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建豪 心理師(專線工作者)
筆者因為工作關係,有幸接觸到精神疾病的當事人與照顧者,並能看見照顧者與當事人間真實生活中的起伏。
在農曆年前,有次在網路上看到有照顧者想要找有宗教背景的諮商資源,因為她希望除了能有諮商的協助外,也希望結束時諮商師還能帶著她禱告,於是家屬們紛紛分享各自接觸過的諮商管道。這時,有位家屬提出了他對諮商的看法,他認為諮商不過是花錢請人來問你問題,有什麼用?看到這位家屬對於諮商的誤解與貶抑,當下其實我有些不舒服,感覺好像我所念所學的專業被否定了,但當下我沒有表達什麼。但過年期間,這件事始終縈繞在心上,促使我把這件事再好好的思考整理了一番,我有了不一樣的想法。首先,這位家屬對諮商的看法,或許不是唯一的例子,因為當我們對一件事不熟悉、不了解,很自然我們就會用我們的經驗、想像、甚至是刻板印象來思考判斷,這也是偏見或歧視會存在的原因,像是社會上面對精神疾病、愛滋、同志等議題,大扺就是這樣的歷程,要解構這狀況的做法,就是要教育、對話,只有增加了解與認識,迷思、刻板印象才會消失。因此,精神疾病的當事人與照顧者,更需要教育,了解諮商對他們來說,是個可以好好運用的資源。其實照顧者專線接這麼久了,很少來電者提到自己有在接受諮商輔導或心理治療,因此這篇文章就要來聊一聊,諮商對當事人以及對家屬來說,可以有什麼樣的幫助,以及諮商可能的影響。
現在對於精神疾病的理解,來自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等綜合起來的複雜成因,即使當代漸漸看重生理層面的因素,但對治的方式若能除了看醫生、服藥外,配合著諮商或心理治療,以及當事人的人際網絡動員起來協助因應面對,對於當事人的療癒會更全面有效。諮商可以給予的協助,在此將對當事人與家屬的部分分開來討論。
首先對於當事人的經驗或感受來說,當事人常有被跟蹤、被偷聽、被監視等的幻覺,或覺得別人在針對他、別人會有讀心術…,這讓當事人變得很敏感,也不容易信任他人,而當事人的謹慎與過度小心,讓旁人及朋友覺得他怪,這又回過頭來讓當事人更敏感他人的言行舉止,落入負面循環裡,而造成當事人的人際退縮。因此一般人甚至是家人要與當事人互動、談話,需要很小心,要專注、敏銳、聚精會神,這不是容易的事,但是與當事人進行日常對話、維持人際互動,讓當事人有機會能表達心情、與人核對(真實與想像),又是非常必要的;諮商能成為當事人在人際互動的衝突或挫折中,所能擁有的空間(或關係)去談論這些挫折經驗,這間接也能協助當事人面對或討論、緩和可能的家人(衝突)關係。此外,當事人的人際衝突、挫折或人際退縮現象,諮商關係的特殊性(因為它有界限、特定的架構而跟朋友關係不同)與穩定性(只要有需要與意願,諮商關係可以維持數年)可以持續的協助、陪伴當事人,去檢視、討論、面對這個歷程,將危機化為人生的學習素材,增進壓力因應能力。
而對於照顧者(家屬)來說,看著家人逐漸變成自己不再熟悉的樣子,以及面對精神疾病的污名而無法對外人道,常讓家屬們有苦難言,讓自己也成了準病號,諮商就能提供一個出口,讓家屬能好好的談出在外面不能談的這些事,包含擔心、害怕、甚至怨恨等心情,諮商都能不帶批判的涵容這些情緒,提供支持,讓家屬在談話中不只是宣洩,也是看見、整理自己,或許找到了力量與方向,能繼續投入在這看不見盡頭的照顧歷程裡。而除了情緒的支持外,諮商也能與家屬一起討論,找出可行的做法,或甚至達到教育的功能,傳遞正確的、對精神疾病的相關知識。
不過以上談了諮商對於當事人或家屬可能的協助後,現在要來聊聊諮商的不能(或可能的負面影響)。首先,諮商不是萬靈丹,也不是許願井,對於想要快速的答案、或是希望有人明確指導你該怎麼做的家屬來說,對於諮商可能會失望。因為諮商運作的機制是(儘管派別不同做法差很大)前來尋求諮商的人和諮商師各有自己的權利與責任義務:求助者的權利是擁有自主權(像是接受或拒絕諮商的權利)、公平待遇權(不因性別、年齡、種族、性傾向、宗教背景…等而遭受不同的對待)、受益權(諮商是為當事人的最大利益著想,而不是諮商師的)、免受傷害權、隱私權,而求助者的責任則是盡量坦誠相告,願意為了自己的議題主動、付出行動,促成改變。因此,或許把諮商師看成是健身房的教練,他能督促你運動、給你正確的健身觀念與健身姿勢,但是要出力運動、養成健身習慣的人還是你自己。
其次,諮商後的感受不一定都是好的,可能會感到混亂、情緒起伏變大,因為諮商歷程或許粉碎了你一直以來的信念,人失去信念又還沒建立起新的信念時,是非常無所適從的。還有可能因為在諮商中說出太多事,連自己都嚇一跳,覺得在諮商師面前好赤裸、好丟臉。除了以上是諮商歷程可能會帶來的負面感受外,當然也有可能,你遇到不適配的諮商師,所以你感覺很糟、覺得對方不了解你的狀況,所以,諮商後可能讓人感覺更糟。但是對於糟糕的感受,或許還是可以帶回跟諮商師討論,讓諮商師協助你分辨這個糟的感覺是什麼、可以怎麼面對。因為當一個傷口要真的醫好,可能要掀開結痂,擠出膿,才會真的復原。
綜上所述,諮商能成為當事人在人際互動的衝突或挫折中,所能擁有的空間(或關係)去談論這些挫折經驗,諮商關係的特殊性與穩定性可以協助當事人將危機化為人生的學習素材,增進壓力因應能力。而對照顧者來說,諮商能不帶批判的涵容因照顧所產生的情緒,提供支持,讓家屬在談話中不只是宣洩,也是看見、整理自己,除了情緒的支持外,諮商也能與家屬一起討論,找出可行的做法,或甚至達到教育的功能,傳遞正確的、對精神疾病的相關知識。因此,諮商對於精神疾病當事人或照顧者而言,是可以多利用的資源,但我們需要抱有正確的認識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