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26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可不可以不變老》如果老化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

raw-image

過去我們總認為老化是自然過程,無法避免,不過這本書卻說,老化是種疾病,可以預防,可以治療。


人為什麼會變老

人為什麼會變老呢?要討論這個問題,不如反過來問,我們的生命是怎麼延續的?我們從一個小小的受精卵開始,受精卵裡有23對染色體,染色體上的 DNA 記載了我們所有的遺傳資訊,也就是基因,受精卵從最開始的一個細胞,不斷的複製分裂,最後分裂出幾十萬億個細胞組成了人體,如果人體的每個細胞的來源都是一樣的,為什麼它們可以表現出不同功能,有的成為了皮膚,有的變成了肝臟,有的變成了大腦呢? 那是因為我們的遺傳資訊有兩大類,一類是編碼區,它們決定要做出哪些胺基酸蛋白質,而另一類則是調控區,它們控制哪些編碼區要打開,哪些要關閉,透過精密的調控,就可以做出不同功能的細胞。

不管是什麼功能的細胞,它們的首要之務都是複製繁殖,細胞裡面有一個生存迴路,由兩類基因控制繁殖機制,第一類 A 基因的功能是「抑制繁殖」,當它作用的時候,細胞就會停止繁殖,而第二類 B 基因的功能是負責調控 A 基因的開關。在正常的環境下,資源充足,適合生長,B 基因就會關掉 A 基因,讓細胞繼續繁殖,一旦環境變糟糕,不適合生長,B 基因就會把 A 基因打開,讓細胞先暫停複製繁殖。B 基因還有另一個功能,是修補基因,組成基因的化學物質並不那麼穩定,它可能因為各種因素被破壞,例如太陽的幅射就會對我們的基因造成傷害,或是我們吃進的食物,食物分子包含游離的自由基,也會引發化學反應破壞基因,就算沒有任何外在因素,細胞復製的時候,也會存在一定機率產生突變,大部份的突變都被視為基因損壞,會觸發 B 基因出動,進行修補。當 B 基因出動修補的時候,A 基因也會被打開,讓細胞停止繁止 ,這是很聰明的演化設計,避免有問題的細胞無謂的增生。作者說明正是這樣的生存迴路造成老化,隨著年紀累積,B 基因作用所需要的分子漸漸流失,B 基因會慢慢失去活性,造成的後果就是沒有機制告訴細胞何時要繁殖,何時要沉寂,等待修復,我們的細胞複製就會累積越來越多問題,細胞不再具有原本的功能,這就是老化。

為什麼作者說老化是可以治療的疾病呢?過去我們都以為老化是因為細胞的編碼區出問題,所以我們再也做不出正確的胺基酸蛋白質,以致於細胞功能有問題,但現在卻發現出問題的其實是調控區,就像是電路出現短路,所以編碼區的開關不受控制,如果我們有辦法修復調控區,就代表我們可以恢復能力做出正確的細胞,也就阻止了老化。只要我們能維持調控區的功能,我們細胞理論上就能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正確複製繁殖,進行修補,細胞也就可以一直維持正常的功能,老化也就不會發生。


如何刺激身體修補

我們該如何維持生存迴路好好運作呢?第一步是不時的刺激 B 基因出動修補受傷的細胞,不要讓細胞的問題累積,也不要讓有問題的細胞際續繁殖,第二步是維持調控區的功能,可以利用藥物,補充 B 基因所需要的分子,提升它的活性,這部份在人體實驗的研究還很新,需要更長的時間去證明,我們現在能做的是第一部份刺激身體進行修補。

如果要提供一個確保能夠長壽,而且大家都能馬上採用的行動,就是「少吃點」。節制飲食的目的不是要讓人減肥,而是讓身體處於匱乏的狀態,這樣可以有效的刺激生存迴路進行修補,延緩細胞老化,而且比起長期的限制飲食,研究發現如果要確保細胞對食物短缺產生反應,更好的方法是間歇性斷食,因為我們的身體非常有韌性,一旦讓身體習慣新的熱量攝取量,身體就不會再處於危機模式,啟動修補。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適合的斷食間隔時間,例如現在很流行的 168 斷食,就是把飲食時間集中在 8 小時裡面,其餘 16 小時處於斷食狀態,如果套用在現在的生活方式就是不吃早餐,中午 12 點開始吃中餐,晚上 8 點以前吃完晚餐,或是有的人採取的方式是一個月裡面選擇 3-5 天進行斷食,找到適合自己的斷食節奏,執行間歇性斷食並不困難。

第二個能夠長壽的建議是運動,我們熟知保持運動的各種好處,不過作者想要強調的運動型態是能夠帶給身體壓力的間歇式運動,也就是HIIT,高強度的運度一段時間,然後休息一段時間,反覆進行數個詢環,要讓心率和呼吸頻率達到最大心率的七成以上,假設你的心跳最快可以忍受到180,那麼間歇式運動強度要達到130以上,才能讓身體啟動機制,原理與「節制飲食」相同,讓身體感受壓力但又不會造永久傷害,就能促進身體啟動修補,讓細胞更健康。


長生不老真的是件好事嗎?

作者在最後兩章討論「壽命延長」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人類存在地球大約 30 萬年,佔地球 45 億年歷史非常短的比例,但人類活動對地球造成的影響之劇烈,有學者提出「人類紀」的說法,就像地球紀年裡的侏羅紀,白堊紀一樣,人類活動已經對地球留下不可逆轉的改變,如果再繼續延長人類壽命,會不會最後的結果是對地球造成更大的傷害?到底多少人口會到達地球的極限呢? 如果我們繼續想辦法讓人類延長壽命,是否地球會面臨另一個臨界點呢?

另一個議題是社會制度,我們的社會制度有辦法負擔越來越長壽的人嗎?以社會保險制制度為例,制度發明的 1930 年代只有一半的人可以活超過 65 歲,而超過 65 歲退休之後,平均而言可以再活 13 年,然而到了現代,超過七成的人可以活超過 65 歲,而且退休以後,還可以活超過 20 年,這讓社會保險制度負擔越來越重,幾乎每個國家的年金都有破產風險,逼得政府要提出年金改革,但是就像台灣一樣,哪個政治人物敢碰這個議題,就會掉選票。

不止社會保險會出問題,社會的各方面都要重新調整,如果人可以健康的活超過 100 歲,他應該工作到幾歲,醫療保險要怎麼規劃,學習教育又該怎麼安排呢?其中我覺得最殘酷的問題是貧富差距,在 2018 年的美國統計,最富有的 10% 人比最貧窮的人多活了 13 年,僅僅只是活得久,這些富人就有更長的時間累積很多的資產給下一代,同時他們也更有資源維持健康,例如使用最新的醫學療法,變得更加長壽,例如作者研究中可以刺激 B 基因活性的藥物,這些長壽藥物不是攸關生命的必需品,所以得自掏腰包購買,這將更加拉大窮人與富人的差距,未來有一天編輯基因的醫療方法也會被採用,這會更根本性的決定了窮人與富人出生就不同,而且沒有翻轉的可能性,你會想生活在這樣的世界嗎? 我想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感想

作者很樂觀的相信有一天「老化」會被視為一種疾病,吃藥治療老化會變成一件自然的事,但我沒有這麼樂觀,延長壽命真的是件好事嗎?死亡是人類一切活動的動力,因為有終點,我們才會想在活著的時候全心全意投入,如果終點很遠,我們還會想努力嗎? 如果生活在一個出生就已經決定一切的社會,我們會想活 150 歲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