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發表這篇文章,不是在專指未來要做什麼?台灣受雇階級勞工有百分之90不是"HENRY"。這篇文章不是為"HENRY"而寫,而是要引申到在台灣幾乎不到90%的普羅大眾,當看到這現象時,建議你未來可以做什麼?下一句話是我的想法:
"If you are not a HENRY, what can you do?"
"HENRY"中文有人翻讀成"享利族"。
"HENRY" 是 "High Earner, Not Rich Yet" 的縮寫,指的是那些收入較高但尚未積累顯著財富的人群。這類人通常有良好的職業發展和收入,但由於生活成本、負債或消費習慣,可能無法實現財富的快速增長。中文被翻讀成「亨利族」。「亨利族」一詞最早於2003年出現於《財富》(Fortune)雜誌,意指出生於1981~2000年、目前年齡介於23~42歲間,年收入約10~25萬美元(約300~750萬台幣)的族群,且職涯發展仍處於上升階段。
我最近聽唐湘龍在News98廣播中與來賓討論到"HENRY"現象,指出WallStreet News有報導現在美國年薪20萬美元以上佔全體人口的近15%,但很多有"HENRY"現象。大家想想看,年薪20萬美元算是高所得族群,怎麼生活還是那麼有焦慮呢?概實質可支配所得其實並不高,因為有一些社經地位、成就前的預支、個人消費習慣等等因素左右(如下面AI “Monica”整理"HENRY"的定義)
而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台灣的高收入者(年薪在600萬以上)通常只占總人口的一小部分,可能在10%。(如下圖)
AI “Monica”幫我整理了"HENRY"的定義如下:
"HENRY" 理論的核心在於描述一群特定的消費者,他們的特徵和財務狀況如下:
HENRY 的挑戰
如何改善 HENRY 的財務狀況
有人提到給"HENRY"族(享利族)的建議是財務操作可能太保守,不要太仰賴儲蓄。換言之,要有理財計劃,積極投資。我個人不反對這想法,但是還是要先有一些個人綜合性考量。我會先建議先做好「風險評估」。概一般高收入族群中,若是工作類別穩定者(例如醫師、學有專精技術人士等)不太擔心工作被Layoff時,大可進行較高比較的風險性投資,否則一旦被解雇及投資斬時性被套牢時那是雙重打擊!個人認為首先要素是改變自己的消費習慣,想辦法留有約12~24個月的每月可支配金錢會比較保守。其餘再依計劃性安排增加收入的方式。
//
根據Cheers快樂工作人的專文報導(作者/張道宜 | 2024-01-09)
可以按下面的連結
https://www.cheers.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102758
//
有相信有格友看到這篇文章時,會馬上反應,我根本沒有年收幾百萬?那是少數人的權利,我生活都有問題了,與我無干!
道理都一樣,你只要問自己?你滿意目前的生活條件嗎? 如果你不滿意,想不想翻身?若想,那要如何翻身? 還是你想要當”躺平族“? 這抉擇在自己!
如果您年紀夠年輕那更有機會,得要好好省思,現在vs未來,想法、夢想與行動。
(最重要的不是只充實知識(可以猛看書,但不要只做筆記變成理論者,出社會後不要再用考試方式,要活用知識要落實),要行動!有行動才知道問題在哪裡?機會在哪裡?要如何改進? 最終可能還是失敗了,但至少有努力過了,但也可能真的改變命運。我們看別人成就了,都只看到冰山浮出那一小塊,那真的只是表像,冰冷的海水裡,那堅實的那一大塊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