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主體的反抗與異化:脫離大他者的宗教再詮釋(下篇)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如同前文,這些符號被大他者、大敘事強行銘刻的符號象徵與意義。


然而,長年被壓迫的符號主體所壓抑的主體性欲望產生了對於大他者的反抗,使得符號主體與其它符號所產生的異化狀態,其意義、所指與原本的象徵出現了岐義,主體強烈譴責、反抗、拒絕無限輪迴的被大他者客體化。


因此,(沒有佛的佛教、沒有基督的基督教、沒有撒旦的撒旦教)等宗教形式脫離大他者的異化,變成「小他者」一種不同於主體、客體之間且不被大他者所掌控的他者。


a.大他者代表了賦予符號意義的象徵秩序。

這些被強行銘刻的符號象徵與意義,主體性尚失,使得在這種符號意義框架下的符號皆被皆客體化。


b.長期被壓迫的符號主體,其壓抑的主體性欲望產生了對大他者的反抗意識,試圖打破大他者所賦予的固定意義。


c.異化是指符號主體與其它符號或其意義之間的疏離和脫節。這種異化狀態會導致其意義(所指)與原本的象徵(能指)產生岐義。異化主體通過反抗、疏離,拒絕被大他者無限輪迴的客體化與吞食。


d.在主體反抗大他者的異化的過程中,新的宗教形式可能出現,如「沒有佛的佛教」「沒有基督的基督教」或「沒有撒旦的撒旦教」。這些宗教形式不再依賴於大他者所賦予的核心象徵,而是形成了新的象徵體系。


這些新的宗教形式可以被視為「小他者」,它們不再是一個完全依賴於大他者的象徵秩序,而是在主體和客體之間形成一種新的他者關係。


raw-image


從後現代觀點來看,大敘事本體自身的剝裂、解構導致了對符號意義的重新詮釋。符號主體通過與其他符號的互動和再詮釋,形成了新的意義系統,然而再次意義化的過程中也賦予符號新的象徵意義,擺脫了大他者的束縛,形成了新型態宗教。


avatar-img
4會員
36內容數
真正哲學的命題,只有愛和死亡。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某某主義 的其他內容
佛陀、耶穌和撒旦作為各自宗教的核心符號,代表著這些宗教的根基和思想體系。在傳統敘事中,這些符號的意義由教義和象徵構建。但是在特定場域中,異化的宗教符號仍然可能獲得一種新的合法性。然而,這些符號若被剝離其原本的核心元素,將難以在傳統的宏大敘事下維持其連貫性和合法性,導致其意義結構的崩解。
傳統上,佛陀與耶穌是佛教與基督教的核心創立者,教義也是這些宗教的根基。若試圖剝離這些核心人物來重新定義其宗教,邏輯上似乎難以成立。然而,在語言遊戲中,如果一個社群開始使用「佛教」或「基督教」來指代不同於傳統的思想體系,這些異化的宗教概念便在特定語境中取得意義,即使它們可能與原有的宏大敘事相悖。
撒旦的概念依附於基督教而存在,正如天堂與地獄的相對性。撒旦教的存在預設了基督信仰的真實性,這使其無法真正與基督教脫離。聲稱撒旦教或基督教是無神論是邏輯上的錯誤,因為它們依賴神的概念才能成立。在這個語境中,撒旦教的「反基督」實際上是基督教的異化形式,而非真正的無神論,顯示了能指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撒旦教自稱無神論,但使用「撒旦」這個超自然符號,卻與無神論基本原則相衝突,令人困惑。此外,教義鼓吹獨立思考,卻依賴既有的思想與教條,矛盾顯而易見。同時,智慧與理性並不總與「反擊」相符,而自律與慾望的掌控更是難以兼容。最後,撒旦教作為一種反基督教宗教,是否仍是一種迷信,值得深思。
在人類社會中,性別歧視是一種深植於文化、制度和法律中的結構性暴力。女性,無論生理或心理性別,皆受制於父權體制的壓迫。這種暴力不僅限於個人偏見,更體現在整個社會對女性自由與權利的系統性剝奪。女性主義正是為了挑戰這種不公,呼籲平等和尊嚴。
佛陀、耶穌和撒旦作為各自宗教的核心符號,代表著這些宗教的根基和思想體系。在傳統敘事中,這些符號的意義由教義和象徵構建。但是在特定場域中,異化的宗教符號仍然可能獲得一種新的合法性。然而,這些符號若被剝離其原本的核心元素,將難以在傳統的宏大敘事下維持其連貫性和合法性,導致其意義結構的崩解。
傳統上,佛陀與耶穌是佛教與基督教的核心創立者,教義也是這些宗教的根基。若試圖剝離這些核心人物來重新定義其宗教,邏輯上似乎難以成立。然而,在語言遊戲中,如果一個社群開始使用「佛教」或「基督教」來指代不同於傳統的思想體系,這些異化的宗教概念便在特定語境中取得意義,即使它們可能與原有的宏大敘事相悖。
撒旦的概念依附於基督教而存在,正如天堂與地獄的相對性。撒旦教的存在預設了基督信仰的真實性,這使其無法真正與基督教脫離。聲稱撒旦教或基督教是無神論是邏輯上的錯誤,因為它們依賴神的概念才能成立。在這個語境中,撒旦教的「反基督」實際上是基督教的異化形式,而非真正的無神論,顯示了能指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
撒旦教自稱無神論,但使用「撒旦」這個超自然符號,卻與無神論基本原則相衝突,令人困惑。此外,教義鼓吹獨立思考,卻依賴既有的思想與教條,矛盾顯而易見。同時,智慧與理性並不總與「反擊」相符,而自律與慾望的掌控更是難以兼容。最後,撒旦教作為一種反基督教宗教,是否仍是一種迷信,值得深思。
在人類社會中,性別歧視是一種深植於文化、制度和法律中的結構性暴力。女性,無論生理或心理性別,皆受制於父權體制的壓迫。這種暴力不僅限於個人偏見,更體現在整個社會對女性自由與權利的系統性剝奪。女性主義正是為了挑戰這種不公,呼籲平等和尊嚴。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人多心不平,然而世事豈有絕對,有些人看似虔誠,焉知背後之事,有些人不按禮法,卻總是在做事的人,近來北上學習,有幸與正一禪和高功 馬老師談論到,關於"道"的概念,老師所提供的方向,令末學頗有領悟。
Thumbnail
說到宗教必談及鬼神,這也是儒家與佛道之間的大分歧,然而這樣的說法,大多歸於論語。雍也中所言:​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大膽假設若孔夫子不信鬼神之說,何來敬之?若信鬼神而敬遠之,那就非常有意思了。​
Thumbnail
接著到來的是繁華的時代,到了闍耶跋摩七世時代(在位期間一一八一~一二一九年),國家的目標就是將佛恩傳布各地。這樣的根本策略影響原來的印度教傳統主義,並帶來了從根本開始的變革。促使變革的佛教思想,著重內在的精神生活,此時的雕像脫去了衣裳,樣貌轉變成明朗的表情又帶有神秘微笑…
有人信仰才有力量的神。
Thumbnail
讓我們拐個彎提一下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因為涉及的層面很大,當然也包含對教會的影響,這裡面牽涉的東西很複雜,影響有好有壞,我也只能稍微提一下。 首先教會錢變多以後 ,有錢贊助藝術文化活動,修道院也是,修道院收納一堆有錢人家子弟之後,開始規劃更好的空間,首先就是藝術。 簡單說,文化水平的提升非常重
Thumbnail
我佛這位家教十分慈悲,我想祂的時候就來,我翹課祂就離開。
Thumbnail
「三寶」就是供養佛、法、僧殿堂,或對經典,三寶所依物比如法器、佛像或佛塔等,都是 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化現,都要恭敬。 「以彼作證違誓等。」在三寶殿、佛前、舍利塔前、法器前、經像前......,請常住三寶作證,發誓後自己又違誓,罪過很大。 不要找三寶所依物去發誓願罪過沒那麼大,還是有罪過,可是以三
Thumbnail
佛教徒說的業,梵文意思是「行為」。所有的行為皆產生相應的結果,佛教徒稱之為業力法則或因果法則。 《達賴喇嘛談心經》 初期的佛教並沒有崇拜偶像的習慣,當時的佛教徒禮拜的對象是存放舍利(稱為窣堵波)的寶塔或是紀錄釋迦生涯的佛像圖。佛像的出現在釋迦入滅後約莫西元一世紀半左右時期。日本則隨著渡來人(古代日
Thumbnail
每一個人的信仰,都不是憑空而信。基督徒總是因著前人福傳的善果,而加入天主的大家庭,成為在主內日新又新的基督徒。
Thumbnail
天上星多月不明,地上人多心不平,然而世事豈有絕對,有些人看似虔誠,焉知背後之事,有些人不按禮法,卻總是在做事的人,近來北上學習,有幸與正一禪和高功 馬老師談論到,關於"道"的概念,老師所提供的方向,令末學頗有領悟。
Thumbnail
說到宗教必談及鬼神,這也是儒家與佛道之間的大分歧,然而這樣的說法,大多歸於論語。雍也中所言:​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大膽假設若孔夫子不信鬼神之說,何來敬之?若信鬼神而敬遠之,那就非常有意思了。​
Thumbnail
接著到來的是繁華的時代,到了闍耶跋摩七世時代(在位期間一一八一~一二一九年),國家的目標就是將佛恩傳布各地。這樣的根本策略影響原來的印度教傳統主義,並帶來了從根本開始的變革。促使變革的佛教思想,著重內在的精神生活,此時的雕像脫去了衣裳,樣貌轉變成明朗的表情又帶有神秘微笑…
有人信仰才有力量的神。
Thumbnail
讓我們拐個彎提一下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因為涉及的層面很大,當然也包含對教會的影響,這裡面牽涉的東西很複雜,影響有好有壞,我也只能稍微提一下。 首先教會錢變多以後 ,有錢贊助藝術文化活動,修道院也是,修道院收納一堆有錢人家子弟之後,開始規劃更好的空間,首先就是藝術。 簡單說,文化水平的提升非常重
Thumbnail
我佛這位家教十分慈悲,我想祂的時候就來,我翹課祂就離開。
Thumbnail
「三寶」就是供養佛、法、僧殿堂,或對經典,三寶所依物比如法器、佛像或佛塔等,都是 釋迦牟尼佛的化身、化現,都要恭敬。 「以彼作證違誓等。」在三寶殿、佛前、舍利塔前、法器前、經像前......,請常住三寶作證,發誓後自己又違誓,罪過很大。 不要找三寶所依物去發誓願罪過沒那麼大,還是有罪過,可是以三
Thumbnail
佛教徒說的業,梵文意思是「行為」。所有的行為皆產生相應的結果,佛教徒稱之為業力法則或因果法則。 《達賴喇嘛談心經》 初期的佛教並沒有崇拜偶像的習慣,當時的佛教徒禮拜的對象是存放舍利(稱為窣堵波)的寶塔或是紀錄釋迦生涯的佛像圖。佛像的出現在釋迦入滅後約莫西元一世紀半左右時期。日本則隨著渡來人(古代日
Thumbnail
每一個人的信仰,都不是憑空而信。基督徒總是因著前人福傳的善果,而加入天主的大家庭,成為在主內日新又新的基督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