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社交需求會驅使我們試圖取悅他人,甚至在無意識中調整自身反應來順應他人的期待,當我們處於負面情緒中,這種互動可能會變得不健康,因為我們容易被負面情緒所傳染。無論是與他人交談中的抱怨,還是社交群體中的壓力,大腦並不擅長處理這些衝突,進可能選擇待在自己習慣的同溫層中。
科學研究表明,持續的抱怨或憤怒會增加壓力荷爾蒙「皮脂醇」的分泌,這種壓力會影響大腦海馬迴的功能,損害記憶力並削弱免疫系統。負面的情緒往往不是針對事實本身,而是源自於我們對事件可能結果的負面預期,以及內心的不安全感。
抱怨者 - 總是沒完沒了的抱怨,卻不尋求解決的辦法
唱反調者 - 他們會把一句「你今天看起來很好的讚美」扭曲成「你的意思是我昨天不好囉?」
憤世嫉俗者 - 認為全世界都在跟他們作對,並把問題歸咎於別人
批判者 - 別人一有不同的意見、不表態,或有不同於自己的選擇時,就大肆批評
指揮者 - 明白自己的局限,但會對別人施壓,可能會說「你都沒有時間陪我。」卻忘了自己也很忙的事實
競爭者 - 愛跟別人比較,控制和操控別人,只為了彰顯自己的選擇高人一等
控制者 - 監督、指導朋友或伴侶應該如何去做以及應該做什麼選擇
可以運用好玩的心態去檢視,看看身邊有是否有這樣的人,不過真正的重點是要幫助你在以上行為出現時,可以自我察覺並匡列。
應對負面情緒的第一步,是通過指認、停止和調換三個步驟來轉化。
指認 - 覺察自己內心的負面情緒,並且承認它的存在。這讓我們開始了解情緒的來源,進而避免被其支配。
停止 - 是指當我們察覺到負面情緒時,選擇不進行反射性反應,暫時中止這種情緒的蔓延。
調換 - 是透過有意識地轉變思維方式,將負面的情緒轉化為更積極的感受。
與其做出強迫性的反應或報復,我們可以享受生而為人的自由,拒絕自己被人家激怒。 退後一步不是肢體的退後,而是情緒上的拉開距離,以非當局者的立場來看待當下的情境。
我們不願意別人以我們最糟糕的方式來作為批評的標準,同樣我們也必須小心不要用這種方式來對待別人,有人傷害你往往是因為他受了傷害,滿溢出來的傷痛波及到你。
達賴喇嘛「如果你有能力就幫助別人,如果做不到,至少不要傷害他們。」
對於身邊那些會引發負面情緒的人,我們可以採取「25/75比例原則」,將75%以上的時間花在能夠促進你成長的人身上,與那些消耗你能量的人保持適當距離。當然,這並不是要將每個人貼上「提升」或「負面」的標籤,而是根據對方的能量狀況來調節相處的時間,如果無法完全消除負面情緒,至少可以通過減少接觸來降低它的影響。
從理解的角度出發,就有對負面能量更好的配備,最簡單的回應方法就是緩慢的後退,鼓勵你清除或避免會誘發負面思想和情緒的因素,例如:前任伴侶送的物品、已絕交的朋友經常出入的咖啡店,不放下這些實體因素就不會有情感上的放下。
寬恕是一個強大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釋放內心的負面情緒。當我們受到傷害時,憤怒往往是一種自然反應,然而長期的憤怒只會加深內心的痛苦,並影響我們的情緒平衡。寬恕並不等於忽視或忘記傷害,而是選擇從這份情感中解脫,並在心中找到平靜。
內在寬恕是指個人選擇不再讓過去的傷害繼續影響自己的心情;外在寬恕,則是一種更高層次的心靈修行,不期待對方的道歉或回報,真正強調的是自己內心的解脫。
有時候,我們的負面情緒並非來自外界,而是對自己的不滿與愧疚感,這種情緒通常源於我們過去的行為已不再符合現在的價值觀,需要學會原諒自己,因為自我原諒是內在療癒的第一步。
試著寫下讓你對自己感到生氣或失望的原因,並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有助於我們放下自我批判,原諒自己並不意味著逃避過去的責任,而是承認錯誤獲得更深的自我接納與成長。
寬恕的極致是祝福那些造成我們痛苦的人,並不是要忽視或壓抑自己的感受,而是選擇為傷害過我們的人送上祝福,不緊抓著無法原諒的怨恨,就能真正釋放內在的憤怒,找到內心的力量與平靜。
我們永遠無法徹底擺脫負面情緒,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應該停止努力去淨化內心,不必把生、語、意淨化成百分之百的陽光和正面,負面情緒的存在本身就是我們成長的機會,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管理這些情緒,並勇敢地追溯其根源,以正面態度來面對,並更專注於自己的成長,為他人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興,是一種自我療癒的具體體現。
你專注於別人的時間越少,專注在自己的時間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