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24|閱讀時間 ‧ 約 27 分鐘

人生三境界 王國維、尼采、禪師與聖誕老人

raw-image

  我剛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時,對他藉詩詞來表達的「人生三境界」印象最為深刻。他說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須經過下面三個境界:

  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一個人在準備踏上人生征途時,登高遠眺,心中充滿對未來的憧憬與期待;但也暗示我們要高瞻遠矚,志向要遠大,還要懂得忍受孤獨。第二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找到可以獻身的理想或目標後,就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意志,不畏艱險地為它奮鬥,無怨無悔,絕不半途退縮。第三境界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就在燈火闌珊處。」在四處奔走尋覓,看似功成名就後,才翻然醒悟,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或幸福,就在當下眼前。

  當時我還年輕,屬於他所說的第一境界,覺得他的比喻不僅生動,而且很有道理,很自然地就將它奉為自己生命追尋的圭臬。過了一段時間,又在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裡,讀到他所說的「精神三變」,讓我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人生的第一個階段像駱駝,背負著「你當」如何如何的各種傳統規範與責任,溫馴而謙卑地起步,任勞任怨,以堅忍之心橫越無垠的沙漠。第二個階段像獅子,在負重前行的途中,開始孳生懷疑與不滿,於是奮力而勇猛地掙脫一切權威、規範、價值的束縛,為自己創造自由,以「我要」如何如何的自我準則來行事,個人雖然因此而失去傳統的保護和安全感,但卻無所畏懼。第三個階段像嬰兒,由對抗轉為和解、包容,以嬰兒般的純真之心和更神聖的「是」反璞歸真,與外界重建和諧關係,開創人生新局。

  讀後,覺得尼采的說法更得我心。因為當時的我在追尋一陣子後,開始想要「做自己」,而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必須掙脫過去的一些束縛,也就是想要做一隻為自己創造自由的勇猛的獅子。在這種情況下,很自然地更喜歡尼采的說法,他的「精神三變」成了我人生的新指引,而且也注意到王國維的說法有一個疏漏或不足之處:

  博學的王國維對尼采應該相當熟悉,卻缺乏尼采那種反抗傳統、睥睨世俗的精神;他雖然留過學,但在辛亥革命後還一直留著辮子,而且還去當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他對被推翻的滿清一直懷著眷戀之情,正符合他所說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我個人覺得他對早該被廢除的帝制可能沒有過什麼懷疑、否定;我以為這正是王國維的悲劇所在,也是很多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人生與思維特色,一旦對傳統經典、價值規範產生認同,就之死靡他,一路奉陪到底,而少有質疑、否定的反思。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當然也出現過一些想掙脫束縛、張牙舞爪的「獅子」,但他們幾乎是全盤否定過去的一切,而主張要全盤西化,缺乏包容、整合新舊,建立一個更高、更神聖的「是」的胸襟。老實說,我對這些人也不是很喜歡。

  多年後,我又在《五燈會元》裡讀到青原惟信禪師對他修行悟道的說法,覺得他用山水做比喻的三階段論,又讓我看到禪味十足的人生三境界:

  青原禪師說他在還未參禪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相當於人生第一境界,屬於常識境界,也就是對外在的各種現象與規範、價值等,只有表面的直覺性認識,覺得它們說的都對,值得相信、遵行。而在經過師父的指點開示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相當於人生的第二境界;開始穿越表象去認識事物的本質、生命的真諦,對以前的認知產生懷疑,認為它們是虛妄的,並加以否定。在悟道後找到了歇息處,「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則是第三境界,否定的否定帶來了新的肯定,看到的山和水雖然還是山與水,但已非原先認知裡的山和水,而是超越了是與不是,統合外物與內心,獲得更高層次肯定的山與水。

  人生的閱歷越多後,就越喜歡青原禪師的觀點,他的說法和尼采的精神三變其實頗為類似,都以掙脫束縛、懷疑與否定傳統權威作為第二境界,而以超越、包容、整合為第三境界;但他不像尼采那樣霸氣,而以閒話家常、溫文典雅的方式傳達了同樣的意念,展現的正是中國禪宗的典型辯證法。

  我覺得禪宗是中國最具有懷疑、反思精神與強調獨立思考的一個學派,六祖惠能就是最重要的建基者。他在《壇經》裡提出「有與無對、色與空對、動與靜對」的三十六對法,而且強調「若有人問汝義,問有,將無對;問無,將有對;問凡,以聖對;問聖,以凡對。」然後再超越有無、凡聖,達到「是一不是二」的中道境界,就是很好的「正、反、合」思考訓練。但很可惜,惠能的這種思想在中國並沒有獲得應有的重視。

  在人生的追尋或領悟中,要得到更高、更神聖的「是」,你必須先否定原來的「是」;而要能否定,則必須先有所懷疑。笛卡爾不只說:「懷疑是智慧的泉源」,他更說:「如果你想成為一個真正的真理尋求者,在你的一生中至少應該有一個時期,要對一切事物都儘量懷疑。」譬如要追求真理,就從懷疑孔子所說的每一句話開始,但在華人世界,有幾個人想到或者敢用這種方法來訓練自己的反思能力呢?

  不久前,看到一句俏皮話:「人的一生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相信聖誕老人,二是不相信聖誕老人,三是成為聖誕老人。」看似詼諧,但在仔細反思後,卻發現它其實就是庶民版的尼采跟青原惟信禪師所說的生命境界。

  而我呢,覺得自己正是這一段俏皮話的最佳註腳:小時候相信真有聖誕老人,一聽到Jingle bells就為之神往,期待聖誕老人能在我入睡後,將禮物送到枕頭邊。但在長大後,覺得聖誕老人不過是哄小孩的虛假童話,還去分析它背後的心理意涵。但現在呢,發現自己經常送一些小禮物給認識的小朋友,說些有意思的故事給大人聽,在不知不覺間竟然已經越來越像個聖誕老人了!

〈王溢嘉的人文世界 / 散文雜文 / 浮世短歌之12〉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