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棵樹在無人島上倒下,這樣它倒下時究竟有沒有發出聲音?
這道浪漫的哲學問題還有很多其他呈現方式,而會突然想起這個問題是在《在進入潛意識夢境之前,請問佛洛伊德》(楊照,2017)裡,一個章節談到了關於主體與客體。
西方哲學不是完全不處理經驗,不過在處理經驗時,西方哲學傳統一直囿於主體客體二元論的框架。也就是說,認定所謂「經驗」就是有外來的一種刺激,被一個主體,就是我們自我,接受之後產生的。
「客觀主義者」強調人本身像一張白紙,透過經驗來探索客觀世界;「主觀主義者」則強調所有經驗都是來自主觀意識所產生。這裡有個有趣的地方在於,主觀主義者走到極端,就勢必得誕生出一個超脫人類的存在。畢竟,人如何證明別人的內在世界?如何證明你看到的綠色跟對方看到的綠色鐵定一樣?光是一張會讓人眼產生錯視而有白金色、藍黑色之分的條紋洋裝便要引發網路大戰。又或者夜間無人的學校,你怎麼知道那些課桌椅持續存在?於是神的地位更加被鞏固。
而佛洛伊德則試圖打破主體客體對於經驗的二元論。主張對於經驗的探究著重於主觀如何領受(appropriate)客觀。
佛洛伊德的出發點是:我們所領受的客觀世界,永遠不會是完整的,中間會經過主觀改造、扭曲,才變成我們的經驗。因而重點既不在主觀到底產生了什麼經驗,也不在這個客觀世界到底是什麼,重點在到底因爲什麼樣的元素、什麼樣的力量,使得任何一個客觀的資訊進到我們身體、進到我們感官時,就化身成為每一個人不同的經驗。
當然,佛洛伊德認為人性本惡。他更想探討的是造成主觀與客觀之間差距的扭曲機制。
最後,刷牙時突然閃現了一個問題。多數買咖啡時我會使用自帶杯得以折價5元,我都會覺得耶!便宜了5元!但假設最初原價45元,店家為了響應環保政策,已把價格提高為50元。所以我用了自帶杯所花費的45元等於最初的原價,不過我並不知情。這樣,真的便宜了5元嗎?但這似乎不是道哲學題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