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鼓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短視】

【在學鼓的過程中,看到自己的短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隨著爵士鼓老師點滴地在加快我的速度

我感到自己在某些小細節打得不順暢。

注意到老師在打完「此刻」的小鼓後

右手馬上已移動到下一個要打的位子;

而我,我的手通常還呆在原位,

所以當速度一快起來,很明顯我打的鼓

聽起來就會有一種在追、好像很趕的感覺

我問:「老師,你的手好像是右手打完,左手馬上跟上?」

老師:『沒錯,是右手帶領左手。』

老師補充:『左手是跟上右手,不是追右手』

『看譜的方式,要像是演講。

演講是背完稿子,知道下面要講什麼;

朗讀是看到了才唸,看到什麼唸什麼』

『所以當速度加快,我聽妳打起來…

會有種措手不及,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的感覺』

對!我也覺得自己打鼓,一快,就哪裡卡住!

就是這種感覺!老師形容得真好!

天啊…這感覺好像也是看見自己的習性一樣!

我真的不是一個目光遠大的人

就是…我很少往後看、或是看得再遠一些。

想起之前曾聽瑜珈老師Lala說過:

「看一個人的動作,從身體語言可以看出很多東西,甚至性格,和更深層的訊息。」

打鼓何嘗不是!

或者其實,

生活中所有的面向,都透露著許多關於我們的訊息

如何走路、吃飯、睡覺、面對雜事、面對任務、

乃至生活中如何回應自己與他人…都是!

『先把較困難不好打的地方想過一遍。』

老師很溫暖地跟說:『想好,再打。』

真好!從學打鼓中,看見了自己接下來的課題:

要像老鷹一樣,視野更廣,看的更遠。

#高小露的生活札記

照片為媽媽下課了終於換小孩試(搗)打(亂)XDD

avatar-img
高小露學堂的沙龍
39會員
266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高小露學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做家事 去年內觀回來後我對這個現象特別有感: 現在的孩子多衣食富足,甚少有不足的體驗 在期待失落時,反應似乎顯得很大(?) 對於從父母和環境中得到的滿足也較為理所當然 似乎不易有感恩之心   我一直在思考對我來說不容易的這一題: 怎麼培養孩子的「感恩」、「珍惜」、「不理所當然」?
三年級上學期開學後第二週 燁:媽咪,我覺得我現在每天的生活就是:看漫畫,上學,寫作業,一天就過完了!好快! 我:「那你覺得如何?」 燁:滿無聊的 我:「有想增加什麼嗎?」 燁:想多做一點興趣的事...玩球跟看漫畫! 我:「喔,好的,收到!」 「是說下週學校社團就開始了,期待接下來豐富的
#Happy Monday OR Blue Monday? 線上課程夥伴Y在某次連結假束後分享道 在應該要很開心歡樂的與家人共遊幾日間 卻因行程、食宿的安全、及侶伴、孩子與長輩的相處 她的內在冰山,不斷受到衝擊 出遊期間來回高低擺盪的情緒餘波, 讓她即使在旅遊結束返家後 內在依然糾結不
關於課題分離, 前兩天才在家中發生一個案例: 最近我在陪妞練習ㄅㄆㄇ的拼音, 剛開學的前一兩天 燁會在一旁不斷說出答案 或是說風涼話:「這超簡單的欸,妞妳不會?」 幾次屢勸燁不聽後 我覺得妞的學習議題一直被介入,這樣很不健康 於是我問燁: 「燁,妞不會拼音,對你有影響嗎?」 沒有
教孩子課題分離,但別使用艱澀的專有名詞。 #這對你的影響是什麼? #這帶給你的困擾是什麼呢? 如果你是家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 應該會很常遇到孩子來告狀(或互相告狀)的情況。 之前在可能親子團時我學會這句: 「沒有你的事,你做自己的事就可以了喔」 (白話文就是關你屁事,不用你管😂)
#做家事 去年內觀回來後我對這個現象特別有感: 現在的孩子多衣食富足,甚少有不足的體驗 在期待失落時,反應似乎顯得很大(?) 對於從父母和環境中得到的滿足也較為理所當然 似乎不易有感恩之心   我一直在思考對我來說不容易的這一題: 怎麼培養孩子的「感恩」、「珍惜」、「不理所當然」?
三年級上學期開學後第二週 燁:媽咪,我覺得我現在每天的生活就是:看漫畫,上學,寫作業,一天就過完了!好快! 我:「那你覺得如何?」 燁:滿無聊的 我:「有想增加什麼嗎?」 燁:想多做一點興趣的事...玩球跟看漫畫! 我:「喔,好的,收到!」 「是說下週學校社團就開始了,期待接下來豐富的
#Happy Monday OR Blue Monday? 線上課程夥伴Y在某次連結假束後分享道 在應該要很開心歡樂的與家人共遊幾日間 卻因行程、食宿的安全、及侶伴、孩子與長輩的相處 她的內在冰山,不斷受到衝擊 出遊期間來回高低擺盪的情緒餘波, 讓她即使在旅遊結束返家後 內在依然糾結不
關於課題分離, 前兩天才在家中發生一個案例: 最近我在陪妞練習ㄅㄆㄇ的拼音, 剛開學的前一兩天 燁會在一旁不斷說出答案 或是說風涼話:「這超簡單的欸,妞妳不會?」 幾次屢勸燁不聽後 我覺得妞的學習議題一直被介入,這樣很不健康 於是我問燁: 「燁,妞不會拼音,對你有影響嗎?」 沒有
教孩子課題分離,但別使用艱澀的專有名詞。 #這對你的影響是什麼? #這帶給你的困擾是什麼呢? 如果你是家有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 應該會很常遇到孩子來告狀(或互相告狀)的情況。 之前在可能親子團時我學會這句: 「沒有你的事,你做自己的事就可以了喔」 (白話文就是關你屁事,不用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