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30|閱讀時間 ‧ 約 24 分鐘

『科技觀點』美中的人工智慧監管與再平衡

科技議題

本月稍早,彭博社發布了一項社論,名為「AI 監管不會讓美國輸給中國」,闡述美國尚未通過任何對人工智慧有效的監管,雖然國內學者認為認為應該關注AI的短期危害,如潛在的版權侵權、虛假信息和深偽技術的擴散、或工作崗位的流失,但立法者對這些現實風險也沒有做出太多應對。

反對監管的核心論點之一是,這會阻礙創新,可能導致美國在AI競賽中輸給中國。然而,儘管受到嚴格監管和美國全面封鎖關鍵零組件及設備的努力,中國仍在快速發展。

出口管制確實對中國的進展造成了一些阻礙,但中國在制定AI技術的標準和應用規則方面領先於美國。

中國的集權體制使得施行嚴格規則更加容易,儘管這對其科技產業可能造成許多束縛。然而由於中國政府的動機與美國不同,監管目標包含保持社會穩定和鞏固黨的權力,因此北京也將AI視為優先事項,並與民間企業合作促進創新,在維持監管的同時,透過一定程度的意見交換放寬部分限制條件。

與美國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關於現有AI危害的訴訟案件正在法院中緩慢推進,但聯邦層面的行動仍然缺失。缺乏指導方針也給企業領袖帶來了不確定性。

在缺乏聯邦監管的情況下,一些州已經自行採取行動。上個月,加州立法機構通過了一項AI安全法案,該法案將對使用AI工具造成“嚴重危害”的公司追究責任,例如利用AI釋放生物武器。

政策制定者應該記住,科技行業中的一些聲音長期以來都用這種論點來抵制監管,這不僅僅是AI熱潮期間才有的。事實上,美國甚至連針對最糟糕AI情景的法律都無法達成共識,更別提應對那些更緊迫的危害更令人擔憂。

科技觀點

這則社論在觀點上是值得注意的,過往認為美國在所謂人工智慧的監管與減緩上面是較為保守而嚴厲的,早在約2015年,史丹佛大學就已經成功研究可以透過人臉的辨識識別一個人的性向,僅需照片就可以知道一個人是否為同性戀,且準確率高達80%以上,然而相關研究很快就因為倫理爭議被擱置或減緩。

但在中國這樣一個充滿監視器,人臉照片橫行的大國,很明顯人的照片更容易被取得而可以進行相關研究。但似乎在監理議題或政府治理上,美國長期的僵化導致了民間過強而政府過弱,反而中國由於衝得太快,政府過強而民間過弱的前提背景下,導致中國在一定程度的數位治理議題開始超前美國制定國際規範,如果美國沒有順利跟上,可能衍伸進一步的國際格局改寫,是值得觀望的課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