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威權統治對台灣的影響(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藉由操控學校教育影響人民意識形態與看待事情態度

黨國體制藉由教育對學生進行國民黨意識灌輸已經有很多評論家都提過,筆者在此便不做贅述,比起意識形態,黨國體制下的教育更大的影響我們判斷社會現象、是非對錯與人情世故。這是怎麼一回事呢?相信讀者的親戚長輩如果超過四十歲,又經歷過聯考時代的,往往都要求一個「正確答案」,難以用全面視野去看待並彈性分析事情,這個狀況如果是藍領階級反而比較少,學歷越高的人受到的影響越是明顯,再加上受聯考時代優勝劣敗的氣氛,這些知識分子到職場工作往往也把這種文化帶進醫界、司法界與學術界裡,讓圈子內的氛圍充滿烏煙瘴氣。

不重視金錢以外的事物

戒嚴時代政府嚴格控制思想傳遞,擔心有害政權穩定的思想在民間傳播形成一股反政府的力量。同時威權時代中後期台灣經濟起飛,社會大眾都以賺錢為第一優先任務,不僅加劇對精神與美學層面的忽視,也讓台灣社會形成了「真正的土財主跟大老闆平常都穿吊嘎出門」合理化上述所提到對金錢以外事務的輕視之人生態度。

此一心態導致台灣市容又醜又俗,招牌頂樓加蓋一大堆,反正只要方便,什麼都不是問題,同時也導致台灣男性與超過三十五歲無論單身還是已婚的女性穿搭品味令人不敢恭維,也是穿起來舒服就是最好的穿著。

黨政軍經營媒體

台灣於1945年日本撤退至1980年代後期解嚴前之新聞媒體,因多由中國國民黨及中華民國政府持有,故民進黨主張「黨政軍退出媒體」。在指戒嚴時代,媒體成為統治者打擊異議份子及遂行言論管制及宣傳之工具;當時的媒體監督機構主要也只單純地探討媒體內容,而從未針對媒體結構進行批判。

儘管現在媒體已經開放了,但過去黨政媒體從業人員很多仍活躍於媒體界,許多有線電視等新興媒體創立者仍與原媒體界保持著密切關係,也因此除了民視、三立與自由時報外,其他媒體政治傾向就不用贅述了。

養成人民依賴政府的心態

此一風氣同樣與本篇文章第一項一樣,學歷越高者越是明顯,當時的學校教育基本上不鼓勵甚至壓制個人自主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也造就不少中產階級以上的台灣人遇到如社區環境清掃、水溝清理與樹枝修剪都屬於政府不得推託的責任,講到這很多讀者會馬上說這不是政府該做的事嗎?我們繳這麼多稅政府怎麼可以計較?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1350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經濟、科學、歷史發展新天地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43會員
166內容數
透過經濟、科學、歷史發展的相互結合 ,以新角度詮釋人類社會從古至今發生事情的真正原因,因為傳統的學科分科有其限制在,但真實的世界卻是相互影響且混雜的,全方位的看事情才能了解全貌而不失偏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lliam Lio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從1947年開始的動員戡亂,一直到1991年才將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廢除威權統治才告一個段落,在這長達四十多年的黨國體制下,對台灣政經乃至民生各層面不可謂無舉足輕重之影響,本篇文章就來聊聊黨國統治給今天台灣帶來什麼影響與其留下之痕跡。 軍警特及司法單位中之黨國人士 在過去國民黨一黨專政時期,軍公教等
戒嚴令的解除 戒嚴本為國共內戰下的產物,而國共內戰也因為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停止炮擊外島並改革開放後逐步拋棄計劃經濟模式而發生質變。總統蔣經國在一開始採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與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以對抗一國兩制,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後,加上台灣統獨議題發酵,國共之間
還記得上一篇文章尾巴我提到說蔣經國的掌權也算是為台灣民主化打開一扇門呢?可能有些讀者會說小蔣明明是情治人員,根本是在對民主化運動進行破壞阻撓,是後來受到國際壓力才放鬆威權體制的。 是沒錯,但小蔣其實也是大量啟用本土精英的第一人,至於為何他會開始重用本土精英呢?各位有機會的話可以跟當年撤退來台的老兵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是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會議上表決並通過的,關於「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的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依此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席位。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將此決議案稱做「排我納匪案」,現今的中華民國政
台灣自救運動宣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由中華民國政府自日本手中接管,台灣人民對此滿懷期待,但後來,台灣在行政上仍然維持著與日治時期相同的專制,並未把民主制度落實在台灣。此外,政府在政治上的表現相當腐敗、經濟狀況也未好轉,台灣人民人心相當失望,在民怨累積下,之後爆發了二二八事件。 在國共內戰後
中華民國時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在《終戰詔書》、《降伏文書》中聲明接受四大盟國的《波茨坦宣言》,等同於間接接受《開羅宣言》,而《開羅宣言》要求將台灣、澎湖、滿州歸還中華民國。後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命令在中國(除滿州)、臺灣以及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
從1947年開始的動員戡亂,一直到1991年才將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廢除威權統治才告一個段落,在這長達四十多年的黨國體制下,對台灣政經乃至民生各層面不可謂無舉足輕重之影響,本篇文章就來聊聊黨國統治給今天台灣帶來什麼影響與其留下之痕跡。 軍警特及司法單位中之黨國人士 在過去國民黨一黨專政時期,軍公教等
戒嚴令的解除 戒嚴本為國共內戰下的產物,而國共內戰也因為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停止炮擊外島並改革開放後逐步拋棄計劃經濟模式而發生質變。總統蔣經國在一開始採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政策與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以對抗一國兩制,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改革開放」政策實施後,加上台灣統獨議題發酵,國共之間
還記得上一篇文章尾巴我提到說蔣經國的掌權也算是為台灣民主化打開一扇門呢?可能有些讀者會說小蔣明明是情治人員,根本是在對民主化運動進行破壞阻撓,是後來受到國際壓力才放鬆威權體制的。 是沒錯,但小蔣其實也是大量啟用本土精英的第一人,至於為何他會開始重用本土精英呢?各位有機會的話可以跟當年撤退來台的老兵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 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是1971年10月25日在第26屆聯合國大會會議上表決並通過的,關於「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組織中的合法權利問題」的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依此取代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席位。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將此決議案稱做「排我納匪案」,現今的中華民國政
台灣自救運動宣言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台灣由中華民國政府自日本手中接管,台灣人民對此滿懷期待,但後來,台灣在行政上仍然維持著與日治時期相同的專制,並未把民主制度落實在台灣。此外,政府在政治上的表現相當腐敗、經濟狀況也未好轉,台灣人民人心相當失望,在民怨累積下,之後爆發了二二八事件。 在國共內戰後
中華民國時期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日本在《終戰詔書》、《降伏文書》中聲明接受四大盟國的《波茨坦宣言》,等同於間接接受《開羅宣言》,而《開羅宣言》要求將台灣、澎湖、滿州歸還中華民國。後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一般命令第一號》,命令在中國(除滿州)、臺灣以及越南北緯十六度以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近台灣好幾個學校增設的護理系揭牌了,準備招生。 這種思維真是爛透的慣老闆。 舉一個例子教育界的例子: 國中小教育的行政大逃亡已經好幾年了。2016年教育部宣布要行政減量,結果當然是並沒有,還是很多老師不想當行政。 正常的思維,先調查行政大逃亡的現象,取得充足的數據和資訊,確定此現象存在......
前言 剛考上乙等特考時,先分發到成立沒多久的文化中心去服務。當時的文化中心定位不明,與縣政府教育局(現在稱教育處)的關係不清,沒人知道與教育局間的業務如何畫分?人員數量或職等如何安排?因此,先由教育局派了一個課員到文化中心來兼代主任,而文化中心因為其定位尚在討論階段,因此裡面成員絶大多數是約聘雇(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教改的目的究竟為何?我們希望給予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這個社會需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更甚我們希望國家未來的發展會是朝怎樣的方向前進。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最近台灣好幾個學校增設的護理系揭牌了,準備招生。 這種思維真是爛透的慣老闆。 舉一個例子教育界的例子: 國中小教育的行政大逃亡已經好幾年了。2016年教育部宣布要行政減量,結果當然是並沒有,還是很多老師不想當行政。 正常的思維,先調查行政大逃亡的現象,取得充足的數據和資訊,確定此現象存在......
前言 剛考上乙等特考時,先分發到成立沒多久的文化中心去服務。當時的文化中心定位不明,與縣政府教育局(現在稱教育處)的關係不清,沒人知道與教育局間的業務如何畫分?人員數量或職等如何安排?因此,先由教育局派了一個課員到文化中心來兼代主任,而文化中心因為其定位尚在討論階段,因此裡面成員絶大多數是約聘雇(
Thumbnail
今天看到切老的貼文,心中感觸頗深,不禁回覆了一下。菁英教育如果成為未來的教育方向,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家長來說,負擔都會越來越沉重。 再回頭看目前的情況,台灣真正的問題在於階級幾乎不再流動。孔子和孟子時期就非常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並認為教育是促進階級流動的最佳辦法。因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可以給弱
Thumbnail
教改的目的究竟為何?我們希望給予下一代什麼樣的教育,這個社會需要培養出什麼樣的人才,更甚我們希望國家未來的發展會是朝怎樣的方向前進。
Thumbnail
我們常說,教育是地方創生最後一哩路,那麼走在教育創生的路上,我們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解方呢?我們又可以提出甚麼樣的行動策略呢?如何透過教育手段讓民眾更認識自己的社區、進而愛惜自己的社區,讓社區成為一座大教室甚至是一座有特色的學校。
Thumbnail
當代同村共養的可能,與地方創生的概念緊緊相扣,而當我們在看待中小學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時,應不再僅是取得知識後翻身離去的出口,藉由引入外部資源帶來符合在地需求的技能與思維,維持或提升居民的生活水平,甚至透過地方認同的教育,一方面提升社區凝聚力,一方面則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關懷故鄉的種子。
Thumbnail
臺灣自從解嚴之後,便逐漸開始實施教育改革,最大的起始點是「國民義務教育」。隨著社會風氣逐漸開明,國與國之間因著網際網路和交通的革新,更加地無遠弗屆,這種「全球化」的現象也對我們的教育觀念有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