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博士生必學:IQ、EQ、SQ 三力全開,讓你成為真正的領導者】

更新於 2024/12/1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碩博士生涯中,不管是帶團隊、協作研究,還是發表簡報,光靠聰明才智(IQ)可不夠。真正能帶來成功的,是 IQ(智力)、EQ(情緒管理)、SQ(社交能力) 的完美結合。

raw-image


▋1. IQ(智力商數):你的學術硬實力

• 核心能力:

• 分析力 (Analytical): 解決問題、數據分析、邏輯思考。

• 方法力 (Methodical): 注重細節,擅長記憶和數據處理。

• 理解力 (Wit): 快速理解複雜概念,靈活學習新知識。


對成功的影響:

• 是你在技術和學術領域的「入場券」。

• 幫助你拆解複雜問題,提出邏輯清晰的解決方案。


提升方法:

• 培養終身學習習慣,持續進修新知識。

• 訓練批判性思考,強化邏輯推理能力。


▋2. EQ(情緒商數):你的情緒控制力

• 核心能力:

• 同理心 (Empathy): 理解他人感受,換位思考。

• 自我覺察 (Self-awareness): 看清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

• 情緒管理 (Self-regulation): 調節情緒,冷靜應對壓力和挑戰。


對成功的影響:

• 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和團隊合作。

• 減少衝突,提升情緒穩定性和工作效率。


提升方法:

• 練習主動傾聽,增強對他人感受的敏銳度。

• 定期反思自己的情緒反應,學習情緒管理技巧。


▋3. SQ(社交商數):你的帶人能力

• 核心能力:

• 社交覺察 (Social awareness): 辨識社交線索,適應不同情境。

• 適應力 (Adaptability): 彈性調整溝通策略,靈活應對各種場合。

• 影響力 (Influence): 激勵、說服他人,帶動團隊前進。


對成功的影響:

• 打造支持性的研究與合作環境。

• 提升個人聲譽,建立影響力,為團隊帶來實質的改變。


提升方法:

• 練習清晰有效的溝通,掌握傾聽和回應的技巧。

• 主動參與小組合作,培養團隊領導力與適應力。


結論:IQ + EQ + SQ = 真正的學術領導者

碩博士生涯不只是比誰的數據漂亮、論文量多,更是比誰能 帶團隊、解決問題、有效溝通。


智力 (IQ) 給你硬實力,情緒力 (EQ) 讓你穩住陣腳,社交力 (SQ) 幫你攏絡人心。三力全開,你才是真正的學術大將!

avatar-img
525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碩博士的日子最常出現這種劇本:文獻越看越茫然、實驗數據一改再改、論文寫不出來還怪自己「天分不夠」。你真以為是實力的問題?其實是潛意識在拖你後腿! 想突破卡關,不要再傻傻跟自己過不去,試試這 3 招,把大腦重新調教一遍,保證讓你順利起飛。 ▋1. 睡前自我洗腦:想像成功的樣子 • 方法
當碩博士生走到某個階段,帶學弟妹跑實驗、組小型研究團隊,甚至跨校合作,管理能力就成了你必須面對的挑戰。 如果不小心踩到這 4 個地雷,團隊出問題、效率低落,結果還是自己痛苦收拾爛攤子。 ▋1. 缺乏自我覺察 (Lack of self-awareness) • 接受不了學弟妹的建議?明明
學術路上,想要一口氣突破寫作瓶頸或讀完所有文獻?別傻了!真正的進步來自每天穩定的小累積。每天進步 1%,配合 Obsidian 等工具,時間會讓你看到驚人的成長。 ▋1. 小步快走:每天讀一篇文獻,記一條筆記 • Obsidian 是筆記管理神器,每天閱讀 1 篇文獻後,把重點、摘要、或個
學術生活充滿挑戰,尤其是碩博士階段,時間管理、寫作進度和研究壓力無所不在。但要從「拖延」到「高效」,關鍵就在於這三步:紀律 → 習慣 → 穩定。 ▋1. 紀律 (Discipline):不想做也得做 • 核心概念: 紀律就是在你完全不想動的時候,仍然逼自己去完成該做的事。 • 每天花固
想在碩博士的學術路上走得更順,很多時候不是靠天分,而是靠一些「看似微小卻極有效」的習慣。以下 3 個小改變,幫助你在研究與寫作上突破卡關! ▋1. 每次閱讀一篇文獻,就寫下一段筆記 • 為什麼? 光讀不寫,只是在「輸入輪迴」裡打轉,腦袋根本不會進步。每讀完一篇文獻,寫下一段你自己的理解或評
碩博士生涯中,最容易掉進的陷阱就是——追求「學術黑科技」或「快速捷徑」,總覺得有什麼技巧能讓你飛速完成實驗、寫好論文。但真相是:沒有所謂的捷徑,只有紮實的基礎才是王道。 ▋1. 別再追求「學術 Hacks」,回到基本功 • 什麼快速文獻閱讀法、實驗加速神器、5 步驟高效寫作——這些技巧看起
碩博士的日子最常出現這種劇本:文獻越看越茫然、實驗數據一改再改、論文寫不出來還怪自己「天分不夠」。你真以為是實力的問題?其實是潛意識在拖你後腿! 想突破卡關,不要再傻傻跟自己過不去,試試這 3 招,把大腦重新調教一遍,保證讓你順利起飛。 ▋1. 睡前自我洗腦:想像成功的樣子 • 方法
當碩博士生走到某個階段,帶學弟妹跑實驗、組小型研究團隊,甚至跨校合作,管理能力就成了你必須面對的挑戰。 如果不小心踩到這 4 個地雷,團隊出問題、效率低落,結果還是自己痛苦收拾爛攤子。 ▋1. 缺乏自我覺察 (Lack of self-awareness) • 接受不了學弟妹的建議?明明
學術路上,想要一口氣突破寫作瓶頸或讀完所有文獻?別傻了!真正的進步來自每天穩定的小累積。每天進步 1%,配合 Obsidian 等工具,時間會讓你看到驚人的成長。 ▋1. 小步快走:每天讀一篇文獻,記一條筆記 • Obsidian 是筆記管理神器,每天閱讀 1 篇文獻後,把重點、摘要、或個
學術生活充滿挑戰,尤其是碩博士階段,時間管理、寫作進度和研究壓力無所不在。但要從「拖延」到「高效」,關鍵就在於這三步:紀律 → 習慣 → 穩定。 ▋1. 紀律 (Discipline):不想做也得做 • 核心概念: 紀律就是在你完全不想動的時候,仍然逼自己去完成該做的事。 • 每天花固
想在碩博士的學術路上走得更順,很多時候不是靠天分,而是靠一些「看似微小卻極有效」的習慣。以下 3 個小改變,幫助你在研究與寫作上突破卡關! ▋1. 每次閱讀一篇文獻,就寫下一段筆記 • 為什麼? 光讀不寫,只是在「輸入輪迴」裡打轉,腦袋根本不會進步。每讀完一篇文獻,寫下一段你自己的理解或評
碩博士生涯中,最容易掉進的陷阱就是——追求「學術黑科技」或「快速捷徑」,總覺得有什麼技巧能讓你飛速完成實驗、寫好論文。但真相是:沒有所謂的捷徑,只有紮實的基礎才是王道。 ▋1. 別再追求「學術 Hacks」,回到基本功 • 什麼快速文獻閱讀法、實驗加速神器、5 步驟高效寫作——這些技巧看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從學業挑戰與自我探索出發,學習如何找到自己的優勢技能,作者強調自我認知和了解個人優勢的重要性,適合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找到自己方向的讀者。
Thumbnail
大學生活就像一場精彩的冒險,你的選擇將決定你未來的方向。從認清自己想要什麼,到建立豐富的人脈,再到善用校內資源與自主學習,大學的每一步都將成為你成長的基石。無論你想要成為學霸、社交達人,還是追求真正的興趣,最終的選擇與行動都是由你主控。所以,勇敢去追尋你想成為的那個人,享受大學帶來的自由與挑戰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教育和智商之間的關係,以及在畢業時的成績和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教育模式的問題以及智商與實際應用的關聯,並呼籲大家重新思考智商和成功之間的關係。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Thumbnail
對於我的學歷,雖然偶有提起,卻不是非常喜歡掛在嘴邊,就是很擔心自己太過於執著於過去而成為無法前進的人。會開設「不是學霸沒關係」這個分類,是想將自己從小到大的學習心得記錄下來,而今天這篇文章,想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寫一寫,因為我開始覺得,這會是這個分類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多半會被認為很聰明,但倘若做人處事不夠圓融,在人際關係上處處碰壁或與人結怨,還會被認為是聰明嗎? 其實,以時間線拉長來看,「聰明」不只是求學取得好成績,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都是在職場或在社會上與人互動及相處,所以日本全民教育家齋藤孝便在《什麼是真正的聰明?》這本書中提到能否適應
Thumbnail
探討逆境領導和成長型思維的兩天課程,從中看到了好的學習習慣、好的企業文化和好的老師。賦予了我們很多啟發。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從學業挑戰與自我探索出發,學習如何找到自己的優勢技能,作者強調自我認知和了解個人優勢的重要性,適合在不確定的環境中找到自己方向的讀者。
Thumbnail
大學生活就像一場精彩的冒險,你的選擇將決定你未來的方向。從認清自己想要什麼,到建立豐富的人脈,再到善用校內資源與自主學習,大學的每一步都將成為你成長的基石。無論你想要成為學霸、社交達人,還是追求真正的興趣,最終的選擇與行動都是由你主控。所以,勇敢去追尋你想成為的那個人,享受大學帶來的自由與挑戰吧!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教育和智商之間的關係,以及在畢業時的成績和未來發展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教育模式的問題以及智商與實際應用的關聯,並呼籲大家重新思考智商和成功之間的關係。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1. 製造知識的能力: - 在學術研究中,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有很大的不同。學術文章需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並與相關的研究比較,展示自己的貢獻。這種製造知識的能力,奠定了研究生能夠研究並學會任何感興趣的東西的基礎,不需要依賴「知識代理人」的二手精華版知識。例如,我在普渡大學和UCLA的研
Thumbnail
對於我的學歷,雖然偶有提起,卻不是非常喜歡掛在嘴邊,就是很擔心自己太過於執著於過去而成為無法前進的人。會開設「不是學霸沒關係」這個分類,是想將自己從小到大的學習心得記錄下來,而今天這篇文章,想將自己的成長經歷寫一寫,因為我開始覺得,這會是這個分類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
Thumbnail
在人生的道路上,許多事情因社會的變化需要持續學習與練習新的工具。在過去的世代,或許可以在五年內學習一項技能並持續使用,但現在可能需要搭配不同的知識與背景。筆者與同世代的博士以及有業界經驗的朋友,都會先以國立大學的兼任助理教授做起,對於學校來說,這有助於讓學生了解進入業界的一些經驗。在學術研究上,也會
Thumbnail
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多半會被認為很聰明,但倘若做人處事不夠圓融,在人際關係上處處碰壁或與人結怨,還會被認為是聰明嗎? 其實,以時間線拉長來看,「聰明」不只是求學取得好成績,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都是在職場或在社會上與人互動及相處,所以日本全民教育家齋藤孝便在《什麼是真正的聰明?》這本書中提到能否適應
Thumbnail
探討逆境領導和成長型思維的兩天課程,從中看到了好的學習習慣、好的企業文化和好的老師。賦予了我們很多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