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登江山樓,吃臺灣菜,聽「中國歌」


線上翻閱日治時期酒樓霸主江山樓出版的導覽手冊(《江山樓案內》),本來是想看看有沒有談到某道菜的做法,或至少是主食材鴨肉之外的輔料,可惜不得要領,倒是翻到手冊末尾介紹藝妓的部分,覺得所唱之曲頗有趣,極能顯現漢人風月文化、曲藝文化跨越政治疆界的流動。​

據鄭志敏《唐妓探微》,不管是「倡」還是「妓」,原初都跟樂舞有關。最讓我意外的是,「妓」字本指女鞋裝飾物,可能「因其在歌舞動作中頗為顯眼,後世遂用以代稱此類歌舞女子」。日治時期藝妓很合乎技藝表演者古義。​

也許有人看到「妓」字就反感,非得強調藝旦是賣藝不賣身。然而藝旦、藝妲、藝妓都是日治時期對此行業的稱呼,儘管不同族群慣用辭彙有別,重點在於概念是相通的,而且從圖中「花選舉」一詞可知,就是風月業。可以參看連橫對藝旦的解釋:「妓女曰藝旦;謂有彈唱之藝也。亦曰閣旦。」​

稍微讀過學者對中國風月業的研究,就知道賣藝(而未必賣身)本為其最原始的型態。臺灣當時雖屬日本殖民地,卻顯然延續漢人的風月文化。看到「妓」字就跳腳,就以為一定是賣身、一定要改稱藝旦才對,反倒是現代觀點的誤解。而我之所以在這則短文裡稱以「藝妓」,除了沿承《江山樓案內》用詞,也是要凸顯應把藝旦放在風月業的脈絡來理解,而這個風月業當然不等同於現代定義下的皮肉生涯,而是廣義的聲色事人。

至於藝妓的歌藝,北管似是主打。唱三娘教子還在情理之中,唱孔明就有意思了,最主要是我猜她們應該沒有像京劇那樣,專精特定類型角色。我稍微比對了北管唱詞和同名京劇唱詞,二者大同小異。北管本就包含花雅二部戲曲,而京劇又是從花雅之爭而來,淵源可以想見。但我的粗淺認知也就到這兒了。​

在日治時期,「登江山樓,吃臺灣菜,聽藝旦唱曲」,號為風雅。然就歌曲性質而言,這句話其實可改成「登江山樓,吃臺灣菜,聽支那/中國歌」(應該還有別的歌,但中國歌曲顯然是賣點)。這在台灣今日的本土化潮流下,不曉得會不會有點政治不正確(更何況當時所謂「臺灣菜」又和中國有千絲萬縷聯繫)。


民國一百一十三年七月三十一日於嘉義鵲枝寫譯樓


延伸閱讀:從漢人的中國料理邁向多元並重的台灣料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