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前文,這些符號被大他者、大敘事強行銘刻的符號象徵與意義。
然而,長年被壓迫的符號主體所壓抑的主體性欲望產生了對於大他者的反抗,使得符號主體與其它符號所產生的異化狀態,其意義、所指與原本的象徵出現了岐義,主體強烈譴責、反抗、拒絕無限輪迴的被大他者客體化。
因此,(沒有佛的佛教、沒有基督的基督教、沒有撒旦的撒旦教)等宗教形式脫離大他者的異化,變成「小他者」
一種不同於主體、客體之間且不被大他者所掌控的他者。
a.大他者代表了賦予符號意義的象徵秩序。
這些被強行銘刻的符號象徵與意義,主體性尚失,使得在這種符號意義框架下的符號皆被皆客體化。
b.長期被壓迫的符號主體,其壓抑的主體性欲望產生了對大他者的反抗意識,試圖打破大他者所賦予的固定意義。
c.異化是指符號主體與其它符號或其意義之間的疏離和脫節。這種異化狀態會導致其意義(所指)與原本的象徵(能指)產生岐義。異化主體通過反抗、疏離,拒絕被大他者無限輪迴的客體化與吞食。
d.在主體反抗大他者的異化的過程中,新的宗教形式可能出現,如「沒有佛的佛教」「沒有基督的基督教」或「沒有撒旦的撒旦教」。這些宗教形式不再依賴於大他者所賦予的核心象徵,而是形成了新的象徵體系。
這些新的宗教形式可以被視為「小他者」
,它們不再是一個完全依賴於大他者的象徵秩序,而是在主體和客體之間形成一種新的他者關係。
從後現代觀點來看,大敘事本體自身的剝裂、解構導致了對符號意義的重新詮釋。符號主體通過與其他符號的互動和再詮釋,形成了新的意義系統,然而再次意義化的過程中也賦予符號新的象徵意義,擺脫了大他者的束縛,形成了新型態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