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6|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未獲青睞,有時並非你的問題!

最近準備展覽,邀請三家廠商進行裝潢設計的比稿,直到最近討論後決定了贏家。

先簡單說說三家廠商的背景資訊:

A 廠商:承接過公司案件(有實際合作經驗);設計提案的青睞度是三家排名最後的,期限前交件,報價是三家廠商的中間。

B 廠商:尚無實際合作經驗;之前參與過一次比稿,因為交期遠遠遲於其他廠商因此未能入選。這次的設計提案是三家排名最優的,期限後幾天才交件,報價最高(但還在預算內)。

C 廠商:第一次邀請參與比稿;設計提案的青睞度排名第二,最早交件,預算是最低的(但跟 B 廠商的報價其實也沒差很多)。


猜看看,最後獲選的是哪家廠商?

答案是 C 廠商!最主要的決定關鍵因素,在於他們的設計對於我們後續要修改的方向來說,預計需要做改變的程度最小,簡單來說就是降低可能影響後續進度的要素之一。

而我相信,今天若由正閱讀文章的你來作主,結果可能也會不一樣。


從這個熱騰騰的親身案例,可以看出三個訊息:

一、有經驗、或表現最好的人,不一定就是最後的贏家。

攤開各家條件,A 廠商有實際合作過的經驗;B 廠商的設計案最佳,兩家都分別有 C 廠商所沒有的優勢,但整體表現只能說普通的 C 廠商最後卻獲得了我們的合約;只因為在綜合考量後,他最能滿足我們「當下」最在意的點 (改圖幅度最小)。

二、同樣的條件,在不同時間下,結局可能也會不一樣。

今天選擇 C 是考量到後續準備時間的進度;如果同樣的條件,提前兩個星期再評估,可以很肯定的說,C 廠商應該是不會有機會的。

三、群體選擇,往往不會是「最好」的那個獲選

曾在作家劉墉的書中看到過一個分享,大意是,曾有人告訴他,群體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跟觀點,所以最後做出的決策,往往不會是理當最好的那個選擇、而是第二個,這也是一個多方妥協的過程與結果。

套回這次的例子,今天我們結論是以時程為優先考量選擇了 C。但在我心裡,其實有實際合作過經驗的 A 才是我的首選,而我的同事一開始則暗示設計風格最好的 B 是他們喜歡的;而在我們的討論中,剛好什麼都不特別突出的 C,就成為一個雙方都可以接受的中心點。


分享這個經驗,是因為最近剛好看到一些求職者在過程中面對困惑與自我懷疑的社群貼文,深刻能明白那種煎熬。希望以這個案例來簡單探討求職這件事情,有時候你沒有獲得青睞(例如面試邀請、錄取等),不一定是因為你不夠好。

也許你有豐富的相關經驗,但當下對方更希望找尋年輕的新血;或許你其實已經獲得用人主管的肯定,但最後在HR的其他推薦下而成了「被妥協掉的第一名」 …

無論如何,都要繼續保持信心,抬頭挺胸的走下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