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俄羅斯的歐亞兩面性格:《興亡的世界史–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大地》讀後感

彼得大帝 photo credit: wiki

彼得大帝 photo credit: wiki

被亞洲牽制的俄羅斯命運

目前世界史尚沒有定論的一大問題,就是被俄羅斯稱為「韃靼之軛」的一段歷史:在十三世紀蒙古西征時,俄羅斯被納入蒙古欽察汗國的版圖內,經過兩百多年之後,俄羅斯好不容易才擺脫蒙古屬國的身分。歷史學家對於這兩百多年蒙古統治的功過,直到現在還處於眾說紛紜的狀況,有學者認為蒙古的統治團結了原本四分五裂的俄羅斯,但是本書作者一橋大學名譽教授土肥恒之的看法,比較傾向負面的破壞:因為俄羅斯重要的城市被蒙古破壞之後,幾百年之內都沒能重建,甚至衰退或消失,尤其是「眾城之母」的基輔,在蒙古的侵略之後,人口一度銳減到僅剩數百戶。另外,文化上的倒退也非常明顯,各王公無法閱讀、書寫,以及石造教會消失等等現象,都說明了蒙古對俄羅斯負面的影響。

這裏要特別說明:遊牧民族破壞某些城市的目的,是為了降低居民的防禦力以便於統治,而推倒城牆則是為了確保遊牧民族遷徙的動線暢通,並不是因為遊牧民族特別「野蠻」或是「文化低下」。舉個反例,蒙古在征服南宋之後,並沒有破壞當時繁榮的杭州,因為杭州的經濟價值遠大於任何一個遊牧路徑上的小城市,蒙古人絕對不是只要看到城市就一律破壞到底。相較於其他地區來說,蒙古對於俄羅斯的統治,並沒有特別嚴苛,一樣僅止於征稅;只是南部城市被破壞之後的影響,就是讓俄羅斯之後的經營重心往北移動。這樣的影響延續至今,就是讓今天想往南發展的俄羅斯,不得不對烏克蘭發動戰爭。

另外一個在亞洲牽制俄羅斯的力量,就是明治維新後努力擴張的日本帝國,與日本幾次交戰失利之後,俄羅斯面臨了政治上與經濟上的困境,加上參加一次世界大戰所造成的壓力,間接造成沙皇退位與十月革命,讓俄羅斯轉變為共產社會。同時,日俄戰爭也突顯了俄羅斯的困境:過大的疆域,讓俄羅斯很難同時調動歐洲與亞洲的資源,讓波羅的海艦隊繞過半個地球支援日本海的戰事,本來就是事倍功半的苦差事。這樣的壓力,在日本戰敗之後並沒有減輕,因為下一個太平洋上的覇主,就是超級強國美國,在冷戰期間與美國軍事上與經濟上的較勁,最後也造成了蘇聯的解體。

建立跨越歐亞的帝國,對西征的蒙古帝國來說,是令他們驕傲的成就,但是曇花一現的歷史,說明了經營跨越歐亞的帝國有多麼的不容易。對於從另一個方向征服中亞、西伯利亞、東北亞的俄羅斯來說,建立跨越歐亞的帝國,同樣也令他們感到驕傲,但是幅員廣大的缺點,就是很難同時兼顧帝國東西方兩端的需求,而變成結構鬆散、效率低落的帝國。本書書名《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也就是在陳述這個困擾俄羅斯數百年的難題。

歐化運動的兩面刃

說到俄羅斯歐化的代表人物,一定要提到彼得大帝,他甚至親自率領了歐洲考察團,到歐洲各國取經,奠定了俄羅斯以歐化達成「富國強兵」的基礎。其中從零開始建設的聖彼得堡,說明了彼得大帝現代化的決心:這一大片不適合建城的沼澤地,既寒冷又洪水肆虐,但卻是最接近歐洲的領土與港口。彼得大帝先強制征召四萬人來基礎施工,從全國各地運石塊來打地基,接著再強制命令富裕貴族移居當地。這個帝俄時期的新首都,被歷史學家稱為「建立在淚水與死屍上的城市」,為了實現歐化的理想,付出了非常高昂的代價。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