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假期間閱讀『80/50兩代相纏的家庭困境』這本在講述日本繭居族現象的書籍,越讀越覺得繭居現象離我們並不遙遠,書中介紹繭居狀態是一種以家中為主要生活範圍,不參與任何與社會有關的活動,任何人都有可能經歷此狀態。而且書中一在強調,這是一種因為多重原因所造成的狀態,並非起因於單一理由,而是由生理、心理、社會三方面的背景交互影響後導致難以參與社會;繭居本身不是疾病,也不是偏差行為,而是梳理當事人與家人煩惱的契機。
照理說,在職重服務的實務上,我們很難接觸到繭居狀態的個體,因為他們連與我們接觸的意願都沒有,從我們的角度看,這樣的個體容易被視為缺乏動機,甚至是拒絕服務,但我們可能經常遇到有這樣狀態的家庭而不自知。因為誠如書中描述的,很多時候家長想到的求助資源,都是求職,都想著幫孩子找到工作就好了,有他們喜歡的工作就願意出門了;很多時候,社工也因為同樣的觀點,很可能連當事人的面都沒見過,就想著就轉介職重協助就好了。
我曾經接到不同的家長來電,希望可以立刻提供工作機會給久居在家中不願出門的孩子,一聽到職重服務需要與當事人會面及評估資源需求,在電話那頭焦急地謾罵後掛掉電話;也有那種家長來電預約了諮詢的時間,但在前一刻打來致歉說孩子仍不願意出門。我還曾經跟著就服員到一位服務對象家中,敲他的房門,因為他的母親求助就服員說他已經閉門不出很久了,還記得那一天我們把他硬拖出門走走,走了一圈又他縮回自己的房間。就服員說因為母親不斷地陳情求助,後續每年都會接到不同的社工來電,想要將這位服務對象轉介來求職,但他們沒人見過這位服務對象。
家長的壓力與擔心可見一斑,但從日本的服務經驗中,要接住繭居狀態的個體,從來不是單一資源可以解決的,協助就業的資源通常是在一連串的資源介入後,在繭居狀態個體具嘗試意願下才連結的資源。
從書中所呈現的資料,日本已有超過一百萬人處於繭居狀態,雖然在日本已有相關的服務窗口,但要能夠接觸到繭居狀態者並導入服務仍有困難,因為多數的家庭面對孩子的繭居狀態,容易落入覺得是自己的教養出了問題、家醜不可外揚的觀點,而關起門來處理。
再者,當孩子在求學或求職階段受挫,而拒學或賦閒在家一段時間,家長可能會覺得或許他們休息一段時間就會好了,而從此一年又是一年,一年又是一年,就這樣深陷長期繭居狀態。到底要在家中多久才算是繭居狀態?如何判斷需要洽詢服務資源的時機?
書中建議家屬「一年」就需要有所警覺,向外求助。
此外,父母尚有餘力照顧,以及不想麻煩他人的心理,也會影響接受服務的意願。在日本不少案例是因為家庭申請長照資源,當長照人員進入家中才被發現,然而書中也有提到,也有父母因為擔心申請長照資源,而因此被發現家中有繭居狀態的子女,而拒絕長照資源,造成雙重孤立的處境。
因此,書中也提到可以三項指標來判斷家庭守護繭居狀態者是否到了可承受的極限,分別是金錢、壽命、與暴力,當家庭經濟已經陷入困境、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年邁,以及家中因此發生暴力行為,更是需要向外求助了。
從書中的介紹中,提到了幾個促成服務契機的關鍵。
一、服務繭居狀態者之前先服務家庭
往往見到繭居狀態的當事人是不容易的,從家屬開始培力,讓家屬了解有哪些協助資源、如何看待繭居狀態的家人、如何互動讓繭居狀態的當事人重新與家人有所連結,甚至是培養家屬「接受支持的能力」,面對拒絕外界協助的家庭,有時需要建立互施小惠的關係,從提供物資或福利資訊來解決生活上的小煩惱或是小需求,慢慢建立關係。
二、建立關係、維持關係、等候介入的時機
在獲得家庭的信賴後,持續的關注對方,多方搜集繭居狀態者的相關資訊,包含他們的興趣嗜好,等候介入的時機。書中提到一個我覺得很棒的觀點,進行家訪時,不是去給繭居支持的建議,而是帶著「挖掘有能力或有才華的人」的心態,思考如何讓對方感覺自己被需要或有所貢獻,而非將他們定義為需要被協助的一群人,在關係建立的一開始,任何一個個體就是有價值的個體。
三、不是帶著立即改善繭居狀態的信念
實際上需要提供的支持,不是解除繭居狀態,而是從解決當事人或家庭日常生活的煩惱或是滿足當時的需求開始,先告知有益於他們的資訊,而非一開始就想著協助對方走出繭居的困境。改善繭居狀態是一個很大的目標,然而要陪伴走過的是每一個真實的生活。書中提到一個很真實的觀點『世上不存在急速改善的魔法』,所以千萬也別想要一招制勝、一勞永逸。
四、不受既有資源框架限制,擴大不同領域的服務選項
所有的服務資源都有其原先被設計時所立下的規則,書中強調要用心聆聽當事人與家屬的期望與煩惱,活用既有的制度,提出適合的建議。所以正式資源、非正式資源的運用與相互配合都很重要,如:運用物資、提供家庭代工、陪同就醫、家屬團體、運用機構辦理的活動,事先準備一個建立成就感的環境,推動繭居狀態者與外界接觸,在可行的範疇下,不設限只能如何行事而已。
書中的每一個案例似乎都需要服務提供者花費許多的時間經營關係,陪伴與支持一點一滴重新建立與促進重新與社會接觸的能量,十分十分不容易!回到一開始閱讀這本書的起心動念,我希望當一個繭居狀態者好不容易願意接觸職重時,能夠好好地被接住。
立即就業絕對非首要選項
書中分享的就業輔導案例與資源,當繭居狀態者經過長期的繭居狀態,要開始討論職涯時,大多都需要經過一些探索與準備的過程,認識自己的能力,從能夠培養成就感與信心的就業準備資源開始(如:社區作業設施、庇護就業)。
這幾年我也與幾位在家閒置5-10年的服務對象開啟合作,因為父母年邁已無力照顧,多數都是由手足、善心人士陪同而來,往往這樣的服務對象接受自己需要就業,但都缺乏信心,所以更需要細緻的陪伴,從陪伴了解他們的想望、運用職業輔導評量協助他們認識自己的能力與職場的樣貌,陪同參加短時數的就業準備講座課程或團體課程,進一步再依其需求進入職業訓練、就業服務的方案中。在一連串的服務中,服務對象都開啟了他們的職涯,開始進入就業。
每個人需要的路徑可能不同,沒有標準答案的資源組合,但不管如何,職管員要意識到立即就業絕對不是服務提供的首要選項。
最後我還想分享一個在書中讀到自立生活的迷思與重新定義,大部分進入到職重服務的身障者,家人都帶著希望他們未來可以自立生活的期望,父母不在時也能夠自己生活的自立生活,但事實上在現今社會沒有人可以不依靠其他人獨立生活。書中重新定義了自立生活為分散依靠對象的自立,自立不是孤零零地住在無人島,而是遇到問題時能適時依靠別人,以免在難關時倒下。
最後我想說是,關於繭居議題,有夥伴出了一題台灣現有制度的反思『現有資源接得住這樣的個案嗎?』我認為,不管如何,我們需要先擴充對這個議題的認識,才有辦法在有需求的個體或家屬到來時,試著好好接住,一起來看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