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0|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諮商市場比你想像得大,只是你沒有看到!洞察諮商市場以及跳出飽和市場

在這篇文章你可以學到

1、筆者在離開機構後,看到失智症新市場的策略。

2、透過市場規模跟服務價格拆解心理諮商市場尚未飽和的原因及可運作的空間。

3、著力在超越執照限制的市場服務,才比較有機會讓你得到相對滿意的收入及個案量。

4、拆解心理師經營時經常犯的錯誤的策略,減少無效的努力。

5、建立導流思維,讓受眾成為你的個案。




最近看到「脆」裡面有人提到前輩們說心理諮商的市場變小了!


原作分析了不同的角度,歸納起來這些的確是飽和了,

就像擁有的執照人數多、生育率低、執業時間長等等彷彿看到的都是侷限,

也不可否認以心理師的角度看的確是如此,也做了非常不容易的分析。


但如果你用換一個角度,其實還有一大片藍海,你也會看到不一樣的光景了!


先請問各位讀者一個問題,你覺得作失智症的心理師進到社區有市場嗎?


相信不少讀者應該跟筆者一樣,知道失智症市場在諮商裡是一個不容易耕耘的土地。

諮商失智症個案及家屬的三個阻礙因素


等一下先跟大家聊聊作者自己的經驗,離開機構之前後市場差異的分析和作法!


1、在失智症用諮商來成為服務商品


在機構時,筆者的想法是高齡者對諮商普遍都不願使用,因為家醜的問題。

而家屬這部分,有政府免費諮詢、醫院共照中心、社區提供的多元協助,收益的空間有待考量。


2、有其他的低價資源


如果是失智症的個案,政府、組織免費或健保的給付,已經把市場價格拉低,受眾有錨定效應,用了低價或免費的產品之後,就不容易有付費空間,更不可能收到個案。


健保衡鑑跟自費衡鑑費用差多少?大家也很容易知道社區衡鑑不會成為太大的收入來源,甚至幾乎不可能成為經營失智症個案的收入之一。


3、照顧者的積極度


高齡是在家中普遍的弱勢,議題不太有很多家人願意花很多心思和費用去介入(不像兒童花很多費用在上面,為了他們的未來能更好),所以若用這個去取得足夠的收入幾乎都沒有辦法。


總歸這三項,失智症諮商困難、低價資源競爭照顧者積極度的原因,在社區裡經營高齡、失智症諮商、衡鑑會比一般心理諮商更困難。


洞察失智症市場需求


相反的,進到社區裡面,筆者又看到另一個市場,似乎高齡、失智症受邀講座、講課的需求更多,包括像機構、基金會、協會等等,而這個部分卻是很多人尚未著墨的地方。

而且,像長照人員每隔幾年都要有在職教育學分的累積,這些是必要的,就長期而言開課又是必需的,所以從作者在20年左右的失智症和家屬臨床工作就已經有足夠的實務經驗,需要補足的就是教學技巧、課程設計和課程講座行銷等講師端的能力。


反觀,很多在長照領域上課的講師,都還是沿用會學校、機構用蒐集到的資料授課模式或是缺乏實務經驗的講師在所多有,這類的講師不太能能夠提供以下兩方面的能力。

一、實務經驗,而第一線長照人員,最吃實務經驗,經常學員問的問題,理論是無法完全解釋,只有透過實務才知道操作上的眉角,所以這樣才不容易很快就被問倒。


二、課程只能教授初階的內容。進階的譬如個案討論、其他相關課程設計對他們而言,就還是只能照資料複製,以致於他們無法提供長期、多樣、延伸性的課程內容給學員。這便是普遍教授長照課程師資的弱點。


這兩項缺點在於只能在短期、初階課程裡面有所獲益,但長期而言,是處在弱勢的,因為短期、在長照剛開始的時候,的確有機會成為講師,然而在三年、五年以後,這個市場又有其他講師進來,而他們可能又有很多的經驗和理論作為他們的基礎,所以這個市場又變成紅海了。這些沒經過第一線歷練,只靠資料來授課的講師,很容易就被其他有經驗的後輩迎頭趕上。


筆者還在分析市場時便看到,是需要優化作法的一個產品,又是值得花心思著力的市場。


後來果然因為改變講座課程做法後,得到更多額外的授課、講座、個案討論會、課程設計、帶團體的機會,甚至還有家屬跟著筆者開的團體從彰化到台中,未來如果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怎麼改變的 !


個人的經驗對照先聊到這邊。


有人可能會虧說,失智症現在是熱門議題,所以當然可以趁勢,這部分留待後面再聊。


回到前面的問題,我們思考社區諮商市場變小時,取決於我們用心理師的觀點還是社區需求視角去查驗,心理師的觀點每一樣都符合,因為只會看到我們認知邊界以內的視角,就像治療師人數增加、人口減少等等,然而卻不是從社區需求的視角去看,當然看不到其他的市場空間。

延伸閱讀:

所的設置

心理諮商飽和



市場比你想像得大,只是你有沒有看到


以市場規模跟服務價格兩方面分析,就可以知道市場還很大。



1、市場規模:身心靈市場就是心理諮商的市場


先別否定身心靈市場不是主流,而是需要學習他們怎麼讓人知道自己!


不斷的產出、學習讓自己被看見,還是用淺顯易懂有趣的方式被看見。這是最重要的,也因此不僅讓自己的價值提高和價格提高,這樣使得他們客單價常比心理師來得多,個案還是絡繹不絕。所以說心理諮商市場變小,我覺得稍有偏頗 !


2、服務價格:高價市場乏人的投入


可以看看在網路上經常喊說市場飽和的是那些人?應該比較會是價位親民的心理師,這類型的心理師,也是最大多數的心理師,新的、資深的大家都在搶這個紅海,所以當然會出現個案不足、客單價無法提高的情形。


如果是平均客單價都很高的心理師,在他們的層次裡面已經沒有人跟他們抗衡了,後來的人也不一定有他的能力,所以是一個不容易被掠奪的領土。

在這個檔次的個案,如果他們也出現經濟問題,需要讓諮商費用減少或是不繼續諮商(此部分的前提是心理師自身的諮商能力要夠強),大概就是整個社會動盪的時候,以他們的收入而言會是最能穩定支出心理諮商費用的人,如果連他們都沒辦法繼續諮商,社會或經濟必定出現很嚴重的情況,就像Covid-19、金融海嘯等情況的時候,這群人才容易被影響。


然而不少的心理師,雖然知識技術都已經能夠達到高價市場的產品,卻因為沒人知道,特別是能夠提供高價費用的被諮商者,以致於還是在經營平價市場,也讓自己繼續在紅海裡掙扎。


所以高價市場是一塊處女地,很少人專注在這個諮商領域的行銷設計和發展。



你可以做出獨特性的改變策略


回到前面提到的失智症的服務氣勢正夯,正在風頭上,當然你可以這樣看市場。


然而,筆者在這個月的「心理師的定位思維與產出策略」講座裡也跟心理師們分享,20年前的筆者就已經開始經營失智症這個領域,現在剛好政府也在長照市場上起飛。如果沒有過去努力持續的經營,現在只能又在另一個大紅海裡面跟其他人廝殺。


另外,就這條線上繼續思考,讀者們也可以再繼續觀察,現在努力從事失智症產出的專業人員,幾年後他們的產出是否會繼續與失智症相關?或是不再產出了?



同時鼓勵各位讀者可以試試看當你不斷的產出相關的內容幾年,我相信最初跟你一起做同樣事的人,一個一個都會消失,到最後就是比誰的氣長了!


跳出出飽和市場-高標準的提供證照以外的心理相關服務


從事那麼多年的心理師品牌經營,筆者深覺得只作心理師證照允許做的事情(醫事人員規範或是心理師法裡的事),讓我們的能力經常被框住限縮著。同時,個人也不覺得心理師只能從事心理諮商這份工作。


飽和市場意味著兩個結果:

一、是價格無法提高。

一、則為案量無法增加。

如果只是單純的諮商能力提升是無法讓做到跳出飽和市場的,因為這樣的努力只做後段諮商能力的增長,卻無助於讓人找到你。


如果期望在收入上有所改變,想要跳出市場飽和的魔咒,千萬不能只用執照做事(也就是心理師法所規定的事、治療所、諮商所允許做的事),而是要運用證照優勢,努力提供超出執照的服務。


筆者經常在網路上了解並拆解心理師的工作和工作中的問題或是做了什麼其他的副業,以及副業如何挹注本業的商業模式。


最普遍的做為就是開設公司、工作室、協會透過辦課、講座、工作坊來招募參加者,再引流到「所」裡面成為自己的個案。


前面的部分就是非心理師執照才可以做的事(非心理諮商業務),後段才是只有心理師才可以做的事(心理諮商)。不少人還是期待只做心理諮商,讓前面的非心理諮商業務只是個跳板,不會花太多的心力去經營,也因為沒有致力經營,所以前面都不太有很好的成效(辦課、行銷招生、課程講座運課等),也因為前面部份努力不彰,後面理所當然成為個案的機會也減少了。多幾次無效的努力之後,就前功盡棄了,也就又淪落回去飽和市場裡打轉了。


我們前面談到身心靈的市場,其實就在專研非心理師執照所作的事,以致於個案都導流到他們的市場,整體而言,他們在前端就已經吸引到自己的受眾,當然後端正統的心理師沒機會收到個案了。


導流個案策略


所以你應該把非心理諮商的工作,納入收入的一部分,當你努力建構前面這一部分,後面可能也就水到渠成,讓個案認識你也進到你的可能的個案庫裡,這就是導流策略。


傳統心理師的商業模式,因為礙於心理師法的規範,無法脫離醫事人員的框架,如此一來在這個框架裡的商業模式勢必很多都會被綁手綁腳,與其這樣,不如讓自己更自由,找到執照以外的擴展空間,才有可能與飽和市場脫鉤。產出、講座、課程都是在作非心理師執照規範的事情,可以開始將重心移轉到這上面,你的市場就不會出現飽和的窘境!


訂閱「心理師行銷孵化基地」電子報(所有人都可以訂閱喔!),帶你看見不一樣的世界思維!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心理師品牌孵化基地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