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6|閱讀時間 ‧ 約 11 分鐘

解脫正道(四)


    raw-image

    正知正念是用來護戒的,

    以正知力常常去觀察,

    看自己的正念在不在。


    修行人的習慣就是這樣的,

    它是一種不斷調伏自心的過程。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2+2一定等於4? 你覺得呢?

    你曾經是影片中的老師? 還是學生呢?


    【廣論‧消文】

    一、科 判



    二、消文

    本週進度:P195L9 如何修學之理者 ~ P197L2 其福勝前俱胝倍
    師父開示: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5a&st1=989&af2=85b&af3=86a&et3=1143






    庚二、修何等道而為滅除

    辛一、認定道而連結
    辛二、真實抉擇
    壬五、宣說戒學

    癸三、如何學修

    子一、教誡修學斷除墮罪的四種對治
    子二、即便輕微的佛制學處也不能放鬆
    子三、若以罪業染汙,須立即懺悔
    子四、如是不護戒,則不能解脫輪迴
    子五、當今護戒功德極大之理
    子六、以“造罪可悔而不防護”極不應理
                子七、修密者也須如是護持淨戒分四
                子八、單獨教誡煩惱的對治分四

    如何修學之理者。

    子一、教誡修學斷除墮罪的四種對治

    四犯因中.無知對治者.謂當聽聞.了知學處。

    戒怎麼修持?首先從四種犯戒的原因,亦即(一)無知、(二)放逸、(三)不敬、和(四)煩惱熾盛來說明。這四個犯因若能成功對治了,認真地守護不犯,就能夠把戒持得很清淨。以下略說四犯因的對治:

    (一)無知的對治。無知是對戒學的內容不了解,因而犯戒。因此無知的對治,要多聽聞、了知戒律學處。

    放逸對治者.謂於取捨所緣行相.不忘憶念及以正知.率爾率爾觀察三門.了知轉趣若善若惡.依自或法增上力故.羞恥作惡是為知慚.恐他譏毀羞恥為愧.及由怖畏惡行異熟.懷恐懼等.當如是學。

    (二)放逸的對治。放逸是隨著忘念、不正知,而放任身口意三門,因而犯戒。因此放逸的對治,是要在取捨所緣時,以正知、正念,隨時觀察自己三門行相是趣向善?還是趣向惡?如果起了惡念,應依自力或依法的力量及時遏止。依自力,是指自心對於作惡感覺羞恥─知慚,或者怕遭他人譏毀而生羞恥─知愧;依法,則是由怖畏惡行的異熟果報而心懷恐懼等。應按如上修學,以對治放逸。

    不敬對治者.謂於大師.師所制立.同梵行所.應修恭敬。

    (三)不敬的對治。對於所學的戒律,不能照著行持,是因為心中沒有強盛的敬信心所致。因此不敬的對治,是對大師佛陀、佛所制的戒法、以及同梵行道友,應當修習殷重的恭敬。

    煩惱熾盛對治者.應觀自心.何煩惱盛.勵修對治。

    (四)煩惱熾盛的對治。由於心總是隨著煩惱轉,而煩惱強盛時,是無法持戒的。因此煩惱熾盛的對治,是應當先觀察自心哪一種煩惱強盛,就針對那一個去勤修對治。


    子二、即便輕微的佛制學處也不能放鬆

    若不如是策勵修學.思違越此.許其罪輕微.於諸佛制放縱而轉.當獲純苦。

    若不依照上述對治方法勵力守護,反而想:只是違越一點,罪過應該很輕微,心中不以為意;由此對佛制定的學處,放縱而行,則未來只有純苦的果報而已。

    如分別阿笈摩云.「若於大師大悲教.起輕微心少違犯.由是而獲苦增上.折籬失壞菴沒林。現或有於王重禁.違越而未受治罰.非理若違能仁教.如醫缽龍墮旁生。」故應勵力.莫為罪染。

    如《分別阿笈摩經》所說:「假使對佛陀大悲救度眾生的教法掉以輕心,覺得可以稍作違犯沒有關係,那將來一定因此而獲至大苦!就像籬笆一壞,籬笆裡的菴沒果林就會失壞了。世間或許有人違犯了王法,卻能僥倖逃過,不受治罰;但如果非理違犯佛制的戒律,那一定逃不過因果法則,會如醫缽龍墮為旁生那般,墮入惡趣。」所以應該勵力守護學處,即使是微小的罪業也不要染犯。


    子三、若以罪業染汙,須立即懺悔

    假設已染.莫不思慮而便棄捨.當如佛說還出罪犯.勵力悔除。梵問經云.「於彼學尋求.及勤修彼行.終不應棄捨.命難亦無虧.常住正行中.隨毘奈耶轉。」成就真實尸羅經云.「諸比丘寧可離命而死.非可毀壞尸羅。何以故.離命而死.唯令此生壽量窮盡。毀壞尸羅.乃至百俱胝生.常離種姓.永失安樂.當受墮落。」此具因說.故當捨命而善守護。

    若已染犯罪業,切莫什麼也不想,或者覺得莫可奈何就置之不理,應當按佛所說的懺淨法,努力懺悔還淨。《梵問經》中說:「應該依循佛所制定的學處,精勤地照著修行;始終不應棄捨戒律,縱使遇到性命危險時,也不虧損戒體。應當依照律典恆常安住在戒行中。」《成就真實尸羅經》中說:「諸位比丘!寧願為了守戒而捨命,也不可為了保命而壞戒。為什麼呢?因為捨命而死,不過此生的壽命結束;然而毀壞戒律,將會在數不盡的受生中都無法獲得學佛種性,甚至墮入惡趣,永遠不得安樂。」這不是方便說法,而是依照確定的根據而說的,所以理應捨命而護淨戒。

    若不能爾.則應審思.我剃鬚髮披壞色衣.空無所義。如三摩地王經云.「於佛聖教出家已.仍極現行諸惡業.於財穀起堅實想.貪諸乘具及象車。諸不殷重持學處.此等何故而薙頭。」

    如果還做不到捨命謢戒,就應當仔細思量:我剃除了鬚髮,換上袈裟,如果連戒都不好好守護,那出家又有什麼意義?就如《三摩地王經》所說:「已經在佛的聖教中出家,卻仍肆意造作惡業,心中緣的還是穀物、錢財這些毫無意義的東西,貪著那些表面光彩的象、車等乘具。如果不能殷重地持守學處,當初又何必出家?」


    子四、如是不護戒,則不能解脫輪迴

    若欲逃出有為生死.趣解脫城.壞戒足者.非僅不能實行.反當流轉生死.眾苦逼惱。並及譬喻如三摩地王經云.「若人為諸盜賊逼.欲活命故而逃避.如其人足不能行.仍為賊執而摧壞。如是愚人毀淨戒.而欲脫離諸有為.由戒壞故不能逃.為老病死所摧壞。」

    想要逃出輪迴牢獄,往趣解脫之城,卻因失去戒律雙腳,不但無法達成目的,反而造下繼續流轉生死的惡業,受眾苦逼惱,永不得解脫。上述道理併同比喻,如《三摩地王經》中所說:「就像被盜賊追殺,唯有逃跑才能活命,可是這個人雙腳殘廢不能行走,最後一定仍被盜賊抓住而逃不了。同理,愚人毀壞淨戒,還妄想脫離三有,然而毀壞淨戒猶如斷壞雙足,因而無法逃脫,只好等著被老病死無情地折磨。」


    子五、當今護戒功德極大之理

    故此經又云.「為著居家服.我所說學處.爾時諸比丘.亦無此學處。」為近事說五種學處圓滿守護.比丘亦無。若於此時精修學處.其果猶大故應勵策。即此經云.「若經俱胝恆沙劫.淨心以諸妙飲食.傘蓋幢幡及燈鬘.承事百億俱胝佛。若於正法極失壞.善逝聖教將滅時.晝夜能行一學處.其福勝前俱胝倍。」

    因此《三摩地王經》又說:「我(佛)為在家眾講居士五戒,那是最根本的律儀,然而到末法時候,連比丘們也都不具足了。」這是說,時至末法,對居士要求的五戒學處,比丘們也不能圓滿守護。如今正是佛所授記的末法時代,如果能於此時精勤修持戒學,果報尤其巨大,所以我們應當好好地努力啊!即如《三摩地王經》所說:「如果有人經歷俱胝恆河沙劫的時間,以清淨心與種種上妙的飲食、傘蓋、幢幡、燈燭、花蔓等恭敬承事無量諸佛,這麼大的供養功德,但比起在正法極衰、聖教將滅之際,還能於晝夜中執持一戒,後者的福德遠遠勝過前者千百億倍。」

    補充說明:
    為何在末法時代持戒功德更大? (摘錄自: 末法時代更應持戒)
    現在已是末法時代,持戒的客觀環境不如當年世尊在世之時當年修道氣氛濃郁,人的根基深厚,戒律清淨,而現在修道氣氛淡薄破戒障緣大大增多眾生的根基也遠不如從前,煩惱越來越熾盛,故持戒的難度越來越大。但現在如能盡力清淨持戒,所獲的功德也會遠遠超過從前正法時代。


    老師的叮嚀

    一旦開始聽法,我們聽到師父的法音的時候就會直接注意到「聖教」,聖教在說什麼呢?這個就不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樣的問題了,聖教在說的就是一個解脫生死的問題。所以一下子把我們的目光,從今天、今日某個人說什麼,甚至幾年之內或者多長時間的痛苦,一下子延續到念死。比如說:此生的盡頭是死亡,那死亡之後就是生生相續這樣的一個輪迴,如果沒有解決的話,如果得不到人身,來世會更加痛苦。一下子把我們從眼前這事情的這種執著,還有盯著眼前事情的這種力道,特別用力地盯著眼前的事情,一下子就分散了,你的注意力被分散了,對不對?分散到我們看起來很遼遠的──所謂的死。...... —摘錄自《廣海明月》0343眼前事小,生死事大



    與 常師父 心靈對話:

    1. 佛啊,沒有天生彌勒、自然釋迦! 是什麼意思? 和我有什麼關係?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5b&st1=500&et1=765
    2. 師父講「醫羅缽羅龍王」的公案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5b&st1=767&et1=1053
    3. 像這樣的大修行人都會墮入旁生,我們凡夫應該怎麼辦呢?聽聽師父怎麼說: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5b&st1=1053&et1=1226
    4. 怎麼理解"境無好壞,唯心所造"? 明明遇到一個很難相處的人?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5b&st1=1226&et1=1397
    5. 師父講「紫柏大師、仁法師」的公案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5b&st1=1397&et1=1702
    6. 若於此時精修學處,其果猶大故應勵策。--來聽師父說公案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86a&st1=683&et1=984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