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9|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伊斯蘭世界的女孩子-讀書《帶走月亮的女孩》

每次經過新生南路,都會特別看一眼聳立在路邊的台北清真寺。而在某些周末或齋戒月的夜晚,會看到戴著頭巾、穿著打扮富有宗教氣息的一群人,除了媒體報導的戰爭衝突以外,我所知道的伊斯蘭世界太少太少。


raw-image


閱讀難度**

章節內容依女主角妮達莉(Nidali)從出生、成長到國高中階段的時間順序撰寫。
選擇這本書是不經意的,在圖書館看到書本封面標示的得獎紀錄、以及伊斯蘭文化的背景,而讓我決定閱讀它。


開卷沒多久,就看到妮達莉(Nidali)經歷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動盪,但書中沒有渲染肅殺與壓抑的氛圍,畢竟戰爭本身就已經足夠殘忍。

在閱讀的過程裡,我跟著妮達莉的視角,前往不穩定的巴勒斯坦地區,經歷漫長的安檢,只為了見祖父一面;我們在埃及的海邊散步,卻突然撞見那位,因為逃難而來不及告別的男友。

書中仔細描繪了關於父母感情的衝突,還有她探索自我情慾、面對想離家獨立的掙扎。


我從書裡沒有吸收到深刻的中東文化印記,她在學校時跟不同信仰的朋友互動,以及生活描述,並沒有給我捎來特殊的異國情調,但也許是我的期待淪於刻板,像是西方人期待中國人都會武術一樣荒謬。

讓我共感最深的是她對家人的描繪,特別是家族成員與她的拉鋸。

父母保護她,從小就不讓她隨便跟朋友出遊;大家族保護她們,讓身處戰亂的一家人能在異國安頓。親情是超越國界的安全網,我們的靈魂也需要有家可以錨定,當科威特成為她回不去的家之後,有家族在的地方,就變成了她的家。

但父母的期待與教養方式,又總讓她感覺到束縛、想逃離家,全書300多頁,故事最後停留在她選擇離家讀大學。這樣的少年掙扎,放諸四海無處不在。

我意識到伊斯蘭文化也許與我身處的地方沒有太多的不同:父母的婚姻看似各有怨懟、少女總是崇拜著帥氣偶像、大人每天都在煩惱著錢與自由。

儘管我能從文字中拾起一些陌生的異國情調,但遠不如網路的旅遊影片生動精采,然而閱讀書籍與影片的差異,就是「慢」。

斷斷續續地看著這本書,差不多過了一個月才看完,還經歷了圖書館3次提醒本書即將逾期。
看書的慢,能讓年少回憶從生活的縫隙裡超車,青春故事,是連我這樣的乖乖牌都經歷過的張狂。
妮達莉的青少年時期,面臨著內在與外在相映的動亂,對我來說,也是透過她的書寫映照自己,儘管現在我的內在衝突並不如同年輕時那樣的不可理喻,但探索自我的力量,一直都在推著生活前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30%suga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