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19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揭開校園性騷擾的面紗:權力不對等與社會文化的影響

你是否曾經在校園中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不安,卻不知道如何解釋?你並不孤單。校園性騷擾往往隱藏在日常互動中,讓人難以察覺。性騷擾的問題在校園中看似隱蔽,卻時刻威脅著學生的安全與尊嚴。我們將深入分析男女之間的權力關係,揭示常見的性騷擾行為以及為何許多學生對這些事件感到陌生。讓我們一起撥開迷霧,看清真相,為創建更安全、更公正的校園環境而努力。

(一)常見的性騷擾行為與校園文化

校園應該是學生們安全學習和成長的場所,然而,同儕間的性騷擾問題卻不容忽視。性騷擾不僅破壞學習環境,還對受害者的心理和情感造成深遠的影響。

在校園中最常見的同儕性騷擾為口頭式性騷擾以及肢體接觸式性騷擾。前者常以對外貌及穿著不恰當的評論、含性暗示以及具有性別歧視語言,以口頭傳達或是網路訊息的方式呈現。例如,傳遞低級、粗俗的黃色笑話;嘲笑同學的身材臃腫;強調外貌貶低特定性別同學的努力。後者則包括不必要的肢體接觸、故意或趁亂碰撞他人、做出具有性暗示的動作。例如,觸摸或擁抱異性同學;在擁擠的環境中故意碰撞同學的身體;對同學做出模仿性行為的動作。同儕之間由於社會角色相等,因此大多屬於敵意性騷擾,而非有具體條件的交換性騷擾。同時,因為性騷擾相較於性侵害和性霸凌而言定義非常模糊,有非常大的解讀空間,因此上述的性騷擾往往會在校園中被包裝成僅僅是同儕之間的打鬧以及玩笑。並不容易受到學生的重視

校園即是一個小型社會,我們可以在同儕之間的校園生活中看見社會文化的縮影,因此在社會中性別不平等以及權力不對等的情況在校園中也可以找到對應。像是同儕之間也會存在對性別角色的期待,這本身就屬於性別不平等的範疇,而其可能導致有同學的性別特質、表現或是能力異於性別刻板印象時,可能會招致加害者帶有性別歧視性的言論或行為產生。在權力不對等的方面,雖然在同儕之間的權力關係可能不如老闆對於職員、老師對於學生那麼的明確,但是在班級、社團甚至是擴大至整個校園中往往會有特定的學生或是團體在校園當中擁有更大的影響力以及話語權,促成校園同儕間的權力不對等,進而導致同儕間欺凌、壓迫或其他形式的不當行為發生。


當性騷擾被玩笑化,這種行為就會因為被文化認可而成為行為準則中的其中一種規範。由於玩笑會被社會視為是幽默性格的展現,人們會被玩笑逗樂而產生愉悅的心情,故開玩笑會被歸屬於正向的行為。然而,當有人以詆毀的方式被作為開玩笑的主角時,旁觀者往往只會專注於自己覺得很有趣的感受,並不會關注被開玩笑的人可能感到不適或被冒犯,甚至會否定受害者的感受和痛苦,將其視為缺乏幽默感或過於敏感。這樣的文化風氣會導致受害者在遭受性騷擾時感到更加孤立和無助,並且會因為擔心被孤立、通報不會被認真對待等因素,而選擇忍受,甚至是檢討自己。

長期而言,在校園文化中同學們會將不恰當的性騷擾行為視為來自好友間「開玩笑」的互動方式,將這些違反他人意願的互動模式強行解讀為「交友」磨合的過程,將本就籠統的性騷擾概念變得更加模糊。當整個校園環境對於同儕間的性騷擾行為都抱持著這個態度時,若是有人跳出來指正這些行為就會被視為異類,被主流團體所排擠。久而久之,這些對於性騷擾事件採取忽視態度的消極性校園文化便會影響到學生個人價值觀的塑造,導致其遭遇性騷擾事件時會選擇抱持著逃避、合理化行為的回應態度,無視以上行為被後所隱含的性騷擾問題以及自身因此事件而感受到的困擾、羞辱以及侵犯。當校園文化中帶有性別歧視和權力不對等時,也會促成旁人對於性騷擾事件的發生多採取冷漠的態度,進而加強了環境中的敵意,造就了不安全的校園空間。

過去有研究指出,在校園內曾經遭受性騷擾事件的受害者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就是個性較為溫和、順從、不易對他人表現出過激反應或是做出反抗的行為。這種同學更容易因為被認為不會反抗、不會報告事件而成為目標,這是因為身處於上述的校園文化中性騷擾的玩笑化會進一步加強這類型同學的權力劣勢地位,讓加害者認為即便自己肆無忌憚地騷擾這些學生也不會遭受譴責,成為權力不對等現象中的犧牲者。

例如,具備女性氣質的男同學可能會遭遇校園內具有權力的主流團體因為對其性別特質的不理解或歧視,嘲笑或排斥該同學。於此同時,其他旁觀的同學也會因為畏懼他們在校園當中的權力而選擇採取冷漠的旁觀態度,不敢阻止這些不恰當行為的發生。加害者的行為不僅影響受害者的情緒和自尊心、反映出校園中存在的性別不平等,甚至也顯示了同儕之間存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以及校園文化對於個人的影響。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性騷擾行為並不局限於異性之間,在上述的案例當中倘若具有權力者同為男性,對該名男同學做出來帶有嘲笑意味以及帶有性暗示的動作,即便他們在生理性別上屬於同性,此舉動也屬於性騷擾行為。

(二)學生對性騷擾事件的陌生感

為符合性別平等教育法規範,近幾年在校園內四處都可以見到推廣性別平等與禁止性騷擾的海報,也積極地開設性別平權的相關課程。這顯示了教育單位對於校園性騷擾防治政策的重視,以及對於社會所制定之法規的尊重。雖然學生們都會參加性平的講座與課程,在日常中也都會經過並閱讀這些被張貼的防治海報,但這並不全然代表校園的性騷擾能夠被改善。解鈴還須繫鈴人,那些不具備性別平等觀點的潛在性騷擾加害者,若不願意在聽完講座、閱讀海報內容後改善他的行為,甚至是連聽都不聽、看也不看,那這些宣傳就無法有效地改善校園內的性騷擾問題了。

上一段已經說明了校園文化對於個人價值觀之塑造的影響以及所創造的空間環境會造成學生在面對性騷擾事件時採取消極的態度,這是學生對於性騷擾議題感到陌生的根本原因。由於個人在經由社會化塑造價值觀的過程中會受到當代社會文化的影響,因此整體社會文化對於性騷擾行為的態度會決定個人在面對此事件的觀點與應對方式,在校園文化中也不例外。


當社會中的道德規範與法律制度對於性騷擾的防治越完善時,在社會中的個人就會對於性騷擾事件的發生有越高的敏感度。反之,當社會中性騷擾事件發生的頻率非常高但加害者卻從來不會受到懲罰時,個人會因為對此現象習以為常而降低重視程度。藉此,除了會導致整個校園文化對性騷擾行為的容忍度被提升,學生也會因為社會文化的不重視而認為性騷擾的現象與行為與自身無關、對此感到陌生,進而延伸出資訊匱乏的問題。

從微觀的方向來看,當個人身處於輕視性騷擾現象的社會當中,性別意識也會因為其影響而被削弱。薄弱的判定能力會導致其無法有效地辨認當下的情境以及對方的行為是否屬於性騷擾,使得個人對於性騷擾行為有較高的容忍度和接受度,並會因此而淡化性騷擾的嚴重性和傷害性。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對於性騷擾現象存在資訊匱乏問題並不代表學生對於性騷擾的型態完全不認識,而是在定義和判定標準上仍無法被清晰地刻劃、仍存在模糊地帶。過去曾有研究指出學生能夠明確辨識口頭式的性行為要求或是肢體接觸式的性騷擾等直接與性掛鉤的言行,但對於暗示性的性騷擾,包括不直接帶有性的言語、沒有直接進行身體接觸的騷擾行為等卻只有極少數的學生能夠辨認。(賴靜慧,2011)

上述的校園文化是造成在校方與政府的防治機制無法有效落實性別教育平等的因素,由此可知校園內的性騷擾現象無法根除並不全然是因為性騷擾的政策與實行方面不完全,校園文化造成學生對於性騷擾的不敏感度與不積極性也是必須改善的問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