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是沒愛上你,但我會的。就某方面說起來,是我想愛上你。」
——Éric Rohmer《春天的故事》,1990
🎬
有一陣子相當專心的看了幾部侯麥的電影,他留下來的作品不多,質量都很高。好可惜。
侯麥的電影可說是思想與視覺的結合,裡頭有非常多的對話和細節,對我來說其實需要多次的觀看也許才能漸漸找到許多隱藏的小伏筆。
我很喜歡《春天的故事》裡頭以哲學、思想、理性與感性之中綜合交錯而成的故事線。藉由兩個人物非常鮮明的對比去展開一場故事,人物的角色依然很少,發生的事件也不多,但在看的時候話語的連動卻讓人覺得資訊量之多。貝多芬、舒曼、哲學、馬蒂斯、理性與感性,像室內樂似的,沒有指揮,而仰賴音樂家彼此之間的節奏,一呼一應的完成樂章。
當一個人始終像是一位旁觀者,以客觀與邏輯觀看著所有一切,將標準都設立好,連自己哪些想法只是「單純的」任性都可以一一覺察,這樣一個理性、充滿秩序與條理的人,卻放任自己的任性在某一些看似無傷大雅的時刻恣意妄為。這樣的衝突意外有趣,也因此產生了所謂的「邂逅」,而邂垢的開始就代表將與自己的理性拔河。經常覺得一個習慣在理性裡頭的人,有時候陷進去某些意料之外時,感性也會無法自拔的被拖曳出來,只是在這之間,最終仍會用自己最習慣的模式回歸到理性的狀態。
旁觀者活生生的轉化成當局者,在理性的邊緣遊走,在情緒細微的起浮當中又因為有新的發現而歸於平靜。
他人施加給予的東西,就算有想伸手拿取的渴望,仍然會在觸碰之後因為一些關於理想的未來而放下。那是作為一段理性的感情最感性的浪漫。
正如電影裡反覆提及的康德所言:「我們的知識開始於感性,然後進入到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
題外話,女主角在電影裡的衣品深得我心(《綠光》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