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0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恐龍的存在與滅絕:白堊紀的最後時光


恐龍確實曾經存在過地球上,但它們在大約6600萬年前白堊紀末期完全滅絕。科學家透過化石證據確認了這一點,化石是證明古生物存在的最佳證據。

鳥類繼續演化至今


現代鳥類被認為是恐龍後代,屬於「鳥類恐龍」這個分類。從某種意義上說,今天我們看到的鳥類可以被視為恐龍延續,2021年台灣科學家首次確認新世時期鳥類古生物化石。


白堊紀早期恐龍分佈


白堊紀早期,盤古大陸逐漸分裂為多個陸塊,導致恐龍種類和生態位的多樣化。各大洲之間隔離,促進不同恐龍群體獨立演化。


  • 北美洲:甲龍類、禽龍類和腕龍科在此廣泛分佈。大型獸腳亞目如棘龍科和鯊魚齒龍科也開始出現。


  • 南美洲與非洲:蜥腳下目的雷巴齊斯龍科與泰坦巨龍類在這些地區佔據優勢,成為主要植食性恐龍。


  • 亞洲:手盜龍類(如馳龍科、傷齒龍科)成為常見肉食性恐龍,甲龍科與早期角龍亞目(如鸚鵡嘴龍科)則是該地區常見植食性動物。


  • 歐洲:此時,恐龍種類相對較少,但隨著氣候變化,植被類型也逐漸演化。


  • 澳洲:原始的甲龍類、棱齒龍類和禽龍類在這裡生存。


白堊紀早期開花植物首次出現,逐漸取代裸子植物。許多植食性恐龍發展出適應新植物的咀嚼方式,如角龍類和禽龍類演化出切割用的喙嘴,以適應新的食物來源。


為什麼滅絕


小行星撞擊是目前最為接受解釋。一顆直徑10公里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巨大環境變化。撞擊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形成希克蘇魯伯隕石坑,釋放的塵埃和氣體遮蔽了陽光,導致全球氣溫驟降,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從而引發食物鏈崩潰。在恐龍滅絕前的幾百萬年中,地球氣候逐漸變冷,氧氣含量下降,使恐龍難以適應這種變化,這種長期環境壓力導致恐龍族群逐漸衰退。


(以上圖片引用自網路)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