孤立感。

其實類似的情況在我們生活中屢見不鮮,有些人對他人表示順從,壓抑自己的自我意志,刻意討好。有些人總想支配人際關係,通過自我膨脹或道德綁架。

兩條路徑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避免被看清,這是出於「擔心自己被看清,別人會不喜歡自己」的投射。其結果表面上鞏固了關係,實際上卻會讓關係失去發展的空間,並且會讓自己壓力重重。

換言之,反互補的行動往往來自於一個人的人際焦慮。

 

結語:幫孩子穩固自我

芳琦的案例告訴我們,留學生的適應過程是複雜的。作為家長,我們需要意識到,孩子在國外學習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是一個全面成長的過程。他們可能會面臨文化衝擊、身份認同危機和人際關係挑戰。

因此,我建議家長們:

1.與孩子保持密切溝通,關注他們的情感需求,而不僅僅是學習成績。

2.説明孩子了解和欣賞自己的文化背景,同時鼓勵他們開放地接納新文化。

3.鼓勵孩子參與學校的各種活動,以健康、真誠的方式與同學互動。

4.如果發現孩子有適應困難,及時尋求學校心理諮詢師的説明。

5.培養孩子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這將成為他們未來的寶貴財富。

 

每個孩子的留學經歷都是獨特的。作為家長,我們的角色是給予支援和理解,幫助他們在這個過程中健康成長,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作者:高浩容。哲學博士,道禾實驗教育基金會兒童青少年哲學發展中心主任研究員、台灣哲學諮商學會(TPCA)監事。著有《小腦袋裝的大哲學》、《心靈馴獸師》、等書。
avatar-img
85會員
85內容數
哲學博士。結合哲學諮商與教育的實務經驗,以存在心理學視角,提供對於:自由、責任、命運、孤獨、存在感、價值感等人生課題的分析與覺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容我說 的其他內容
親愛的爸爸媽媽,孩子終究有一天會長大離家。但透過真摯而坦然的對話,我們和孩子的心是可以永遠靠近的。與其躲避那些複雜的情緒,不如讓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學著去擁抱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時刻,包括畢業。
生活的真諦不在於取悅所有人,而在於忠於內心;不在於耀眼的成就,而在於每一天的充實與滿足。與其被動地接受強加的重擔,不如主動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這個過程也許艱難迷茫,但那都是成長必經的階段。學會獨行,學會同行;學會堅持,也學會放棄。學會接受生命的困境,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接受、處理與放下。
從救贖的手段來看,基督教更強調他力救贖,即依賴於上帝的恩典和基督的犧牲;而佛教則強調自力解脫,通過個人修行達到內心的平靜和最終的解脫。 基督教的救贖觀將救贖視為神的特權,只有通過信仰基督才能得到拯救;而佛教則認為,每個人都有可能通過修行和覺悟達到解脫。 存在心理學更傾向於佛教的救贖觀。
自在是什麼?自在是一種心境,而這種心境是去「允許自己快樂」。 很遺憾的是,有些人做不到這一點。更遺憾的是,有些成人自己做不到,還拿這些觀念教孩子,讓孩子從小就對花錢有羞恥感,對享受有罪惡感。……
許多時候,團體裡的沉默或衝突,都來自於同一個原因,這個原因就是這裡談到的羞恥與臣服。羞恥會引起我們的死亡焦慮,就像那句話「羞恥的想要找個洞裡鑽進去」。
仰頭遠眺天花板,依稀記起當年那些對上帝的質問。如今,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答案——不是每一個質問都有答案。上帝也好,信仰也罷,不過都是個體對他者的投射。畢竟無論頭抬得再高,天花板上沒有上帝,沒有人,沒有希望,什麼都沒有。
親愛的爸爸媽媽,孩子終究有一天會長大離家。但透過真摯而坦然的對話,我們和孩子的心是可以永遠靠近的。與其躲避那些複雜的情緒,不如讓我們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學著去擁抱生命中每一個重要的時刻,包括畢業。
生活的真諦不在於取悅所有人,而在於忠於內心;不在於耀眼的成就,而在於每一天的充實與滿足。與其被動地接受強加的重擔,不如主動去創造屬於自己的人生。這個過程也許艱難迷茫,但那都是成長必經的階段。學會獨行,學會同行;學會堅持,也學會放棄。學會接受生命的困境,也學會在適當的時候接受、處理與放下。
從救贖的手段來看,基督教更強調他力救贖,即依賴於上帝的恩典和基督的犧牲;而佛教則強調自力解脫,通過個人修行達到內心的平靜和最終的解脫。 基督教的救贖觀將救贖視為神的特權,只有通過信仰基督才能得到拯救;而佛教則認為,每個人都有可能通過修行和覺悟達到解脫。 存在心理學更傾向於佛教的救贖觀。
自在是什麼?自在是一種心境,而這種心境是去「允許自己快樂」。 很遺憾的是,有些人做不到這一點。更遺憾的是,有些成人自己做不到,還拿這些觀念教孩子,讓孩子從小就對花錢有羞恥感,對享受有罪惡感。……
許多時候,團體裡的沉默或衝突,都來自於同一個原因,這個原因就是這裡談到的羞恥與臣服。羞恥會引起我們的死亡焦慮,就像那句話「羞恥的想要找個洞裡鑽進去」。
仰頭遠眺天花板,依稀記起當年那些對上帝的質問。如今,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答案——不是每一個質問都有答案。上帝也好,信仰也罷,不過都是個體對他者的投射。畢竟無論頭抬得再高,天花板上沒有上帝,沒有人,沒有希望,什麼都沒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如果無法說服自己相信希望,就不要用力勉強吧。此刻就是覺得疲累茫然悲傷,那就陪伴自己好好悲傷吧,這也是一種愛;這就是愛了。
無法相信的時候, 千萬不用勉強自己相信;就像笑不出來的時候,完全不用勉強自己要去笑。接納當下的自己,相信身心的訊號,這也是一種珍貴的 #自我保護本能。
Thumbnail
113.01.04【日誌】-沉思錄:洞察生活哲學,引導心靈平靜~(談教養-起床氣、沒禮貌、養成閱讀習慣、健康-慢跑、長輩失智問題、面對憤怒、死亡、專注、生命、斯多葛主義)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克服過度完美主義、拖延症、害怕批評,從自我檢測中找回生活平衡的實用指南
Thumbnail
用認知行為療法更認識自己,擺脫恐慌、憂鬱、社交恐懼症和強迫症,讓心靈清爽愉快的自我練習
Thumbnail
如果無法說服自己相信希望,就不要用力勉強吧。此刻就是覺得疲累茫然悲傷,那就陪伴自己好好悲傷吧,這也是一種愛;這就是愛了。
無法相信的時候, 千萬不用勉強自己相信;就像笑不出來的時候,完全不用勉強自己要去笑。接納當下的自己,相信身心的訊號,這也是一種珍貴的 #自我保護本能。
Thumbnail
113.01.04【日誌】-沉思錄:洞察生活哲學,引導心靈平靜~(談教養-起床氣、沒禮貌、養成閱讀習慣、健康-慢跑、長輩失智問題、面對憤怒、死亡、專注、生命、斯多葛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