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碩博士的研究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一個問題:
即使掌握了大量的理論知識,在面對壓力或挑戰時,卻無法穩定發揮或交付成果。
這種情況,不只是因為缺乏學校傳授的知識,而是少了「在實戰中發揮技能」的訓練。
我從 Matt Beane 的《The Skill Code: How to Save Human Ability in an Age of Intelligent Machines》中,找到了解釋這種問題的關鍵點,並整理了三個步驟,幫助你將所學化為穩定的「輸出能力」,提升研究效能。
▋常見錯誤 1:過度依賴理論,不注重實作
你可能在課堂上學會了大量的研究理論與方法,但真正遇到研究瓶頸或計劃中斷時,無法即刻拿出解決方案。這代表,你的技能還停留在「概念」階段,而未能轉化為「壓力下的穩定發揮」。
▋常見錯誤 2:沒有有效利用「師徒關係」
在碩博士研究中,我們常依賴指導教授和同儕的幫助。然而,許多學生的問題是:
只想「吸收知識」,而忽略了「主動參與」,沒有和指導者建立起真正的合作關係(即 Beane 所說的 Expert-Novice Bond)。這讓你錯失了在實踐中提升技能的寶貴機會。
▋常見錯誤 3:模擬環境無法培養實戰能力
過度依賴課堂練習與模擬,讓你對研究工作有一種「安全假象」。但實際上,在壓力下完成研究任務(如發表論文、趕進度)需要的不只是理論,更需要在變數重重的情境中快速調整的能力。
▋步驟 1:建立「壓力訓練」場域
學校的練習永遠無法模擬真正的研究壓力。因此,你需要創造一些「壓力情境」,主動把自己放入逼迫輸出的環境。
重點在於,與其等到期末或論文截稿前再進行大量輸出,不如平時就養成小步快跑的習慣,讓壓力成為常態。
▋步驟 2:主動建立「師徒協作」關係
在碩博士生活中,你的導師或學長姐就是你能夠學習的重要「專家」。但學習不是單向吸收,而是要進行雙向合作。
合作不僅能讓你提升技能,更能讓你在真實情境中磨練在壓力下工作的能力。
▋步驟 3:從「文化」轉向「文明」心態
文化是個人的習慣或社群的價值觀,可能讓你感覺歸屬感,但研究需要更高層次的「文明」心態。文明代表的是高效合作,能在多元的背景下共同完成目標。
這種心態能讓你更好地與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合作,也能讓你快速適應各種挑戰,提升研究工作的效率。
碩博士研究的生活,經常充滿著挑戰與壓力,但這些壓力其實是幫助我們成長的最好場域。
透過建立「壓力訓練」場域、主動參與「師徒協作」、以及培養「文明心態」,你將能把學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能在壓力下穩定輸出的實戰能力。
當你能在關鍵時刻冷靜交付成果時,你不僅成為了自己領域中的專家,更在為整個研究社群的「文明」做出貢獻。
這就是 Matt Beane 的觀點帶給我們的啟發:學習不是為了證明自己知道,而是為了讓你在面對挑戰時,能穩定交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