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9|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愛的噩夢》影評:在愛情中發芽的心魔

raw-image


心理學家 Sternberg 曾說愛情共有三大元素:激情、承諾與親密。甫上映的臺灣電影《愛的噩夢》則反其道而行,透過荒唐的奇幻故事勾勒關係當中的控制、盲目與自私。


正如片名,本作未曾打算歌頌愛情,雖然故事是以輕鬆詼諧的方式啟程,最後卻以驚悚而寫實的方式畫下句點。巧妙的是,這段故事裡的每個人,因應呈現手法都讓人難以共鳴,一來因為行為舉止明顯偏離常態,二來因為電影有意漏寫行為背後的動機與脈絡。


總體來說,雖然敘事視角聚焦在男主角,更讓男主角擁有大量的內心獨白,但這個沒有名字的主人翁也是觀眾最陌生的對象。電影試圖營造一種「貼近又疏離」的觀影感受,進一步去象徵主人翁的盲目與被動,或者說他的內在有多空洞。是故,主人翁才會給人一種刻板印象集合體的廉價感,除了三觀不合時宜之外,也讓人難以同情,畢竟主人翁的遭遇終究是咎由自取。


不管是配合控制欲女友,或者是依賴好友意見,皆能發現主人翁習慣把責任交給他人,就連要不要出軌、提分手,都採取被動的姿態。甚者,即使穿越時空,主人翁面對離奇的狀況與迷信女友,同樣不願主動溝通、表態,再次選擇把自身感受雪藏,然後坐以待斃。而後,願望變成懲罰,藉由另一種美夢成真提醒主人翁:許多困境,不僅因為他人多蠻橫,更因為自己選擇讓這個困境繼續維持。也因此,只要主人翁持續躲在自己的舒適圈,噩夢就不會有結束的一天。



特別的是,電影為了刻畫男主角的空洞跟自我中心,在其他女性角色的描繪上選擇有所留白、蓄意模糊,就算行為與感情強烈,觀眾卻同樣不得其門而入,因此難以窺探背後動機與脈絡。控制是因為不安?又或是缺少合適的親密經驗?雙親早早缺席人生的第一任女友,究竟背負著什麼樣的過去及孤獨?才會活得如此辛苦與緊繃呢?


而第二任女友,雖然身為百萬網紅、完美女友,卻也總是散發著一股空虛跟疲憊。她的寂寞又來自於何處?粉絲或男友看不見的生活中,卸下面具的臉孔又會爬滿多少窟窿?非常遺憾,主人翁看似陪在她們的身邊,實際上從未想過要去理解:那些怪異的舉動,作為傷口,其中的紋路何以如此曲折。


在觀影的過程,腦海不斷地浮現《戀夏500日》這部作品,男主角同樣自我中心,只不過更多外顯的自戀。而《愛的噩夢》的主人翁則是懶惰,幻想著童話故事會降臨到自己的世界,但女主角是誰沒有關係,也不在意,只要照顧好他,可以享受愛情的甜蜜就好。



綜上所述,可以發現關係雖然是以好感出發,但要讓愛落實、讓愛長久,必須耗費大量的心力去溝通、去打造。假如一味丟給對方,只不過是在逃避問題,甚至會因此讓問題扎根,進而在關係當中埋下一顆顆未爆彈。當然,溝通的過程自然會充滿情緒,尤其要磨合一段關係,代表的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在碰撞,難免會需要互相體諒,可是選擇體諒終究不等於犧牲。


在親密關係當中要怎麼維持「我們」,卻又不會完全失去各自「主體性」,需要時間,更需要練習。不過該怎麼做,沒有捷徑,也沒有標準答案。唯一確信的是,關係的品質恰恰取決於我們花費多少時間跟力氣去灌溉,還有是否願意誠實面對自己的課題,並為自己的課題負起責任,而不是妄想他人拯救自己。


到頭來,親密關係如同一面鏡子,總是能夠映照出我們最討厭,但也影響最深的心魔。表面上的逃亡,非但無法阻止問題繼續發酵,還會掏空關係,慢慢蛀蝕兩個人的感情。



結語

整體而言,電影利用一加一減,放大觀影張力。一方面故意把鏡頭與口白留給主人翁,藉以展現他有多腐敗與自私;二方面刻意淡化女性角色的描寫,甚至妖魔化(工具化)女性角色,進而達到反諷效果。最後再點破所謂噩夢,並不是來自於外部世界,而是源自於傲慢及推卸責任。甚者,電影當中的主人翁之所以沒有名字,恰恰作為一種警惕(提醒):人人都有可能是那一位自我陶醉(沈淪)的主人翁,除非我們願意坦然走入關係與自我的各種陰影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怒怒心理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