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盡的什麼孝?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敢問閣下盡的什麼孝?

接住孔子這話頭,且試著從《論語》了解孔夫子對孝的看法。

葉公有一次對孔子提及治下有一個正直的小民,父親偷了羊,作兒子的不但不護短,還主動向官府告發。孔子聽出葉公的得意洋洋,很不以為然地回說:真有這種事,落到父子關係,應該是為對方隱瞞,那才合乎人性吧?

raw-image


為維護父權,刻意為老父掩護,無視法律的存在,這是後人由此衍生的解讀,等於是為儒家的愚孝再添一道墨色。孔子如此這般解釋,是因為他把孝拱為最高價值,因此漠視法律嗎?

孔子曾經出任魯國的大司寇,那可是最高層級的司法官啊。難道是換了位子就換了腦袋?

孔子絕不認同偷竊合理化,然而作為血脈至親,當有不同的處理。論父子之親,即便是逍遙方外的莊子,都還曾假借仲尼之口說出「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父子人倫,原是根深柢固的天性。出於人性的真情,作兒子的不該出面掀老父的底。受儒家影響至深的韓國,因此就有法律明文規定血親有權迴避作證。

基於「愛親」不忍「告親」是極端特例,可不意味日常事親,對父母的錯就得視而不見,連勸告的機會都不給。「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父母有錯,還是得伺機婉言勸諫;可父母如果屢勸不聽呢?孝子只是「勞而不怨」,儘管暗自擔心,不改對父母的尊重,更別說怨恨父母了。

《孝經》闢有專章討論諫諍,論述更為直接也更為細膩。

先是曾子提問:「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作兒子的對父親言聽計從,是不是就叫孝?這段話或許就是後世「父要子死,子不得不死」的原型。古典儒家如果認可這般觀念,孔子回應時應該給予大力肯定,可惜文獻的記錄不是。夫子的反應竟然是不可思議的激烈,氣得直吼:「是何言與?是何言與?」

你這是什麼話?這是什麼話!

孔子激動地丟出兩句反詰以後,這才接著說:人父幸而有懂得適時諫諍的「爭子」,方能免於不義。作人子的明知父親犯錯,自然要提出諫諍;同理,以事父之道推於事君,為人臣者當然也得適時提出逆耳的忠告。光懂得俯首聽命,這算什麼孝?

古人常說忠臣出於孝子之門,推孝為忠,其間的關聯恐怕不只一般想像的「順」,而是「諍」。「孝」是目的,「順」可能是手段之一,可絕不是唯一。

可惜世間的「孝順」,常落在「順孝」的狹隘定義上。一想到傳統儒家的孝道,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再把曾子病危那段記錄放進來,傳統孝子必得作小伏低的形象就更加鮮明:「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

曾子臨終,交代幾名親近的門弟子掀開被褥檢視四肢:這具身軀既是父母所賜,他一生謹慎維護,不敢讓身體有任何毀傷,就為了成全對父母的孝道。

我們暫且跳開解釋一下。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把這般論調推到極端,連頭髮、指甲都不能剪了?恐怕不是。古代有肉刑,先哲把「不敢毀傷」作為「孝之始」,其實是強調孝的底線是規規矩矩作人,至少不犯法,免得招來肉刑伺候,既毀了自己的身體,也傷了父母的心。

再引《論語》另一段:「父母在,不遠遊。」想做儒家的孝子,似乎就得把自己綁死在父母身旁——可「不遠遊」的後一句是「遊必有方」,對父母交代了去處與目的,遠遊有何不可?

儒家重孝,對孝的著墨不少。期待「子孝」之外,其實也設定了「父慈」。父慈子孝,理應是雙邊的平等關係。但在有限的經教當中,為什麼更常露面的是「孝」?

先說子夏喪子。

孔門四科十哲之一的子夏老來喪子,因為愛子辭世哭到兩眼失明。曾參專程前來慰問,先是陪子夏哭了一陣,直到哭得忘乎所以的子夏哭完愛兒,再哭自己,怨恨老天爺奪去愛子後又奪去視力。曾參聽著老同學抱怨,收住淚水,很不客氣地指責子夏:當年父母去世,你好像無關痛癢,幾乎沒人知道你沒了爹娘;如今兒子死了,你哭到兩眼失明,厚薄如此,還敢辯稱自己無辜?

攝影師:Diana Silaraja: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1661535/

攝影師:Diana Silaraja: https://www.pexels.com/zh-tw/photo/1661535/


虎毒不食子。即使凶猛如虎,毒爪也不會伸向自家小虎。舐犢情深,但看母獸深情地舔著小獸是動物界普遍的常態,便知慈愛是動物的本能。先天的本能只須順其自然,無須著意教導;後天的孝卻得通過教化,善加培養。

儒家何以教「孝」大於言「慈」?

無他。克服動物能「慈」不能「孝」的本能,彰顯「人」性光明。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58 釋「服敬侍親,是為順孝」

avatar-img
35會員
168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知是誰編派出的?果真如此,兒女只能盡愚孝。可那絕不是孔教的心傳。曾參因為愚孝忍受父親痛打,幾至昏迷不醒,孔子氣到拒絕痊癒的曾參來見。
儒家以「仁」為中心,各式美德歸結到最後,不外乎本質「愛人」。由愛人輻射而出,「學而優則仕」,為的是通過出仕(亦即服公職)的機會,以政治手段盡速改善民生,從而利益眾生。
「仁」的定義儘管可以拔到極高,最素樸的定義只是「愛人」。以愛親人為起點,逐漸擴展至血脈無關的普羅大眾。職是之故,管仲以施政澤及萬民的功德,被孔子認可為「仁」!
「仁」從來不是假仁假義,而在心安,從良心出發的真仁,教出的是顏回與子貢這種相親相愛的同班同學,與法家的李斯害死同班同學韓非,兵家的龐涓陷害同學孫臏,真有雲泥之分。
孔子對「仁」的提問,經常給出不同的答案,如果能有一個最為核心的答案,那會是什麼?應該就是「愛人」了吧?這是他對樊遲提出的解答。素樸,卻到位。如果我們真心愛一個人,具體的操作不難推知,當是基於愛人之心,因此想方設法利益對方、迴護對方。愛人上升到領導者的層次,便是實施仁政:讓百姓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非「義」之「信」,不必信守。知常是「經」,能變是「權」。即使是信,也得運用智慧通權達變。「信」與「義」一旦脫鉤,礙於情面或腦袋一時發熱,最後不是作了背信的小人,便是守信的壞蛋或笨蛋。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知是誰編派出的?果真如此,兒女只能盡愚孝。可那絕不是孔教的心傳。曾參因為愚孝忍受父親痛打,幾至昏迷不醒,孔子氣到拒絕痊癒的曾參來見。
儒家以「仁」為中心,各式美德歸結到最後,不外乎本質「愛人」。由愛人輻射而出,「學而優則仕」,為的是通過出仕(亦即服公職)的機會,以政治手段盡速改善民生,從而利益眾生。
「仁」的定義儘管可以拔到極高,最素樸的定義只是「愛人」。以愛親人為起點,逐漸擴展至血脈無關的普羅大眾。職是之故,管仲以施政澤及萬民的功德,被孔子認可為「仁」!
「仁」從來不是假仁假義,而在心安,從良心出發的真仁,教出的是顏回與子貢這種相親相愛的同班同學,與法家的李斯害死同班同學韓非,兵家的龐涓陷害同學孫臏,真有雲泥之分。
孔子對「仁」的提問,經常給出不同的答案,如果能有一個最為核心的答案,那會是什麼?應該就是「愛人」了吧?這是他對樊遲提出的解答。素樸,卻到位。如果我們真心愛一個人,具體的操作不難推知,當是基於愛人之心,因此想方設法利益對方、迴護對方。愛人上升到領導者的層次,便是實施仁政:讓百姓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非「義」之「信」,不必信守。知常是「經」,能變是「權」。即使是信,也得運用智慧通權達變。「信」與「義」一旦脫鉤,礙於情面或腦袋一時發熱,最後不是作了背信的小人,便是守信的壞蛋或笨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兩個明顯,且每個人都碰到過的概念是「乖」和「孝」。這兩者都很難被翻譯為英文,前者有「服從」的意思,但又不完全如此。它要求的甚至比服從還要多,幾乎是「靈巧地揣摩上意,做出令上位者滿意的行為」。「孝」也不能等同於「對家中長輩的敬重」,它同樣是建基在儒家文化,某種意義上就是「成人也需要做到的乖」。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人性本善的觀點,並介紹了漢隆剃刀的概念。漢隆剃刀強調,應該用愚蠢、無知、可原諒的錯誤或未知原因來解釋不友善行為,而不是直接認為對方是惡意。這種思維方式能幫助人們更理性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衝突,避免不必要的對立。
Thumbnail
如果正義,就是正確的付出,而沒受過教育、不會思考的人們,就連學習模仿也被認為是野蠻時,自由、平等、博愛,是怎麼在人類個體之間,不同程度的文明與野蠻中,成為普世價值?
Thumbnail
[不平] 如果世界對你不公平 不要只是大吼大叫 就算咬緊牙關 也要踢他個兩腳
Thumbnail
[善意] 當糾結在別人對我們的惡意時 也不忘想想 是多少他人的善意 慢慢堆疊 才讓我們得以成長 成如今的樣子
Thumbnail
人心與太陽一樣,都是需要小心對待的存在。這篇文章談論瞭如何在這個充滿善惡的世界中保護自己,並對人性的邪惡進行了探討。
Thumbnail
只有傻人才會答應這不平等條款;而雙兒,就是這個傻人,默默守候之餘,還一次一次的從水深火熱之中拯救小寶,甚至連自己的生命也不顧。這可是無條件的愛嗎?
Thumbnail
自古斗米養恩、升米養仇,幫一個小忙,很多人湧泉相報,但時時刻刻對人好,反倒有人食髓知味,不幫她時卻生氣起來,彷彿他的失敗皆我們的錯。
  兩個明顯,且每個人都碰到過的概念是「乖」和「孝」。這兩者都很難被翻譯為英文,前者有「服從」的意思,但又不完全如此。它要求的甚至比服從還要多,幾乎是「靈巧地揣摩上意,做出令上位者滿意的行為」。「孝」也不能等同於「對家中長輩的敬重」,它同樣是建基在儒家文化,某種意義上就是「成人也需要做到的乖」。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人性本善的觀點,並介紹了漢隆剃刀的概念。漢隆剃刀強調,應該用愚蠢、無知、可原諒的錯誤或未知原因來解釋不友善行為,而不是直接認為對方是惡意。這種思維方式能幫助人們更理性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衝突,避免不必要的對立。
Thumbnail
如果正義,就是正確的付出,而沒受過教育、不會思考的人們,就連學習模仿也被認為是野蠻時,自由、平等、博愛,是怎麼在人類個體之間,不同程度的文明與野蠻中,成為普世價值?
Thumbnail
[不平] 如果世界對你不公平 不要只是大吼大叫 就算咬緊牙關 也要踢他個兩腳
Thumbnail
[善意] 當糾結在別人對我們的惡意時 也不忘想想 是多少他人的善意 慢慢堆疊 才讓我們得以成長 成如今的樣子
Thumbnail
人心與太陽一樣,都是需要小心對待的存在。這篇文章談論瞭如何在這個充滿善惡的世界中保護自己,並對人性的邪惡進行了探討。
Thumbnail
只有傻人才會答應這不平等條款;而雙兒,就是這個傻人,默默守候之餘,還一次一次的從水深火熱之中拯救小寶,甚至連自己的生命也不顧。這可是無條件的愛嗎?
Thumbnail
自古斗米養恩、升米養仇,幫一個小忙,很多人湧泉相報,但時時刻刻對人好,反倒有人食髓知味,不幫她時卻生氣起來,彷彿他的失敗皆我們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