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這一年除了開始畫畫,其實也發生了一件我過去從未想過自己會做的事,就是參與《時裝時代・時代時裝》的策展。
2015年,我初進媒體業就是從時尚雜誌當實習生開始,雖然後來沒有繼續留在時尚產業,我卻在這裡奠定了不少專業的基礎,認識許多亦師亦友的前輩。
2021年,我暫別媒體業,因緣際會接觸展覽策劃及製作的工作,就碰上了這檔製作。在籌備期間,我常跟實習生開玩笑:「我又不時尚,怎麼老被『時尚』捲回去呢?」在籌備展覽的內容過程,與策展人一來一回的溝通及學習後,才意識到時尚跟政治一樣無處不在,與生活密不可分。
在這檔展覽中,我主要負責內容整理和文案執行的部分,其實很像回到當編輯的狀態,與策展人(主編)一起工作,掉入到資料和文獻的大海中(以及依舊令人崩潰的政府資料庫),意識到新聞編輯的專業訓練,無論到哪個產業都能應用。
在籌備期間,我們有一度在討論「真的會有人好好閱讀完展覽的文字嗎?」文案的呈現到底要到寫什麼程度?非常私心地說:我真的很想讓大家知道,在漂亮的場景和作品之下,這檔真的有底蘊和故事,並且有心要與觀眾分享和對話。
《時裝時代・時代時裝》的故事以臺灣時代事件為背景,本土設計師作品為主角,述說1950年代至今,臺灣時裝產業的啟蒙、低潮和重新崛起。在呈現形式及展場設計上,試圖致敬時代場景,讓觀眾回到時代現場——容我挪用媒體的報導—— 為臺灣第一個最大最完整的臺灣時裝史展覽。
這檔展覽的設計及執行是擅長在作品中展現「劇場感」的山峸。所謂什麼是劇場感,真的只能體會不能言喻,但我在臺北場時,確實感受到了他們口中的「劇場魔力」,容我嘗試用文字述說:
大家可能會比較忽略《時裝時代・時代時裝》的副標是「穿越臺灣的時裝記憶」,整個製作的設計概念就是在於創造一個記憶迴廊,讓觀眾可以重返如今只剩下記憶能形塑的年代。但我們沒有預設到的事,我們也創造一個時代記憶可以被傳承、被聆聽、被訴說的場域(或說劇場?)。
有許多父母輩的觀眾走進展場,常常自動成為了導覽員,從開始跟身旁的人分享他的經驗及故事 —— 如果說這檔展覽是一座劇場舞台,而文案是劇作的文本,那麼所有走進展場的觀眾就是演員,不用任何導演和排練,「戲」就自己上演了。
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劇場感」吧!
長輩在那個時代經歷的點滴,栩栩如生地從他們的一言一語在展場中上演,讓沒有機會被說出來的故事,被更年輕的靈魂聽見,然後記得。前輩、長輩跟我們說著自己的故事;有一天,換我們跟後輩說我們現在正在創造的故事。
展場完整照片
即時更新 𝓕𝓸𝓵𝓵𝓸𝔀 𝓕𝓪𝓲𝓷 𝓙𝓲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