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影響到人是非常大的,但是情緒是可以管理的,最重要的是解決會讓你產生情緒的問題,期待下次發生時,你有一個正面的想法,因而情緒的起伏就不會那麼大,也不會困擾你的身心,那麼要如何做好情緒管理呢?
一般我們指的情緒大多都「生氣」而言,有人罵你生氣,事不如你意生氣,因為比較後計較生氣,總而言之讓你生氣的人事物,都要想辦法管理,事情發生時,我們當下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懂得情緒管理的人,生活上總是過著比較好。
大學說:「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其中的「忿懥、恐懼、好樂、憂患」就是人的情緒了,我們常講「七情」是指喜 、怒 、哀 、懼 、愛 、惡 、欲等情緒而言,這些情緒影響會影響人的想法、人的理智,當情緒產生時,心就會不正,就是没有正面的思考,容易身處負面的想法中。
因此有正面的思考,以及極積的解決會讓你產生情緒的問題,這才能符合大學中「正心」的做法,否則容易給情緒給障礙,或產生心結,或心中不滿,就會有「心不在焉,食不知其味」的狀態了。
所以修道人首要正視自己的情緒,中庸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其中「中節」就是情緒管理了,那要如何管理呢?開始可以找人傾聽你的問題,逐漸的先將你的情緒釋放出來,那麼真主人就會跳脫出來,才能有正面的思考,而且在分享過程中,或者可以了解會讓你產生情緒極的原因,知道了原因,才對症下藥。
所以「正」是調理、轉化,「心」是情緒,就是用正面的想法,轉化人事物帶來的情緒,然後演練如果下一次遇到後,我要如何有正面的想法來面對,經過不斷的演練,及每一次的反省,相信「情緒」帶來的身心困擾就會没有了。
其實還要用一顆感恩的心來調理自己的情緒,因為有感恩心的人,不容易有負面的想法,無論對自己好還是不好,都能感恩的話,就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轉念」是佛家的修行工夫,就是把不好的想法,轉變成好的想法。開始要先做到「忍辱」工夫中的「生忍」,事情發生時,當下不要說話,硬生生的吞下來,這就是「生忍」了,有的人會心中默念是「一二三四五,不要生氣」重覆念10遍,就能忍下來了。
如果能夠做到「生忍」的話,就能進行第二步工夫,就是要學習「法忍」,也就是「轉念」的工夫了,就是「把不好的念頭,轉變成好的念頭」。修道人要有「淡泊」的心,不追求世俗的名利富貴、妻恩子愛,以及佛家的「財、名、食、色、睡」等外在五種慾望,因為有「淡泊」的心,情緒就可以管理了,所謂不染著,即是放下。
白水聖帝說:「當別人罵你,辱你的時候,你要感謝他,這個業力的惡緣終於可以放下了。」上帝說:「感恩的人有福了」,感恩其實是最容易的「轉念」工夫。所以進道場學習的第一個工夫,就是「感恩」,首先要「感謝天恩師德」降道之恩,能夠學習效法菩蕯渡化資生,其次要「感謝前賢」對我們的提攜愛護,苦口婆心不放棄的教導,最後要「感謝同修」的陪伴,在切磋琢磨之中,共同成長。
還有儒家的「反省」工夫,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每天都能拿「人」、「事」、「用三寶」來反省自己,所謂「一日修來一日功」,修道就最怕你「認真」了,你可以想想「十年」後自己的境界嗎?
現在心理學說:「你要想下一次如果在發生時,你要如何的想?你要如何的說?你要如何的做?然後事情如果再發生了,你還是做不到,那麼請你再練習,直到成功為為止。」心理學有「自我暗示」,把想要改變的行為寫在紙上,然後大聲唸21遍,那麼「好習慣」就會被養成了。
無論如何,你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而不是被情緒牽著走,你要做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被情緒困擾你的身心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能夠選擇」最為重要了。
求道明師一指點後,知道我們的「真主人」居住在那一個地方,傳下鍛練靈性的「三寶」,是否每天都能用呢?反省自己動用我們的靈性,聆聽或觀看經典聖訓覺悟我們的靈性,那麼我們的「選擇智慧力」就不斷的增加了。
以上是修道的感想,如果能夠明白自己的起心動念,那麼要管理自己的想法,或者管理自己的情緒,就會比較容易了。六祖壇經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想「識自本心」就要時常反省,時常轉念,若想「見自本性」就要時常用三寶觀照,有一天自然可以契入本性,智慧泉水湧出,心經說:「行深般若婆羅蜜多時。」
多年怨憎起嗔心,意見不合常爭吵;
累積胸中體不安,障礙修行第一著。
忍辱如剌火中燒,尋得知音談妙玄;
情緒釋放真人現,正心轉念通天關。
113.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