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兒童而言,有良性競爭,或有機會和同伴一起玩耍、感受自己為團隊的一份子非常重要。因為這有助於培養兒童的性格,如毅力、團隊合作精神、運動家精神和生理成熟度等,讓兒童在體育方面有更好的發展。良性的競賽不但能幫助兒童的全面發展,也有益於培養兒童與社會的關係。比賽讓兒童有機會可以應用在練習中學到的技能和戰術,體驗輸贏,並培養有利於將來生活的技能與價值觀。然而,仍有許多體育競賽對兒童的生理及心理要求過高。這些早期的壓力可能有害兒童成長,並可能讓他們對運動失去興趣,在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潛能之前就放棄運動。因此,教練及家長應把比賽視作培養兒童運動技能及社交技能的一種方式,來幫助孩子與其他同儕互動交流,而不是把輸贏放在第一位。正向的運動及比賽經驗可以讓孩子在未來積極地面對生活,這比成為冠軍運動員還要重要得多。
▍兒童為何會放棄體育運動?
僅僅在美國,就有超過4500萬的兒童會參加任一形式的競技體育。然而到15歲時,這些孩子中有70%到80%完全放棄了體育(Merkel,2013 年)。體育及比賽對兒童的社交、心理及生理都非常有益,因此我們應該盡可能地讓孩子對體育保有長期的興趣及熱忱,讓他們對體育的愛好能延續到成年。
當然,有些孩子從事體育活動只是出於興趣或為了鍛鍊身體,並無意將自己的運動技能發展到最高水準。我們應該為這些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讓他們可以安心享受自己喜歡的運動。此外,對於那些希望在比賽中提升技能的孩子,我們也需要提供適當的訓練計畫和機會。目前的問題在於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太過嚴格,使得體育活動的氛圍變得只重勝負,而失去了樂趣。這樣的環境下,許多本可以很有競爭力的運動員會因為無法承受比賽的壓力而放棄運動。此外,有些孩子運動是為了排解生活壓力,或為了更健康的身體和更充沛的體力。這些孩子在過於競爭的環境中都會被排除在外,漸漸地失去運動的興趣,最終可能過上缺乏運動的生活,而這都有害他們的健康。
競爭固然重要,獲勝也很重要。然而,太早讓競爭意識取代享受樂趣的心,會導致更多孩子放棄運動,70%的放棄率也會繼續居高不下。
孩子們放棄運動的原因包含以下幾種:
失去興趣。孩子對某項運動失去興趣很正常,尤其是那種父母幫忙報名參加的運動。有些孩子喜歡運動和玩耍,但不見得喜歡有組織的運動訓練,這也很好理解。不過,一旦孩子報名參加了運動隊,教練就應該透過多樣化的訓練來增加訓練及比賽的樂趣,而最重要的是不要過分強調勝利。建立團隊凝聚力、為所有隊員加油、多給予鼓勵,像是「跑得不錯!」、「打得好!」或「太厲害了!」,這些都能讓孩子感受到更多樂趣和團隊合作的價值,而不是僅僅專注於勝利。單一重複的活動容易讓人失去興趣,而團隊精神則能夠讓興趣更長久。
不再有趣。孩子對運動的感覺,若從「好玩!」變成「我受夠了!」,唯有一種可能:競爭和壓力取代了運動的樂趣。孩子不應該在接觸體育競賽的最初幾年就有這種感覺。即便孩子想要在比賽中獲勝、或希望能感受贏的快感,8到13歲兒童的運動仍應以樂趣為主,而這些都取決於教練及家長的態度。我們有責任讓孩子體會到運動的樂趣,並提供一個安心的運動環境,讓不擅長運動的孩子也能感受到團隊的歸屬感,相信自己對團隊成功的重要性。
耗時太多。這也是很常見的抱怨,尤其在更高層級的比賽中。一旦運動員加入一支球隊——一支在場上場下都同甘共苦的球隊——她就必須遵守特定的準則及嚴格的訓練課表。例如,一名10歲的曲棍球運動員,每週參加兩場比賽、進行兩天的冰上訓練和一次冰下訓練很常見。對一個還在上學的10歲孩子來說,每週打五天的曲棍球確實非常辛苦,但對於曲棍球運動員而言,這些課表早已是家常便飯。對於年齡更小或沒有參加高層級比賽的孩子來說,一週一場比賽或一次訓練就足夠了。在某些情況下,特別是對5到7歲的孩子,他們也可以在比賽前練習30分鐘。家長必須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安排適當的活動,並同時給予孩子自由的成長空間。
過於強調勝利。團隊往往視勝利為一切,有時甚至不惜犧牲正確的技巧或團隊合作精神。尤其在早期的比賽中,進球或上籃得分的運動員會得到歡呼和擊掌,而負責傳球或防守的運動員卻容易被忽視。我們往往過於強調勝利及得分。作為父母,可以確信的是,我們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進球的那個人!但是,過於強調進球或勝利會忽略高層級比賽所需的重要技能。進球固然重要,但若沒有及時的助攻,也不會有進球的機會。父母和教練通常都希望自己的隊伍能贏球,因此我們建議教練在比賽後或練習前花一些時間來回顧比賽,討論如何開創得分機會的戰術。教練能在討論中藉追求勝利為名,來強調技術、戰術演練和團隊合作的重要性。贏球固然重要,但通往勝利的路也同樣重要。這段旅程才是促使孩子成長的關鍵,讓他們在球場內外都成為冠軍。
最近我們與一對父母聊天,他們的孩子受邀參加高層級曲棍球隊的選拔。聽說教練要求嚴格,對孩子抱有極高的期望,讓孩子們聽了很害怕。其中一名教練更是出了名的「狠角色」,會讓表現不達標的球員坐冷板凳。我們問這對父母選拔賽進行得如何,他們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為兩個孩子都入選了球隊,而孩子們也是彼此多年的好友。讓家長們又驚又喜的還有教練的態度,他們既熱情又懂得鼓勵球員。他們會與隊員們溝通,也會在場上幫助隊員,不會把球員逼得太緊。然而家長們還是有兩個擔憂。首先,教練規定孩子每週要練習兩天、打兩場比賽,每個月還要參加一到兩次的週末比賽,有些比賽甚至在城外舉行。其次,家長們希望孩子不會因高層級球賽的競爭壓力而氣餒。其中一位家長說:「我不希望我的兒子放棄冰上曲棍球,因為他非常喜歡這項運動。但我知道,因為他的個子比隊上其他男孩還小,所以有些力不從心。」我們聽起來像是在討論青少年男孩的問題,但事實上這兩個男孩都剛滿10歲而已!
高度組織化的兒童競技運動尚存在一些爭議。接下來,我們將探討教練和家長如何透過比賽來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包括對運動的熱愛、身體健康、社交技巧、建立友誼,以及培養生活中的價值觀,如輸贏觀念、奉獻、尊重和良好的運動家精神。
|徐國峰 策畫・選書.導讀 臉譜出版 科學化運動訓練書系KFCS 作品|
美國國家肌力體能訓練協會(NSCA)終身成就獎得主世界級奧運金牌教練、週期化耐力訓練先驅──圖德.O.邦帕博士為不同階段的孩童與青少年量身打造的運動訓練最權威指南以大量深度研究與實際經驗為基礎為不同的身心發展階段設定相對應的訓練計畫從練習方法、課表、評估、賽事指引、營養學到打破訓練迷思幫助你以最適合的步調提升孩子運動能力、獲得正向經驗讓孩子在維持運動興趣、不致疲乏的同時,在運動員之路上穩步向前,達致卓越表現
張育銘(國風國中游泳隊教練)/潘瑞根(臺灣資深田徑教練暨長明賞召集人)/鍾聖哲(斗南高中田徑專任運動教練、中華民國專任運動教練協會中區幹事)/魏振展(臺北市立大學鐵人三項教練)──專業推薦
要培養出一名傑出的運動員,我們都知道應該盡早開始。然而,孩子並不是縮小版的大人,適合大人的訓練方法,並不一定適合孩童與青少年,我們必須根據孩子的成長階段、心理狀態與目標,為孩子量身打造訓練計畫,並隨時根據他們的身心變化評估調整,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如果稍有不慎,不僅無法達成訓練目標,更可能讓孩子因訓練過度疲乏、受傷,甚而永遠澆熄孩子對運動的熱情與興趣。
有鑑於此,曾親自訓練出四名奧運金牌選手的教練、顧問暨運動科學家圖德.O.邦帕博士(Tudor O. Bompa, PhD),以他在運動界培訓青少年運動員到奧運冠軍超過40年的專業知識,佐以大量實際科學研究,並與許多青少年運動訓練的專家交流,總結出大量實用的經驗和資訊,與運動生理學家麥克.卡雷拉(Michael Carrera)合作撰寫成《兒童與青少年運動訓練全指南》這本專為家長和教練設計的權威性指南,將幫助你為6~18歲的孩童到青少年量身訂做最合適的運動訓練計畫,聚焦孩子在不同發展階段的需求,讓他們在健康成長的同時,充分發揮運動潛力。
本書詳細介紹了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訓練策略,包含──
◆ 前青春期(入門階段[6~10歲]至形塑運動能力階段[11~14歲])的基礎訓練
◆ 青春期中後期(專項化階段[15~18歲])的能力培養
◆ 後青春期(菁英運動表現階段初期[19歲~])的專項訓練
每一章節都提供了實用的評估方法、柔軟度、速度、靈活度、敏捷度、肌力、爆發力和耐力等方面的訓練建議及範例,並附有圖片示範,讓你能夠清楚參照、輕鬆上手。
除了訓練計畫,書中還涵蓋了營養的重要性,提供了實用的飲食建議,幫助年輕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保持最佳狀態。最後,書中也挑戰了一些常見的訓練迷思,揭示了哪些運動設備和方法真正有助於訓練效果,哪些則可能帶來反效果。
這本書將成為家長和教練的重要參考指引,幫助你為孩子們制定最合適的訓練計畫,確保他們在享受運動樂趣的同時,也能夠健康成長並獲得運動成就。讓孩子在正確的指導下逐步發展運動能力,也避免過度訓練和受傷,這正是培養出未來運動明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