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胞」到「原住民」,歧視真的有消失嗎?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有定義,就會有爭議,之前有教育部辭典對「阿祖」的字義解釋爭議就可見一斑。辭典是記錄現有用法和廣泛接受的意思,並與當下語言文化連結,但連結的程度也是見仁見智,很難有共識。

最近想到的例子是「山地同胞」和「原住民」,依我觀察,從「山地同胞」轉到「原住民」的原因至少有兩個,第一是「原住民」並不全都住在山上,說「山地同胞」是以偏概全,而語言和思維常常都有以偏概全的現象,要改的話是改之不盡,而且永遠無法滿足所有人;第二是「山地同胞」在使用時上下文常帶貶義,例如「山地同胞文化落後」。好了,改了以後,「原住民」在指稱上比較準確,但歧視性的語言和思維不一定都改過來,「原住民愛喝酒、不工作、很懶惰」這種話我聽過兩三次,還有表演者用好笑的方式來模仿原住民腔調,說話內容是一些原住民才會犯的錯誤。所以歧不歧視,不是改個名稱就好,如果認為改了就不歧視,無異於掩耳盜鈴。

我又查了「潑辣貨」、「男不男女不女」等等所謂「多含貶義」,我看了詞例,上下文看來確實是含貶義的,我才疏學淺,一時之間想不出來它有褒義的例子。另外我查了不少褒義詞,基本上沒有「多用褒義」的字眼。因此我猜「多指女性」、「多含貶義」是一種提醒,提醒讀者不要誤把貶義當褒義。

至於性別歧視的問題,像「好色」、「登徒子」多指男性,「潑辣」、「花痴」多指女性,「鼠輩」、「偽君子」多指小人,這是用法上本來就偏向某一種群體的客觀情況。這些詞語沒有歧視,是用的人本身要表達貶義,因此選一個比較常用在那個群體身上的貶義詞而。辭典的解釋去掉了「多指女性」,而講話的人還是可以用這些詞語表達對女性的歧視,一樣是掩耳盜鈴。把詞語的解釋改掉然後繼續用,會比較心安理得吧?


2022.2.22

avatar-img
27會員
836內容數
曾在書山當看官,屢沉酒海作醉鬼。 蘭臺覓路入淨土,息交絕游是深山。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心居 的其他內容
陳墨在《香港武俠小說史》中談到1968-1971年間,香港武林出版社接連推出九部倪匡中短篇武俠小說集,共收錄三十九個中短篇武俠故事。
一般我們讀武俠小說,就會遇到作者創作的各種武學。且不論內功內力,凡是劍法、刀法、掌法、拳法等實戰時用到的武學,絕大部份都是先有武學名稱,再配搭若干武學招式⋯⋯
偶然得知廖文和布袋戲團拍的電視布袋戲,看了幾個片段後發現戲團的最大特色是多用外景拍攝,比霹靂、金光多用戲棚模擬場景的拍攝手法更為逼真⋯⋯
我自十五、六歲起嘗試改編歌詞,以填粵語詞為主。十八歲以後開始擺脫原詞的影子,替歌曲重新譜詞,並改以填國語詞為主。若以自己為研究對象,還可以歸納出一些入門的填詞技巧。
單田芳評書《童林傳》第五十八回,童林遇上了「西風長老」秋禪,這才對上真正高手。緊接在第五十九回,說書人預告了童林將來會遇到的各地有名劍客,什麼江南八大名劍、劍山四大隱士、雲臺三大名劍⋯⋯
評論遠流出版社成立金庸紀念館的集資活動,以及說劍藝文工作坊所舉辦的「武俠百年文化展」。
陳墨在《香港武俠小說史》中談到1968-1971年間,香港武林出版社接連推出九部倪匡中短篇武俠小說集,共收錄三十九個中短篇武俠故事。
一般我們讀武俠小說,就會遇到作者創作的各種武學。且不論內功內力,凡是劍法、刀法、掌法、拳法等實戰時用到的武學,絕大部份都是先有武學名稱,再配搭若干武學招式⋯⋯
偶然得知廖文和布袋戲團拍的電視布袋戲,看了幾個片段後發現戲團的最大特色是多用外景拍攝,比霹靂、金光多用戲棚模擬場景的拍攝手法更為逼真⋯⋯
我自十五、六歲起嘗試改編歌詞,以填粵語詞為主。十八歲以後開始擺脫原詞的影子,替歌曲重新譜詞,並改以填國語詞為主。若以自己為研究對象,還可以歸納出一些入門的填詞技巧。
單田芳評書《童林傳》第五十八回,童林遇上了「西風長老」秋禪,這才對上真正高手。緊接在第五十九回,說書人預告了童林將來會遇到的各地有名劍客,什麼江南八大名劍、劍山四大隱士、雲臺三大名劍⋯⋯
評論遠流出版社成立金庸紀念館的集資活動,以及說劍藝文工作坊所舉辦的「武俠百年文化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打壓另一種語言 在上個節目提到「推行國語運動」也是其中一件很重要的打壓「本省人」的本土方言的統治手法。在現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以下是我的個人分享: 當時還是孩子的我,被允許只能說國語,我卻在心裡覺得驕傲。如果你還記得前一段故事:進入台灣的外省人大多是社會地位較高的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我們日常生活中說話、寫字都在使用語言,語言對我們來說有如呼吸一般平常。但是你知道語言有哪些特性嗎?這些特性讓我們人類有別於其它動物,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
出於國家在制定語言政策及其運作的好奇,我對於殖民宗主國在殖民地實施的語言政治特別感興趣。我想,如果我掌握或了解這統治技術的實體,那麼我就能沿著它進入殖民地作家在語言與文學的思想領域。而對評論者或研究者而言,他們比什麼都看重這種文學思想的特質。   我看到《印地語公共領域:1920-1940 民族
Thumbnail
青鳥行動期間在濟南教會參加晚禱,其中一天是一位原住民牧師證道,在投影幕上顯示的名字,同時出現他的原住民名字和華語名。 牧師在證道中說,他曾經因為無法在外面使用自己的母語,而不認同自己的原住民身份,甚至會不敢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原住民,直到30歲以後才找回自己的名字。 我沒有印象我經歷過「請說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
Thumbnail
國語政策、臺灣各大族群及其母語乃至「臺語」爭端等究竟緣何而來,本文透過一點閱讀心得,從外國到本國,從南非到台灣,提出自己的一點想法,與大家一起討論、思考臺灣各族群母語乃至「國語」政策的未來。
打壓另一種語言 在上個節目提到「推行國語運動」也是其中一件很重要的打壓「本省人」的本土方言的統治手法。在現在回憶起來卻是一個人對自我認同的混淆的開始,以下是我的個人分享: 當時還是孩子的我,被允許只能說國語,我卻在心裡覺得驕傲。如果你還記得前一段故事:進入台灣的外省人大多是社會地位較高的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我們日常生活中說話、寫字都在使用語言,語言對我們來說有如呼吸一般平常。但是你知道語言有哪些特性嗎?這些特性讓我們人類有別於其它動物,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
出於國家在制定語言政策及其運作的好奇,我對於殖民宗主國在殖民地實施的語言政治特別感興趣。我想,如果我掌握或了解這統治技術的實體,那麼我就能沿著它進入殖民地作家在語言與文學的思想領域。而對評論者或研究者而言,他們比什麼都看重這種文學思想的特質。   我看到《印地語公共領域:1920-1940 民族
Thumbnail
青鳥行動期間在濟南教會參加晚禱,其中一天是一位原住民牧師證道,在投影幕上顯示的名字,同時出現他的原住民名字和華語名。 牧師在證道中說,他曾經因為無法在外面使用自己的母語,而不認同自己的原住民身份,甚至會不敢讓別人知道自己是原住民,直到30歲以後才找回自己的名字。 我沒有印象我經歷過「請說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在臺灣這篇土地上,有多元的原住民族群,其語言和文化代代相傳,是重要的文化資產。 然而,在歷史長河中,原住民語言曾經面臨過不同時期的困境和挑戰。 本文將梳理自光復初期至今的數個時期,探討臺灣原住民語言教育政策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