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02|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血管內治療方法概述 (用於股淺動脈)


血管內治療方法概述

🔴 血管內治療已成為外周動脈疾病(PAD)的首選標準治療,尤其是用於股淺動脈(SFA)。

🔵 許多設備宣稱對各種斑塊形態具有優越性,可以延長治療效果。

🟢 斑塊形態學很重要,不同類型的斑塊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

現有治療工具

  • 普通球囊血管成形術(POBA)
  • 支架植入
  • 動脈粥樣硬化切除術(多種類型)
  • 藥物塗層球囊
  • 藥物塗層支架
  • 特殊球囊(如巧克力球囊)
  • 血管內碎石術
  • 血管內超聲(IVUS)

🔵 血管預處理是一個重要概念,目的是改變血管順應性,以便更好地進行後續干預。

治療效果評估

  1. 動脈粥樣硬化切除術: 🟢 2020年Cochrane回顧顯示,與POBA相比,在6-12個月的主要通暢性、死亡率和目標血管再次血管化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2. 藥物洗脫球囊: 🔴 2016年Cochrane回顧發現,與POBA相比,藥物球囊在2年內的主要通暢性和晚期管腔損失,以及5年內的目標病變再次血管化方面表現更好。 🟢 然而,在截肢、死亡、踝肱指數和Rutherford分級方面沒有明顯改善
  3. 血管內碎石術: 🔵 DISTRUPT試驗顯示,與單純血管成形術相比,碎石術組具有更高的主要通暢率和更低的支架植入率。 🟢 但在二級結果方面沒有顯著差異。

總結

🔴 大多數討論的干預方法可能比POBA更能改善通暢性(除了動脈粥樣硬化切除術)。

🔵 這些干預可能改善臨床結果,但仍不確定。

🟢 所有這些方法都比POBA更昂貴。

🔵 在適當的情況下,開放手術仍然是一個有效的選擇

關鍵問題

🔴 我們的目標究竟是什麼?是改善通暢性?減少目標病變再次血管化率?還是挽救肢體?

🔵 作者認為,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挽救肢體,而不僅僅是血管是否通暢。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