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零件改變大世界》釘子、輪子、彈簧、磁鐵、鏡片、繩子、泵浦,七種細小發明如何成為現代文明的重要推手?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23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入圍作🔩

🔩現代世界不為人知的小小零件,如何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raw-image


呂良正|臺灣營建研究院院長、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鄧建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所教授

簡麗賢|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物理教師

——見微知著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七種建構現代文明的細小發明

在人類文明漫長的歷史中,許多矚目的發明與創新相繼誕生,讓我們今天得以過上舒適的生活,並能享受科技發展帶來的便利。

論及人類最偉大的工程奇蹟,我們可能首先會想到許多恢弘的建築物或精密的機器。這些成就固然令人讚嘆不已,但其實一些微小而簡單的結構零件更值得我們關注,因為改變世界的往往是這些小零件,它們是文明與科技的基石,若沒有它們,現代世界賴以運作的各種事物將不復存在——


🔩從輕型飛機到越洋船艦,人類能夠上天下海,全是小小釘子的功勞?

🛞輪子怎樣開啟了人類的探險時代,讓我們的足跡遍布地球,甚至踏足宇宙?
➿被隱藏起來的彈簧,如何使摩天大樓拔地而起,並形塑今天的城市生活?
🧲不只是導航,磁鐵還幫助我們打破空間限制,讓距離不再窒礙溝通與交流?
🔎鏡片如何促進醫學變革,讓人類掌握生命密碼,甚至讓創造生命變成可能?
🪢兼顧實用與美學功能的繩子,數千年來也為我們提供了心靈上的療癒?
⛽從取水工具到人工心臟,人類如何發明出各式各樣的泵浦來延續與挽救生命?


《如何在果凍上蓋房子》的作者、曾參與建造西歐最高大廈碎片塔的結構工程師羅瑪.艾葛拉瓦,將帶領我們走進工程學的微觀世界,一睹七種不顯眼、卻又無處不在的基本零件,如何成就各種奇蹟,推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被埋沒在歷史中的發明家故事

「他們來自於世界各地,也來自不同的時代,

他們是讓電流通過自己雙手的醫師、用顯微鏡研究自己精子的商店老闆、接受豬心移植的病患、對破掉的餐盤感到沮喪的家庭主婦……」

在人類發明與創新的歷程中,不乏知名於世的傑出工程師和科學家,但也有更多締造了卓著成就的人物,卻因為時代環境或身分所限而默默無聞。羅瑪在本書中為我們重新講述了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以及他們對於工程學和這個世界舉足輕重的貢獻。

工程學可以揭露我們過去的模樣,把人類的歷史告訴我們,亦能反映我們當下的面貌。如果能理解我們所製造出來的東西如何運作,它也將成為我們通向光明未來的引路者。

本書將從小處開始,為你打開那些表面看來高深莫測的東西,並期望能再一次點燃你對探索各種人類創新發明的好奇心,進而啟發你深入複雜但引人入勝的工程學世界。


⚙️本書特色⚙️

.探索七種被譽為「文明基石」的零件背後的技術,以及鮮為人知的發明家故事。

.揭示工程學對於人類的寶貴意義——工程學的核心從來都是以人為本,並藉此引領出一條對這個世界更有同理心的道路。

.作者手繪可愛而明瞭的解構圖,幫助讀者輕鬆拆解複雜機械和儀器的運作原理。

.收錄前人珍貴的設計圖,一睹在沒有當今科技協助年代令人驚豔的先驅設計。


⚙️各界好評⚙️

「作者艾葛拉瓦為熱愛寫科普書的結構工程師,擅長以結合歷史說故事的方式來傳遞工程概念,將工程學變得簡單有趣,過去審定其暢銷作:《如何在果凍上蓋城市》及《哇!這是怎麼蓋出來》,對這樣的寫作風格如沐春風。本書以我們熟悉的七項工程小發明,穿插豐富有趣的歷史故事,娓娓道來衍生的重要工程應用,讓我們眼界大開。」——呂良正/臺灣營建研究院院長、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若要讚嘆人類文明的成就,工程學是最顯明的代表,幾乎永不停歇地帶來更高、更快、更大、更小、更輕、更精準、更堅韌的科技物,無可限量地造福我們的生活。

但這些科技物之所以有用,需要眾多零件的串接整合,少一根釘子、毀一個輪子、缺一塊鏡片或磁鐵、壞一個彈簧或泵浦、斷一條繩子等,將會導致航空器墜毀、高樓倒塌、工廠停擺,或大規模停電。本書充滿創意及洞察力,以七種小物打造一處『大觀園』,為我們展現文明發展最不可或缺的零件,和人類心靈最精采豐富的源頭。」——黃春木/臺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這本書從小零件背後的技術出發,闡述鮮為人知的發明家故事,娓娓道出工程學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引領讀者同理心的理解與關懷,不僅是科學普及的書籍,還蘊藏人文的關懷。閱讀《小零件改變大世界》,帶領我們從宏觀的世界走進微觀的視野,理解七種不顯眼卻又無處不在的基本零件,如何成為現代文明的重要推手,造就工程學的巍峨與壯麗,以及如何發展人類生活的文明。」——簡麗賢/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物理教師


「迷人!」——山姆.奇恩 Sam Kean/《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羅瑪不僅介紹了偉大的發明,還敍述了製造和應用這些發明的社會,以及受這些發明影響的人們……本書寫下了值得向科學家和工程師講述的悠久歷史,進而觸動他們的社會意識。」——亞當.夏皮羅 Adam R. Shapiro/《科學》雜誌(Science)


「令人愉快……從背後的物理原理到簡單實用的技巧,彈簧、輪子和釘子等日常物品有著無窮的魅力……儘管迷人的複雜技術引人矚目,但其實改變世界的往往是這些小零件。」——提姆.哈佛 Tim Harford/《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一場關於建築模塊的古怪而有趣的演出。」——《科克斯書評》(Kirkus)



 

avatar-img
82會員
409內容數
離開地面,是永恆的現代性,理當有文學來捕捉人類心靈最躍動的一面。 --詹偉雄×臉譜出版 山岳文學書系 meters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臉譜出版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似曾相弒》敘述了一位心理學家葛蕾琴面對一件冷血殺人案件的故事。薇奧拉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被控弒母但卻毫無悔意。當這位心理學家收到她的朋友留下的謎樣留言後,發現朋友已經服藥過量身亡。她必須在面對警方不信任的情況下,揭開這一切的真相。
▍競爭帶來的問題 孩子們喜歡競爭,但家長們更喜歡競爭!為了滿足自己對競爭的渴望,家長和教練可能會讓孩子接觸過於激烈或過於高階的運動項目。即使孩子在體能上尚可負荷,他們也難以在心理上應對訓練和比賽中的情緒壓力。教練和家長常因下列兩種安排帶給青少年運動員壓力,一是太早讓兒童接受高壓的訓練和比賽日程,二
白鳥先生幾乎每天都出門散步,而且會一邊散步一邊拍照。他的最愛是一部小型數位相機。他右手拿著導盲杖,左手將數位相機擺在腹部按下快門。因為他沒有看螢幕,所以別人不知道他在拍照。   身旁經過的自行車、屋頂一角、一群高中女生的背影、耀眼的太陽、水戶藝術館的高塔、居酒屋的櫃臺、霓虹燈的光暈與路燈的亮光︙
「和看不見的人一起,才看得見的事物是什麼?」 和全盲藝術鑑賞者白鳥健二一同走訪日本美術館,以對話鑑賞,並以藝術連結人與人、人與社群的旅程 ※2022 Yahoo!News 本屋大賞 非虛構書大獎!
對兒童而言,有良性競爭,或有機會和同伴一起玩耍、感受自己為團隊的一份子非常重要。因為這有助於培養兒童的性格,如毅力、團隊合作精神、運動家精神和生理成熟度等,讓兒童在體育方面有更好的發展。良性的競賽不但能幫助兒童的全面發展,也有益於培養兒童與社會的關係。比賽讓兒童有機會可以應用在練習中學到的技能和戰術
獲獎無數的森本千繪從國中起,就立志「製作廣告,而且一定要製作趣味十足的廣告」。她創意獨具的靈感都是如何誕生的呢?森本千繪說,「其實每個人都有創意,不要覺得自己的想法『無聊』,先提出來,試試水溫。」
《似曾相弒》敘述了一位心理學家葛蕾琴面對一件冷血殺人案件的故事。薇奧拉是一名精神疾病患者,被控弒母但卻毫無悔意。當這位心理學家收到她的朋友留下的謎樣留言後,發現朋友已經服藥過量身亡。她必須在面對警方不信任的情況下,揭開這一切的真相。
▍競爭帶來的問題 孩子們喜歡競爭,但家長們更喜歡競爭!為了滿足自己對競爭的渴望,家長和教練可能會讓孩子接觸過於激烈或過於高階的運動項目。即使孩子在體能上尚可負荷,他們也難以在心理上應對訓練和比賽中的情緒壓力。教練和家長常因下列兩種安排帶給青少年運動員壓力,一是太早讓兒童接受高壓的訓練和比賽日程,二
白鳥先生幾乎每天都出門散步,而且會一邊散步一邊拍照。他的最愛是一部小型數位相機。他右手拿著導盲杖,左手將數位相機擺在腹部按下快門。因為他沒有看螢幕,所以別人不知道他在拍照。   身旁經過的自行車、屋頂一角、一群高中女生的背影、耀眼的太陽、水戶藝術館的高塔、居酒屋的櫃臺、霓虹燈的光暈與路燈的亮光︙
「和看不見的人一起,才看得見的事物是什麼?」 和全盲藝術鑑賞者白鳥健二一同走訪日本美術館,以對話鑑賞,並以藝術連結人與人、人與社群的旅程 ※2022 Yahoo!News 本屋大賞 非虛構書大獎!
對兒童而言,有良性競爭,或有機會和同伴一起玩耍、感受自己為團隊的一份子非常重要。因為這有助於培養兒童的性格,如毅力、團隊合作精神、運動家精神和生理成熟度等,讓兒童在體育方面有更好的發展。良性的競賽不但能幫助兒童的全面發展,也有益於培養兒童與社會的關係。比賽讓兒童有機會可以應用在練習中學到的技能和戰術
獲獎無數的森本千繪從國中起,就立志「製作廣告,而且一定要製作趣味十足的廣告」。她創意獨具的靈感都是如何誕生的呢?森本千繪說,「其實每個人都有創意,不要覺得自己的想法『無聊』,先提出來,試試水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開始寫部落格,就像轉動齒輪一樣需要克服摩擦力。 在AI崛起的時代,重新思考創作的意義。 本文希望自己能透過文字創作尋找自我抒發的管道,同時抵抗外界對中醫的刻板印象。 期望一邊訓練書寫能力一邊自我成長的同時,帶給大家正確地健康觀念。
Thumbnail
有些小行星完全由金屬組成,例如:天然不鏽鋼、鎳、鐵等等。 這類金屬是非常好的太空建築材料,因為不同於石質材料,可以彎折、延展不斷裂。
Thumbnail
單純?一點都不單純,筆者上篇的示意圖,嚴格說算傳統產業,若是現在講的科技業,情況更為複雜。因為,每一道製程,每一個零件,由於其精密程度提高,限制更加嚴重。我們可以理解為工具機需求變高,愈發精密的零件需要更精密的工具機,而製程從毫米到微米再到奈米,能夠生產的廠商更少。
Thumbnail
馬達結構當中,會旋轉移動的部分,就稱為轉子;而固定不動的部分,則稱為定子。在電機產業當中,"轉子代工"一詞是針對有刷馬達的繞線轉子而言,因其組成結構較為複雜,至少包括了軸心、矽鋼片、漆包線、整流子等零配件,且加工程序除了常見的組裝配合外,還有絕緣處理、馬達繞線、整流子電焊、整流子車削、動平衡等一系列
解剖學上,人類有兩種不同的結構,讓我們能變得更聰明。 第一個結構是「大腦 Brain」,另一個結構是「拇指 Thumb」。 人類有拇指,可以製作工具,再從工具上製作工具, 製作一套一套的工具,如此增強我們的智力。 我們是唯一能持續發展工具增強智力的物種。 我們人類,創造工具,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科技在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能做到好多個人無法想像、無法辦到的,在看太空相關的科普資訊時,都能好有「個人之渺小,集眾人之力之偉大」的感受。
Thumbnail
- 中日搶單!工具機業陷危機 機械公會:生存空間愈來愈小|經濟日報 - 全球最大碳捕捉廠冰島正式啟用 年除碳等同減近萬輛燃油車|中央社 CNA - 英特爾 聯手14家日企 開發半導體後端製程技術|工商時報 - CNN:台灣版星鏈實驗開發中,專家估需要數百枚衛星|科技新報
對於那些覺得基礎科學研究離實際應用太遙遠的人來說, 這篇文章可能會改變你的看法。 理解科學研究如何轉化為社會可用的技術, 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支持並推動創新。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三個故事, 看看這些看似抽象的研究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 ▋故事一 - 從學院到產業的轉變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
Thumbnail
開始寫部落格,就像轉動齒輪一樣需要克服摩擦力。 在AI崛起的時代,重新思考創作的意義。 本文希望自己能透過文字創作尋找自我抒發的管道,同時抵抗外界對中醫的刻板印象。 期望一邊訓練書寫能力一邊自我成長的同時,帶給大家正確地健康觀念。
Thumbnail
有些小行星完全由金屬組成,例如:天然不鏽鋼、鎳、鐵等等。 這類金屬是非常好的太空建築材料,因為不同於石質材料,可以彎折、延展不斷裂。
Thumbnail
單純?一點都不單純,筆者上篇的示意圖,嚴格說算傳統產業,若是現在講的科技業,情況更為複雜。因為,每一道製程,每一個零件,由於其精密程度提高,限制更加嚴重。我們可以理解為工具機需求變高,愈發精密的零件需要更精密的工具機,而製程從毫米到微米再到奈米,能夠生產的廠商更少。
Thumbnail
馬達結構當中,會旋轉移動的部分,就稱為轉子;而固定不動的部分,則稱為定子。在電機產業當中,"轉子代工"一詞是針對有刷馬達的繞線轉子而言,因其組成結構較為複雜,至少包括了軸心、矽鋼片、漆包線、整流子等零配件,且加工程序除了常見的組裝配合外,還有絕緣處理、馬達繞線、整流子電焊、整流子車削、動平衡等一系列
解剖學上,人類有兩種不同的結構,讓我們能變得更聰明。 第一個結構是「大腦 Brain」,另一個結構是「拇指 Thumb」。 人類有拇指,可以製作工具,再從工具上製作工具, 製作一套一套的工具,如此增強我們的智力。 我們是唯一能持續發展工具增強智力的物種。 我們人類,創造工具,讓我們變得更聰明。
科技在科學的基礎上發展,能做到好多個人無法想像、無法辦到的,在看太空相關的科普資訊時,都能好有「個人之渺小,集眾人之力之偉大」的感受。
Thumbnail
- 中日搶單!工具機業陷危機 機械公會:生存空間愈來愈小|經濟日報 - 全球最大碳捕捉廠冰島正式啟用 年除碳等同減近萬輛燃油車|中央社 CNA - 英特爾 聯手14家日企 開發半導體後端製程技術|工商時報 - CNN:台灣版星鏈實驗開發中,專家估需要數百枚衛星|科技新報
對於那些覺得基礎科學研究離實際應用太遙遠的人來說, 這篇文章可能會改變你的看法。 理解科學研究如何轉化為社會可用的技術, 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支持並推動創新。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三個故事, 看看這些看似抽象的研究是如何解決實際問題的。 ▋故事一 - 從學院到產業的轉變
Thumbnail
本文探討科技發展史以及與能源和資訊的相關性,討論歐洲和東方在科學和技術方面的發展。文章還比較了不同時期在能源利用和資訊技術方面的差異,從機械方法論到原子能和資訊技術的發展。此外,還提出摩爾定律對科技發展的影響,並討論了工業革命以及現今科技的發展方向。
「基礎科學研究與現實脫節是理所當然, 許多廣為商用的技術在發明之初也是無用之物。」 我在文章〈004|為什麼研究人員需要了解商業模式?〉上收到了回覆。 的確,我在28歲以前也這樣覺得。 尤其我從18-25歲這七年,分別在台大數學系,台大應用數學所,中研院統計所裡面看到的基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