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來生最好的去處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來生最好的去處:今生一定會結束,我們確定會有來生,所以必須做好準備。


📖文獻筆記

第四章 能投生淨土

■ 凡夫能投生淨土

一、反駁他宗主張

主張凡夫無法投生淨土的人,心裡想的經論根據,基本上就是彌勒菩薩造的《莊嚴經論》,以及無著菩薩造的《集論》。

福稱尊者清楚地說「極樂淨土沒有苦諦」,但我無法承許這句話。若有人問我:「你竟敢不同意福稱尊者的主張?」這種質問有點沉重,但福稱尊者曾親自示範該如何應對。他在《現觀總義》中引述了賈曹傑尊者與克主傑尊者對一切智的解釋,並隨後指出這些解釋的不合理處,然後他說:「像我這樣的人,沒資格對您二位提出任何質疑與挑錯,但我認為宗大師的本意應該是這樣才對。現在提出來,是對您二位的法供養。」所以,我會這樣對福稱尊者說:「像我這樣的人,哪有資格批評您?但我所說的是佛經的意思,所以我不是批評,而是法供養。謹以雙手合十,恭敬地供養給您。」哈哈!我後來再仔細地讀福稱尊者的文,比對後發現,對於這個問題,他做了很多討論後,最後說了一句「以上,有待觀察」。

總之,「凡夫不能投生淨土」一說,引發爭議的論典,大概就是剛才提到的兩部論典,但如前所述,它們都無法成為「凡夫不能投生淨土」的根據。


📝閱讀心得

這本是圖滇悲桑格西的新書,雖然還沒看完,但一些段落引起我對之前〈退出遊戲:當我們無法真正逃離〉一文的再思,記錄如下。

死後是否比死前更好或更糟?

淨土思想是建立在前後世成立的前提下,以輪迴的觀點,死後更糟是投生三惡道;更好是投生三善道;最好是解脫輪迴。投生淨土的思想基本上隱含淨土比現世更好的觀點。

在此前的文章中,我曾探討過「死後是否比死前更好或更糟?」這個問題,並指出它可能導致一種兩難的情境。如果死後的狀態比死前更好,那麼活著是否就僅僅是受苦,應盡快結束此生為佳?反之,如果死後的狀態比死前更糟,那麼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盡快及時享樂?

淨土思想與喀爾文主義

喀爾文主義與熱情思維、資本主義息息相關,《焦慮的意義》提到:「喀爾文主義認爲工作成就雖然不是得到救贖的手段,但卻是使我們成為神之選民的明確標誌。」,《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寫道:「在構成近代資本主義精神,乃至整個近代文化精神的諸基本要素之中,以『職業』概念為基礎的理性行為這一要素,正是從基督教禁慾主義中產生出來的。」

喀爾文主義的「救贖預定論」隱含著救贖的不確定性,這種焦慮推動人們不斷努力,試圖證明自己是神之選民。這種心態可在當代社會中體現為「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同理,「努力不一定會得到救贖,但不努力一定不會得到救贖」;而淨土思想中也可類比為「努力不一定能投生淨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投生淨土」。這是一種「熱情思維」,即達成理想的不確定性所激發的自我剝削。

淨土思想與虛無主義

虛無主義的核心在於「追求正向隱含逃避負向」,那麼,淨土思想是否也在「追求來生」的同時隱含著「逃避此生」的意味呢?虛無主義的另一特點是對這種潛在意識的缺乏認知。

這與熱情思維也有關,虛無主義總是呈現著熱情、理想、樂觀、意義的顯像,《虛無主義》一書寫道:

虛無主義因此更接近於樂觀主義、理想主義和同情,而非更接近於悲觀主義、犬儒主義和無動於衷。我們還發現悲觀主義、犬儒主義和無動於衷有助於激發虛無主義,因為這些生活方式的消極性能夠引領人們追求更為積極的生活方式。這樣的結論暗示著,比起一種主張生命沒有意義的哲學,一種主張生命有意義的哲學似乎更接近於虛無主義。—《虛無主義》

這樣的結論意味著,儘管淨土思想鼓吹來生的理想化追求,但在某種程度上,它可能也是一種虛無主義的體現,逃避現世而轉向追求來世的思想。

淨土的「相信」與「知道」

淨土思想的根本問題之一在於,它建立於「相信」而非「知道」的基礎之上。雖然「證明不存在」是所謂的惡魔證明,我們無法證明須彌山或淨土不存在,但同樣地,也無法證明龜毛或兔角不存在。在佛法中,或許是選擇「相信」須彌山與淨土存在、龜毛與兔角不存在,而非確實「知道」它們的存不存在。

這種「相信」也與虛無主義相關,因為熱情、理想、樂觀、意義都建立於「相信」上,「相信」具有主觀性;「知道」則具有客觀性。在純粹的客觀現實中,這些精神價值很難立足,因為它們的存在依賴於主觀性上。

淨土思想與社會化宗教

淨土修持屬於大乘佛法。簡單來說,大乘與小乘佛法的根本差異在於「菩提心」,而佛法的一切修行基礎則立於「出離心」之上。「出離心」本質上具有反社會性,而大乘佛法在某種程度上淡化了「出離心」的重要,轉而強調「菩提心」,這一轉變可能是宗教社會化的成果,削弱出世心態,增強入世心態。

我認為,許多佛教徒在晚年轉向淨土思想,可能與放棄的心態有關,似乎隱含著放棄此生而寄望來生的想法。對於能否投生淨土的不確定性,則成為了防止自我放棄或自殺的一種內在機制,同時也鼓勵他們繼續對社會貢獻力量。

結語

這本書我還沒有讀完,或許當我感到疲憊時,我也會選擇「相信」吧,畢竟「相信」能夠給予人熱情、理想、樂觀和意義。然而,每當我深入思考這些「相信」背後可能隱含的「逃避負向」的虛無性時,我不禁覺得這些信念不過是一種精緻的自我欺騙,是無法直面現實時的心理避難所。

或許這種自欺欺人並非全然無用,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短暫的歸宿,讓我們在困頓中得以喘息。然而,也正因為如此,我們便始終在現實與信仰之間遊走,在逃避與接受之間徘徊,如同鐘擺般來回擺盪。

avatar-img
100會員
437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子非魚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90%的病,控糖就會好》、《為什麼你該寫一本書?》、《超速寫作》、《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個人品牌獲利》、《FUN的力量》、《解放大腦》
努力不一定能賺更多,我的人生站不起來,又不想跪下,除了躺平還可以怎樣?
關於人生、工作與生命的36種終極思考
停止責備自己,放下讓你內疚、自責、不安的惡劣職場
情緒史專家從媒體政治和社會文化,解讀人性共同的負面根源與心理機制
躺平、安靜離職很可以!勇敢出走,做自己人生的老闆
《90%的病,控糖就會好》、《為什麼你該寫一本書?》、《超速寫作》、《寫作,是最好的自我投資》、《個人品牌獲利》、《FUN的力量》、《解放大腦》
努力不一定能賺更多,我的人生站不起來,又不想跪下,除了躺平還可以怎樣?
關於人生、工作與生命的36種終極思考
停止責備自己,放下讓你內疚、自責、不安的惡劣職場
情緒史專家從媒體政治和社會文化,解讀人性共同的負面根源與心理機制
躺平、安靜離職很可以!勇敢出走,做自己人生的老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