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1|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從零開始學習股市,為什麼會從特殊教育的犧牲奉獻轉向投資理財?

在「公主病」以前,對於投資理財這件事情一竅不通,一方面對於金錢安逸於「夠用」狀態,寧願花時間在研究上,而沒有耐心學習投資理財;另一方面,則是長期的特殊教育專業師資培育,多著重在「付出與犧牲」,只確定「自己不會富有,但也餓不死」的狀態。然而,經歷「公主病」後,才真正見識到「金錢的力量」,一根針劑需要40萬,可以立即解除身體的疼痛及關節膝蓋的損傷情況,只是「一旦開始,每年40萬就變成固定開支」,與現在長期服藥的我確實不同,但各有利弊,以後有空再討論這個議題。回到主題,當初的自己只想到「餓不死」,卻沒有預想在「重大變故」的因應,這是我無知但幸福無憂的時光。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勢必彈性轉變,也成為我第一次接觸股市的契機,至今沒有什麼豐功偉業,但卻慢慢摸索出適合自己的股市邏輯,什麼意思?


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面對漲幅的股市,心中有滿滿的不確定感,但「心中一次賺大錢」的渴望仍驅動自己向前。根據「韭菜求生!改造散戶腦」(小朋友學投資團隊)書中提及「投資必經的三個階段」,分別是「瞎聽亂跟新手期、分析研究狂熱期、交易成熟小朋友」。顯然,在Covid-19期間,新手的自己對於哪支股票不錯,就會想「要不要試試看?要不要借錢買股票?」幸虧當時沒有什麼資金,以及過度保守的個性,讓我可以平靜地度過。為什麼這麼說?股票讓人興奮或害怕的事情就是「不確定性」,即使預期某支股票會漲,如台積電在300多點時,是入手的好時機。但事後回想,即使買,也抱不住,等不到破千點,反而,身體會因為對股市的焦慮「先垮掉」。什麼意思?


猶記剛開始投入資金買股票時,每天9:00股市開盤前,就在想今天會不會漲?一旦跌,心情就像坐雲霄飛車一樣,上上下下;甚至股市關閉以後,不斷地在糾結「為什麼會跌?會不會一直跌?萬一跌到谷底,怎麼辦?」這種只接受「賺,不允許賠」的心態,讓自己壓力山大,以及不自覺地焦慮會讓自己「下意識賣掉賺錢的股票」。不確定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可能是「想解除自己因為股票而帶來的焦慮和壓力」,可能是「因為每天看盤,上上下下的起伏讓心臟不好受和睡不好」,或綜合所有生心裡的原因。若有選擇,當時可能會離開股市。但想賺錢卻無法離開股市,該怎麼辦?或許多聽專家、多閱讀相關書籍或增加小額進出股市的經驗,可能可以找到出口。只是還沒有得到甜頭,先需要體驗苦頭,怎麼說?


當開始聽很多專家的說法時,只要在Youtube上打上「股票」兩個字,就會出現很多財經節目和股市專家,轟炸式的訊息讓我無所適從,只能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我」該在哪裡?不知道。面對這樣的茫茫然,只記得自己暫停好幾個月,思索解決的策略。查詢相關大學科系、線上課程或Pocast節目,碰巧「當時出現許多檔『新』上市的etf」,就試試看和觀察它的變化。目前它們都還在線上,只是抱不住「股票」的我,都賣了。才深深體會到「抱住股票」,並不是容易的事。它需要專業的底氣,像是「對於公司營運狀況的掌握、對於股市運作的熟悉或技術分析」等能力,讓自己在面對股票起伏時,能「理性客觀」地分析和決定股票的去留,也就是說「賠的時候,仍可以理直氣壯有信心地說,這次透過哪種策略少賠點或要注意什麼地方」。


現在很多股票視頻會用「無腦投資」,例如:0050或0056。在Covid-19期間購買低價的0050,現在確實可以賺到不少,但現在已飆到180多點的高峰,真的適合買嗎?內心忍不住存疑,有沒有其他策略?因為有限的資金,買到的就只有少少的零股,若只是跟風,我們就需要好好思考。投入股市的目的是「賺錢」,讓生活有餘裕。或許我們需要慢慢讓自己走向「成熟交易的小朋友」階段,這過程中需要持續不斷地學習和謹慎投資。什麼意思?


接觸股市三年多,明確體認到自己沒有能力預判某檔股票的最高點與最低點,以及股票何時泡沫化,但可以做預防措施,怎麼說?剛開始投入股票時,自己的預判與大盤的走向,落差很大,存在部分規則,但沒有百分百的預測。慢慢地修正自己的心態,大盤會受到太多因素干擾,只有「神祇」才能知道,凡人如我,怎麼可能參透!通常某支股票的跌落或成為壁紙(下市或下櫃)需要一個過程,立即止損是需要學習的。以「00929復華臺灣科技優息」為例,它的殖利率偏高,少量購買以確定配息和股價漲幅的狀況,是否適合自己。


00929這支股票抱了一年多,賣掉的原因是,不是不好,而是不適合自己。但對於擁有大量資金且抄短線者相當適合,因為每個月都有甜甜的配息,苗頭不對還能利用大量資金讓股價往上漲,在相對高點時賣出,一點都不會讓荷包縮水。只是目前的我,屬於超小資本且預計至少抱股半年以上,它真的不適合。加上,一年內的配息波動,從配息180漲到200,再從200跌至180、160。這是個訊號但不確定是什麼狀況,配息的穩定度是在我沒有任何內線消息下,設下的一道保險。可能很多人事後諸葛說:「什麼眼光,讓珍珠蒙塵。」我會說:「凡事各有利弊,情願謹慎再謹慎,即使賺得少。因為凡人如我,無法參透未來局勢」。在一次次的股市交易經驗中,「身體健康」仍是首要任務。怎麼在「公主病」與「股市」間找到平衡,以及持續地學習股市知能,仍是持續探究的課題。目前得到的三個經驗是:


一、建立正確的心態

身為小資族的我們,賺錢以前,先考慮穩定自己的生活(至少有2-3年的生活預備金)及自己能否承擔「賠賠賠」的風險(賠掉本金不會傷筋動骨)。對於股市,沒有人敢保證「一定向上成長」,只能減少傷害。因此,建立正確的心態是首要任務,例如:Market先生的文章、「韭菜求生!改造散戶腦」或「走過失業,我喜歡現在的人生」,在書籍部分,請善用國立、市立或縣立圖書館的資源。有多久沒有走進圖書館了?至少在六都(直轄市)的圖書館,在借書的便利性和環境的營造都早已大大提升,有空走走吧!


二、確認自己未來的落腳點,再考慮投入,以免血本無歸

在股市面前,個人條件與所處的環境差異太大,沒有「放諸四海皆準」的執行原則。以買股的經驗為例,已確定自己的未來與「臺澎金馬」共存亡,這意味著「臺灣一旦有存亡危機」,要有所有的投資『一夕之間化為烏有』的準備」。但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如網紅「Joeman」或「艾莉莎莎」到不同國度置產,內心或多或少都是在分散「一旦局勢混亂」的風險。目前的我根本沒有避險的資本,以及大姐曾問過我:「若所有的親朋好友都在意外中回天堂,你願意獨活嗎?」當時的回答是:「不願意。當然這是在有選擇的情況下。實際會遇到什麼,誰也不知道!」在確定自己的落腳點後,存股的條件參考施昇輝老師的說法:(一)股價30元左右或以下,即購買一張1000股的股票在3萬元上下;(二)幾十年來每年都至少配息1元,即股利1000元(1000股*1) ;(三)大到不會倒的股票,如兆豐金(官銀)。


三、少量購買,觀察配息和指數漲幅

專家說得再好,都不如自己親自體會。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少量的買。我們會發現自己不自覺地想找相關的新聞或研究,慢慢對股市或特定股票會有一定的熟悉度。當然無法百分百預測,但會漸漸了解特定股票的屬性,像是「活潑型的上上下下、穩穩的在特定區間浮動或其他」,以及了解自己對於「什麼樣的組合」比較安心。舉例而言,當剛接觸活潑型的股票時,上上下下的波動,讓自己不舒服,如科技股,那可能在股票組合上占少部分,即使未來是AI時代;或只有持有穩定型的股票,讓自己對於股市的掌握慢慢鬆懈,因而確定股票組合不能完全是穩定型;或年配、季配或月配的股票,哪種方式比較適合自己,比如「月月配」(每個月都可以領到配息)可能是優點也是缺點,因人而異,如每個月都能領配息,很開心;每個月都有收益分配通知書,很煩。只有實際接觸後,才能知道自己在股市上的喜好。全都需要時間和實踐,但想從股市賺錢,這是必經之路。


目前的股利仍處於貼補生活的狀態,而非主業,最大原因是「股本資金小,承擔風險的能力低」。反正持續地努力,認真地過生活,注意對未來變數很多的焦慮與壓力,那只會壓垮我們。以及最近終於解開為什麼大家總想著「累積千萬的股本」,但專家的態度卻眾說紛紜?比如施昇輝老師說,每年追求5%的殖利率;但其他專家卻教我們追求高報酬。一言以蔽之,股本。1000萬的股本,每年追求5%的殖利率,50萬確實能穩定基本生活,給予我們足夠的安全感;但小資的我們,每年追求5%的殖利率,只能多少補貼生活,遑論安全感?!以上,我們下次見嘍!一起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吧!


人生都伴隨風險,稍有不甚就燃燒殆盡,謹慎一點都不為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