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7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上古漢語的邏輯結構 121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raw-image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 2.3.1 也
  • 2.3.2 矣
  • 2.3.3 焉

上古漢語中的助詞頗多 (比如語氣助詞﹑結構助詞等),有「焉」﹑「矣」﹑「也」﹑「者」﹑「乎」﹑「哉」﹑「夫」等。

為什麼有那麼多助詞﹖

最接近真相的原因很可能是漢語屬單音節語言,一旦「精簡」便失韻律而變得難讀難記。

另一個往往被忽略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傳統語言學者不知道如何處理它們。

在語構和語義還沒有明確分家的情況下,很多上古漢字的語構功能都是由語義決定的。當我們見到一個意義完整的句子,內含某個「虛」字,為了解釋而解釋,便說它是助詞,便說它用來強調語氣云云。

雖然有些用法的確如此,有些卻不然。

這個觀點不是定論,只是推想,需要漢語語言學者多加留意和研究。

有些用法與「也」字雷同的,除了「矣」字,還有一個「焉」字。

漢語語言學者普遍認為,上古漢語中的「焉」字大抵有兩個用法,一作助詞用,一作代詞用。後者的語構型並不複雜。我們可以給代詞指派一個基本型 np,視乎個別語言學者所建構的上古漢語語構系統有多複雜。

用作助詞的也不少,下列三例﹕

Yin1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論語憲問篇第十四)

Yin2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春秋左傳莊公十年)

Yin3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荀子》勸學篇第一)

__________

待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