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04|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卓越》讀後感:教育為追求「卓越」而非僅於名校與工作

AI 產生圖

AI 產生圖


吳軍老師的這本書《卓越》,是專門談吳軍老師在教育路上的所學與心得。這本書的內容量很充實,很多觀點非常啟發我。下面,會以教育的意義、什麼才是最好的教育,以及孩子的教育方法三個部份來分享起。


【教育追求的是卓越,而非只是學歷】


首先,給我最大的一個啟發在於教育的意義在於追求卓越,而非只是學歷和工作。


在本書中,吳軍老師觀察到,目前許多華人學生或家長的目標只是進入一所名校,最終進入大企業工作,但也就僅此而已,對社會或知識體系沒有突出的貢獻。這樣的情況不僅浪費了一流大學的教育資源,還讓這些學生過上了自己並不快樂的「打工」生活。


但這或許是華人社會科舉風氣的原因,比較把教育和利祿畫上等號,但是吳軍老師指出,近年來美國名校的華人招生名額減少,可能也是因為華人學生畢業後對母校大多沒有突出的回饋,無法融入美國的校友回饋文化。


吳軍老師也說,如果僅僅是為了進入大企業工作,還不如選擇像卡內基美隆大學這樣在電腦科學名列前茅的學校或其他的公立大學,更能在職場上發揮所學,不必非得擠破頭進入像哈佛這樣的頂級名校,因為哈佛大學的辦學目標不是僅僅傳授一技之長,而是培養真正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而非技能教育。哈佛畢業生選擇到非洲或戰亂地區貢獻自己的力量,都是符合哈佛培養人的真諦的。


因此,我非常認同吳軍老師的觀點:「教育追求的是卓越,而非只是學歷。」追求卓越不一定要依靠學歷,畢竟大學生涯只佔人生中的四年多一點,後續還有很多時間是透過「社會」這個大學校來學習和提升自己的。因此,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就顯現出來了。如果一個人的成功僅僅在於考上好大學,進入大企業工作,那麼他的人生也就止步於此。境界和格局更高的人,會在教育的道路上追求成為各方面更卓越的人,並對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


教育的目的在於明辨是非、提高判斷力以及增長見識,最終使人在身心和思想上獲得自由。而這些與是否進入名校、學歷如何沒有直接關係。有志者會克服種種限制,達到這些教育目標。吳軍老師總是強調,教育的目標和期許要高遠,不僅僅是為了進公司「打工」。


認識了教育的意義之後,我們就可以知道最好的教育不一定是上名校,而是最適合我們的。而什麼是最適合的呢?而這要從兩個問題開始。


【「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要先問兩個問題:「要在哪個環境生活?目標是什麼?」


並且要因應不同的人、不同的社會環境,而有不同的教育模式,最終教育的成果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例如,如果未來想到美國發展,則接受美國教育是很好的融入美國社會的方法,因為教育的不同往往體現在不同的國家、風俗文化上。


關於目的,對於一個清寒人家,掌握一項技能,先找到工作能夠生存更為重要,反倒專心追求博雅和通識教育則有些不切實際。然而,如果基本的生存需求滿足了,就需要博雅和通識教育來提升綜合素質和批判性思維,使他們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具競爭力和適應能力。


還有我們也不應該一昧的填名校就讀,而是要有所研究,根據自身的狀況選擇適合的學校。例如一位中等程度的學生,到了名校上課就會很吃力了,因為那邊的學生因為資質比較好,老師通常都會教的比較快,作業布置的難度也會比較高。反而對於一位中等程度的學生到一個中高的環境中較合適,然後穩定的成長。


因此,教育的核心在於適應性和靈活性,只有當教育能夠真正適應我們的需求和環境,才能實現其最大的價值。


談到孩子的教育也一樣,也都要有所階段性的進展,不可以操之過急。以下則分享吳軍老師針對18歲之前的教育發展,應該注意的事。


【教育的步調要符合孩子的狀況】


一開始對於0至2歲的孩子,要讓他們多接觸新事物,充分感知世界。對於2至7歲的兒童,他們會經常問「為什麼」,因為這是他們建構世界邏輯認知的開始。所以,不要急著讓他們學複雜的知識和高深的課程,而是要讓他們理解一些簡單現象的背後原理,並耐心解答他們的問題。


對於7至12歲的孩子,重點在於培養他們的歸納推理能力、學習興趣、基本學習方法,以及對世界的好奇心。這個階段,要讓孩子理解學科背後的邏輯性,例如,當孩子解題做對時,要告訴他們為什麼這樣做是對的;如果錯了,也要告訴他們為什麼錯。這樣,一旦掌握了相應的方法,相關的所有題目都能迎刃而解,而不必依賴題海戰術。


12至16歲則要著重於培養青少年的抽象思維能力,例如設計實驗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這涉及從具體現象中抽象出可能的因素,並設計實驗來找出背後的成因。此外,青少年時期還應教導孩子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力,因為這時期的價值道德判斷能力較為薄弱。最終,如果孩子從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8歲時心智應該基本成熟了。


此外,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的陪伴和引導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我們不見得要教導孩子很多知識和觀念,但一定要好好陪伴他們。良好的家長陪伴和環境能夠培養孩子對學習的熱愛和健康的心理。雖然陪伴很花時間,下了班也很累,但為了下一代,這確實是一件應該做也值得做的事。而陪伴我們可以從三個最佳時間開始,分別是孩子放學時、全家一起吃飯時,以及睡前。透過這些交流時間,我們可以了解孩子的想法,同時引導他們正確的思考,而不至於對孩子一無所知。


小節


最後,總結一下。吳軍老師的這本《卓越》,給我最大的啟發,在於探討了教育的真正意義在於追求卓越,而非僅僅追求學歷和工作,真正的教育應該培養能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而非僅僅為了職業技能,並且社會是一個大學校,因此強調了終身學習的重要。

其次,教育的核心在於適應性和靈活性,要根據不同人的需求和環境量身定制,便是最好的教育。最後,對於孩子的教育,應根據他們的年齡和發展階段採取適當的方法,依照次序,分別是注重感知世界、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的培養。

此外,家長的陪伴和引導至關重要,能夠培養孩子對學習的熱愛和健康的心理,並幫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總之,教育在於明辨是非、提高判斷力以及增長見識,最終使人在身心和思想上獲得自由,點亮光明去掉無知的黑暗。


在《卓越》這本書裡,除了以上的內容之外,還有很多經驗分享和實際的方法,很推薦對教育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閱讀,保證收穫滿滿!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生之道 ShengZhiDao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