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3|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自私相對論》

「自私」這一個詞,大家是會如何理解的呢? 第一次接觸這一個詞語是在小時候,長輩、老師多會和自己說「不能自私,要和其他人分享」 之類的說話。小時候會覺得「不自私」是基本禮儀,而隨着日子過去,伴隨着經歷長大的我們,對「自私」這個詞語慢慢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想法。


在「自私 」 這一詞出現時,立場主要分為兩種:事情和自己無關 與 事情和自己有關 。

事情和自己無關 - 是自己在第三者角度,談論別人的事情時而發生的。

事情和自己有關 - 是自己處於說與被說「自私」之中


在談論別人時,作為茶餘飯後的話題,不會太過上心在意。但事情涉及自己的時候,總會帶有很多負面情緒,甚至久久不能放下。而可能比較少人留意的是,「自私」這詞還涉及更多的因素存在,分別是「正常需求」和「要求」。


「正常需求」

先來說一下「正常需求」,這個十分容易理解,「當你做出一些行為,佔據了比正常需求多的資源,導致其他人失去其應有的資源。」 這很大機會會被說「自私」。例如「在公車接近滿員時,一個人刻意霸佔兩個位」;「一些理應每一拿取一份的東西,卻拿了很多份」之類。到這裏一定會有人問「甚麼是『正常需求』?定義是甚麼?」我個人會偏向是一些「普遍認為」、「明文規定」或是「約定俗成」的事情,當然有不同的角度去界定甚麼是「正常」,更甚是要視乎事情的性質,甚至會隨着社會的變化、時代的變化而有所改變。如果事情可以很容易界定為「正常」當然是最好的。但現實上,有很多情況下雙方會在「正常需求」的定義上出現分歧。一方認為對方應該要這樣做,一方認為不應該。這個情況下雙方從基本價值上出現分歧,事件很容會演變成一方「要求」對方怎樣做,對方不妥協,繼而產生爭執,最後總會出現一方說對方「自私」。


相對?

先釐清這篇文章並不是探討「自私」的本質,而是把重點放在說出或被說「自私」的時候,增加可以思考的角度,或者感受會有所不同。這也是為甚麼我會以「自私相對論」為題,對我來說,每一次聽到這個詞語,我第一時間在意的,是說別人「自私」的人,和被人說「自私」的人,他們分別的立場與角度是甚麽呢? 而剛剛說到的「要求」出現時,更加會令我聯想到其實「自私」是相對的。如果因為自己的「要求」不能達成而說對方「自私」,其實當事人也是「自私」的。


「要求」

這種「要求」,多半出現在雙方是有密切關係的人,例如家人、伴侶、朋友,甚至同事。例如:

「我不希望你作出那個決定,要多為家人着想,不能那麼自私只顧自己!」

「我不喜歡這樣,你不可以那麼自私!」

可能是因為覺得自己擁有這個「要求」的權利,或是覺得對方需要顧及自己的感受。


有些人會因為被對方說自己自私,覺得自己有不着的地方,結果順着對方、遷就了對方。但如果換一個角度看看,自己得不到任何的好處,甚至要以付出來滿足對方的「要求」,其實你是滿足了對方的自私。另一個情況,是覺得對方要求無理,或是怪責對方不遷就自己,不採取任何讓步,甚至放棄尋找解決方案,使雙方的情緒陷入僵持狀態。

自私這一個詞,絕對不是一個中立的詞語,因為事情很多時也會直接涉個人的想法,即使任何一方「覺得」自己有「站在對方立場」,也不能代表是中立的。這就是為甚麼我在早前以「明文規定」之類來作為界定「正常需求」的方法,因為沒有太多的灰色地帶,沒有太多爭論的空間。


在實際情況,「自私」不一定是以語言直接表達出來,很多時候在溝通、爭吵或是肢體動作也可以感受得到。一些有意無意的行為、反應,可能也會引起你感覺被說自私或覺得對方自私,進而導致一些保護自身利益的行為,產生了防禦機制。讓事情惡化。


多角度思考

我個人認為,「自私」在適當適合的情況下其實可以視作「為自己着想」,人對自己着想,其實是很正常的。另一個角度,希望對方遷就自己也是人之常情,正常不過。所以我希望帶出討論的是,在「自私」這個想法出現的時候,先回想一下自己的行為有沒有侵犯對方的「正常需求」,再想一想自己會否提出了「要求」,再去探討事情的解決方案,可能會為事情帶來一些新的進展或看法。

我個人很喜歡多角度思考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當不同的事情發生,往往很容易令自己進入死胡同,多角度思考能夠幫助自己用一個全新的角度去看事情的本身,有時事情不一定是你想的那個方向,一來可以幫助事情向着好的方向發展,二來自己的情緒也比較安定。個人很重視身心健康,一個好的情緒,絕對能對你的日常生活有正向的幫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