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的輻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儘管被後世推尊為儒家的祖師爺,孔子自始至終都承認:「述而不作」,所學自有傳承,並非自出機杼。

他一再申說的「仁」,其內涵便承襲古人。除了《詩》、《書》,還有先賢。

raw-image


《左傳.桓公六年》記載了一段史實。

楚國原是南方諸侯,久處南蠻鴂舌之地,一向不入中原諸侯法眼。但進入春秋時代後楚國逐漸崛起,勢力不容小覷。

楚武王挾其強大的國勢,意圖染指其他諸侯國。

他往漢東地區看去,相中其中最大的隨國。

楚武王不是一般武夫,只想憑藉軍隊力征,更何況楚國有老謀深算的股肱大臣鬬伯比。

鬬伯比的戰略:隨國雖大,只要讓隨侯心生自滿,不把其他小國放在眼裡,小國自然離心離德;隨國一旦孤立無援,楚國大可一舉拿下。

這個主意不錯。武王配合這個戰略,使出哀兵之計。先是派人向隨國假意求和,在隨國使者到訪的當口盡派老弱殘兵上場,演了一齣大戲。此人原是隨侯親信,胸中毫無韜略,眼中亦無識見,一見大喜,以為有機可乘,回朝立刻奏請隨侯追擊楚軍。

楚國有鬬伯比,幸而隨國也有旗鼓相當的季梁,很快就識破楚國的伎倆。

「天方授楚」是他認定的前提。楚國崛起的背後,有無形的運作,國勢如日中天,軍隊羸弱只是誘敵的假象,切莫當真。接下來說的一大段,不僅足以令隨侯振聾發聵,也是中國哲學史樂於收錄的絕佳材料:

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
所謂道,忠於民而信於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
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季梁自云古有明訓,小國有能力抵擋大國,肇因於小國有道而大國荒淫。何謂有道?對下能忠於百姓,對上能取信於神明。至於什麼叫「忠」?政策以利民為優先考量即忠。什麼叫「信」?負責祭祀的祝史等官員如實稟報政績為信。可如今隨國只見君侯為所欲為,而百姓深受凍餒之苦,逢定期祭祀時祝史謊報民生欺瞞神明,與有道天差地遠。

隨侯被批得訕訕,仍兀自辯稱:祭品豐饒,禮數不缺,怎說我不能取信於神明?

季梁隨即提出了一句震古鑠今的名言:「夫民,神之主也。」神明關注的對象,向來都是廣大生民。願意受享的馨香,不在祭品的豐潔,而在朝中上下俱有嘉德。「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唯有百姓同心擁戴朝廷,神明嘉許君王而降福,國家舉事才能有成。

隨侯總算腦袋清醒,季梁的分析既畢,嚇出一身冷汗之後,放棄追擊楚國,轉而修明內政,敦睦邦交。

季梁的「忠於民而信於神」,以忠、信作為仁政或德政的特質。孔門高弟曾參雖以「忠恕」作為孔學脈絡的軸心,也為後世所認可,但孔子本身更常說的是「忠信」。通過《左傳》的文本,不難推知孔子「忠信」主要的訴求雖是門下弟子,卻是把弟子視作未來的在上位者。在上位者能忠能信,無疑是眾生之福。如果把忠信換作其他的美德,於理絕無扞格。

職是之故,便不難理解,《廿字真經》何以把忠、恕、廉、明、德、正、義、信等視作儒德的彰顯。

各式美德原是仁德的輻射,而其指歸大意,不外乎愛人。

 

《廿字真經讀經筆記》-56。釋「配之儒德,各得其仁」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田心耘的沙龍
39會員
175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田心耘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11
《廿字真經》先從儒家說起,轉到本節浮出「道」與「釋」。儒道釋合流,擺明了與中華文化的三大主幹重疊。除了經文明白載記的道家與佛家,廿字其實也涵融了耶教與回教,完全呼應了宗主一再宣說的:廿字真言乃融合五教精華而成。五教的經教容或有形式的差異,最後仍然指向共同的歸宿:人與天的和合,知與行的合一。
Thumbnail
2025/03/11
《廿字真經》先從儒家說起,轉到本節浮出「道」與「釋」。儒道釋合流,擺明了與中華文化的三大主幹重疊。除了經文明白載記的道家與佛家,廿字其實也涵融了耶教與回教,完全呼應了宗主一再宣說的:廿字真言乃融合五教精華而成。五教的經教容或有形式的差異,最後仍然指向共同的歸宿:人與天的和合,知與行的合一。
Thumbnail
2025/03/09
本文探討孔子的至誠之道,如何面對困境與逆境,如何在世俗的紅塵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樂觀。文章以孔子、子路、子貢、顏回四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即使懷才不遇,仍要堅持自我修養,不隨波逐流的道理。
Thumbnail
2025/03/09
本文探討孔子的至誠之道,如何面對困境與逆境,如何在世俗的紅塵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樂觀。文章以孔子、子路、子貢、顏回四人的對話為主線,闡述了即使懷才不遇,仍要堅持自我修養,不隨波逐流的道理。
Thumbnail
2025/02/06
舍利弗以雙眼佈施修大乘菩薩道,淨空法師則以更親民的「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入手。而布施,始於物質,終於放下心上的種種執著,因此成就大智慧。
Thumbnail
2025/02/06
舍利弗以雙眼佈施修大乘菩薩道,淨空法師則以更親民的「看得破,放得下」從布施入手。而布施,始於物質,終於放下心上的種種執著,因此成就大智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從「德畜之」出發,重視個體、私有、自主、創新、治理與服務。
Thumbnail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真誠地由內而發去行善。」
Thumbnail
傅佩榮:「人生只有一件事情是我要就可以做到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真誠地由內而發去行善。」
Thumbnail
傅佩榮:「當社會規範漸漸瓦解,儒家告訴世人不用怕,價值判斷不在外面,而在內心的真誠和良知而來,由內而發產生力量。」
Thumbnail
傅佩榮:「當社會規範漸漸瓦解,儒家告訴世人不用怕,價值判斷不在外面,而在內心的真誠和良知而來,由內而發產生力量。」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雍也第六)。  孔子多次將智與仁並論,如『擇不處仁,焉得知?』(裡仁第四)。這裡講智者和仁者的一些不同特質。  三句話,三個層次。首先是表像,智者喜愛如水一樣,仁者喜愛如山一樣。樂水樂山,並不是說智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良好的觀察理解,培養出優秀的同理心。
Thumbnail
何為「君子」?以下將討論儒家特有的,人的言說方式對其德性發展可能有的形塑作用。
Thumbnail
何為「君子」?以下將討論儒家特有的,人的言說方式對其德性發展可能有的形塑作用。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Thumbnail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裡仁第四)。  孔子說:『唯有仁德之人才能發自內心地喜愛與憎惡他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愛恨分明』,『敢愛敢恨』,『敢於對壞人壞事做堅決的鬥爭』。   這裡孔子所言『好人』或『惡人』,一定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感受而表露出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