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是連結人生價值與實踐的最佳工具
之前一直在想怎樣做好筆記,剛好去書店看到這本「巨人的筆記」再加上作者遽然是一個「紀錄學家」我更好奇
想要知道怎樣用紀錄讓自己成長,而我這次也只摘要我認為有共鳴的地方分享,個人覺得本書最後一章節就是此書全部的精華
擔任紀錄學者二十五年間,如果問我紀錄最首要的目的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
第一,找尋自己的欲望
第二,向他人分享我的欲望
作者述說,我們透過紀錄檢視自己,與自己對話,找出自己的欲望。
而之後與他人分享,不管是透過言語、書、部落格、社群,跟他人分享紀錄,跟他人對話。而我們也透過跟別人交流獲得快樂,從「存在(being)」得到「形成(becoming)」
人可以成長就是兩種方式,一種就是將外界的知識與非知識之資訊,挑出重點留存並記錄,第二種就是則是藉由紀錄,展現內在深處的潛力。就是透過閱讀、看影片、對話等,累積內在的知識,再以紀錄的型態呈現出來
紀錄的過程是(1)專注閱讀或聆聽 (2) 仔細思考記錄下來 (3)多次回顧紀錄,簡單來說紀錄是有內化整理過後的東西
紀錄如同摘要,紀錄如同反覆摘要的行為,而摘要就是壓縮記憶、重新創造的行為,因此就是寫下關鍵字,摘要內容,然後再留下紀錄
而這中間,可以再加上10%自己的說法,就是一種內化,也才會將外在的東西變成自己的理解。
作者認為如果渴望成長,就要在學習、對話、思考(想法)、日常及工作這五個面向做紀錄。
第一階段:「紀錄」培養知識、心態、訣竅
第二階段:「再紀錄」提高紀錄品質
透過內化與分類,重新整理。假設紀錄是發掘及挑選原石,再紀錄就是寶石加工,簡單來說就是去蕪存菁
第三階段:「持續紀錄」把成長當成一種習慣
持續紀錄,以一天、一個禮拜、甚至一個月為單位,逐步達成自己的小目標
而以下我就只列出紀錄學習、紀錄對話以及紀錄日常三個我比較有感觸的部分
想法會在談話過程中自我發展,因此要將此「想法」記錄下來。例如有時候透過對話,想通了之前困擾很久的問題。
好好傾聽,理解對方在說什麼,產生共鳴後,再加上自己的想法意見,雙方彼此重複這樣的交流。才能透過對話,把想法推向不同或更高的層次
在對話過程中,利用「瞬間思考」: 了解目的、識別情感、理解對方
記下對話關鍵字,除了紀錄其他人說的,也要紀錄自己說的
紀錄日常可以用另外一個視角看自己,回想自己的一天,整頓自己的生活,讓生活變得更有條理
想像自己的事,意味著不斷思考自己、認識自己,同時也對先前提到「活出自己的人生」有很大的幫助
早上寫夢想
每天早上將與夢想有關的事寫在日誌上,也就是要在日常計畫中刻意安排相關活動。
早上決定一天中的核心日程
決定一天重點的核心日程,以這個為中心安排一整天的日程,才不會在渾渾噩噩下度過一天。另外還要列出CSF ( Critical Success Factor) 就是完成這些核心日程的關鍵成功因素
紀錄微小的事、情感、感覺,這些都可能成為以後創作的賣點
以星期為單位設定目標,每星期制定計畫、每天提醒自己目標是什麼的人
建議以月為單位寫日誌,一個月為一本,就能讓人獲得成就感繼續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