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的輻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儘管被後世推尊為儒家的祖師爺,孔子自始至終都承認:「述而不作」,所學自有傳承,並非自出機杼。

他一再申說的「仁」,其內涵便承襲古人。除了《詩》、《書》,還有先賢。

raw-image


《左傳.桓公六年》記載了一段史實。

楚國原是南方諸侯,久處南蠻鴂舌之地,一向不入中原諸侯法眼。但進入春秋時代後楚國逐漸崛起,勢力不容小覷。

楚武王挾其強大的國勢,意圖染指其他諸侯國。

他往漢東地區看去,相中其中最大的隨國。

楚武王不是一般武夫,只想憑藉軍隊力征,更何況楚國有老謀深算的股肱大臣鬬伯比。

鬬伯比的戰略:隨國雖大,只要讓隨侯心生自滿,不把其他小國放在眼裡,小國自然離心離德;隨國一旦孤立無援,楚國大可一舉拿下。

這個主意不錯。武王配合這個戰略,使出哀兵之計。先是派人向隨國假意求和,在隨國使者到訪的當口盡派老弱殘兵上場,演了一齣大戲。此人原是隨侯親信,胸中毫無韜略,眼中亦無識見,一見大喜,以為有機可乘,回朝立刻奏請隨侯追擊楚軍。

楚國有鬬伯比,幸而隨國也有旗鼓相當的季梁,很快就識破楚國的伎倆。

「天方授楚」是他認定的前提。楚國崛起的背後,有無形的運作,國勢如日中天,軍隊羸弱只是誘敵的假象,切莫當真。接下來說的一大段,不僅足以令隨侯振聾發聵,也是中國哲學史樂於收錄的絕佳材料:

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
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
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季梁自云古有明訓,小國有能力抵擋大國,肇因於小國有道而大國荒淫。何謂有道?對下能忠於百姓,對上能取信於神明。至於什麼叫「忠」?政策以利民為優先考量即忠。什麼叫「信」?負責祭祀的祝史等官員如實稟報政績為信。可如今隨國只見君侯為所欲為,而百姓深受凍餒之苦,逢定期祭祀時祝史謊報民生欺瞞神明,與有道天差地遠。

隨侯被批得訕訕,仍兀自辯稱:祭品豐饒,禮數不缺,怎說我不能取信於神明?

季梁隨即提出了一句震古鑠今的名言:「夫民,神之主也。」神明關注的對象,向來都是廣大生民。願意受享的馨香,不在祭品的豐潔,而在朝中上下俱有嘉德。「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唯有百姓同心擁戴朝廷,神明嘉許君王而降福,國家舉事才能有成。

隨侯總算腦袋清醒,季梁的分析既畢,嚇出一身冷汗之後,放棄追擊楚國,轉而修明內政,敦睦邦交。

季梁的「忠於民而信於神」,以忠、信作為仁政或德政的特質。孔門高弟曾參雖以「忠恕」作為孔學脈絡的軸心,也為後世所認可,但孔子本身更常說的是「忠信」。通過《左傳》的文本,不難推知孔子「忠信」主要的訴求雖是門下弟子,卻是把弟子視作未來的在上位者。在上位者能忠能信,無疑是眾生之福。如果把忠信換作其他的美德,於理絕無扞格。

職是之故,便不難理解,《廿字真經》何以把忠、恕、廉、明、德、正、義、信等視作儒德的彰顯。

各式美德原是仁德的輻射,而其指歸大意,不外乎愛人。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56。釋「配之儒德,各得其仁」

avatar-img
35會員
169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仁」的定義儘管可以拔到極高,最素樸的定義只是「愛人」。以愛親人為起點,逐漸擴展至血脈無關的普羅大眾。職是之故,管仲以施政澤及萬民的功德,被孔子認可為「仁」!
「仁」從來不是假仁假義,而在心安,從良心出發的真仁,教出的是顏回與子貢這種相親相愛的同班同學,與法家的李斯害死同班同學韓非,兵家的龐涓陷害同學孫臏,真有雲泥之分。
孔子對「仁」的提問,經常給出不同的答案,如果能有一個最為核心的答案,那會是什麼?應該就是「愛人」了吧?這是他對樊遲提出的解答。素樸,卻到位。如果我們真心愛一個人,具體的操作不難推知,當是基於愛人之心,因此想方設法利益對方、迴護對方。愛人上升到領導者的層次,便是實施仁政:讓百姓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非「義」之「信」,不必信守。知常是「經」,能變是「權」。即使是信,也得運用智慧通權達變。「信」與「義」一旦脫鉤,礙於情面或腦袋一時發熱,最後不是作了背信的小人,便是守信的壞蛋或笨蛋。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51。釋「曰義曰信」的「信」 尋常人間對應,人言為信。此中甚至有超越生死而不渝者,如諸葛之輔佐阿斗劉禪,如季札在徐君墳前掛劍。
古典經籍所載的信,不僅是對人,也對天。對人,不論生、死,一言既出,必然信守。對天,謹記天命的承擔,因此活出「超人」的格局。前者有范式,後者有大名鼎鼎的周公。
「仁」的定義儘管可以拔到極高,最素樸的定義只是「愛人」。以愛親人為起點,逐漸擴展至血脈無關的普羅大眾。職是之故,管仲以施政澤及萬民的功德,被孔子認可為「仁」!
「仁」從來不是假仁假義,而在心安,從良心出發的真仁,教出的是顏回與子貢這種相親相愛的同班同學,與法家的李斯害死同班同學韓非,兵家的龐涓陷害同學孫臏,真有雲泥之分。
孔子對「仁」的提問,經常給出不同的答案,如果能有一個最為核心的答案,那會是什麼?應該就是「愛人」了吧?這是他對樊遲提出的解答。素樸,卻到位。如果我們真心愛一個人,具體的操作不難推知,當是基於愛人之心,因此想方設法利益對方、迴護對方。愛人上升到領導者的層次,便是實施仁政:讓百姓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非「義」之「信」,不必信守。知常是「經」,能變是「權」。即使是信,也得運用智慧通權達變。「信」與「義」一旦脫鉤,礙於情面或腦袋一時發熱,最後不是作了背信的小人,便是守信的壞蛋或笨蛋。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51。釋「曰義曰信」的「信」 尋常人間對應,人言為信。此中甚至有超越生死而不渝者,如諸葛之輔佐阿斗劉禪,如季札在徐君墳前掛劍。
古典經籍所載的信,不僅是對人,也對天。對人,不論生、死,一言既出,必然信守。對天,謹記天命的承擔,因此活出「超人」的格局。前者有范式,後者有大名鼎鼎的周公。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裡仁第四)。   這一段,歷來解讀都含混不清。前面說『未見好仁者』,後面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Thumbnail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經典著作,強調仁愛與同理,並對禮貌與尊重提出重新定義。此外,書中還提倡修齊治平的觀念,以及個人修養的重要性。文章通過介紹書中主要觀點,並結合個人的學習體會,呈現了孔子思想的核心價值。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道家老子的觀念,人類因為不知「道」所以講仁義,而仁義不再,所以講禮樂,禮樂也制約不了人心,所以法律就於焉產生! 寄望輿論有用,那是因為有羞恥心,而羞恥心如果存在,就是有道之人,其他根本就不需要了!所以言論根本用處不大,如果沒有選票,從政者會在意民心嗎?惟一可以制衡的,不過是利益而已! 財富、名聲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裡仁第四)。   這一段,歷來解讀都含混不清。前面說『未見好仁者』,後面又說『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