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森林裡的資本主義者:尋找簡單完整的人生

高知識分子隱居山林寫的隨筆,我讀到滿滿的哲理、與各哲人對話的反思,消化而成的與世無害生活哲學。與世無爭,但把故作清高的帽子給拿了下來,所以書名是資本主義者住在森林裡,就是這樣的書名吸引人。

遙不可及嗎?離開都市走入森林是選擇,但是這個選擇對「一般人」來說是沒有餘裕做的,可是,餘裕這東西是現實,還是想像出來的距離,讀完你也許可以有其他答案。

作者朴慧胤畢業於首爾大學英語文學系,於東亞日報當了四年的記者。獲得美國華盛頓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學位後,與丈夫以及兩個孩子搬到距西雅圖一小時車程的小村莊中,住在一百一十年的鄉下老屋裡,節省度日。

「我們之前並沒有準備好要退休或過農村生活,因此沒有存夠錢能讓我們只花不賺,也沒有要在大自然裡實現自給自足的經濟生活這種偉大目標,我們只是不想再像以前那樣工作。我們的退休生活成為了一項實驗。不從事定期的雇傭勞動,只做自己想做的工作,這樣能生存下去嗎?我們決定要是真的不可行的話,就重返職場。」

就這樣過了七年,而作者出了一本書,正以行動證明了一件事:金錢不是生活的目的,成為手段之後,仍可以達到人生自由,但你要先清楚自己在追求的自我成就來自何方。

安穩度日實驗一:只做快樂的勞動

一般人是這樣的:痛苦工作賺取薪水,再快樂消費彌補勞累等,但是朴慧胤找到一個聰明的方法:快樂的工作就幾乎不需要快樂的消費,反而為生活節省下更多的金錢與時間。

作者夫婦都是文字工作者,也在無正職工作的生活中,持續寫作感興趣的題材,甚可賺取稿費與訂閱費用,金額遠遠少於兩者正常工作的薪水,所以他們用更簡約的生活彌補收支平衡。這本書,就是作者七年的實驗記錄。

先撇開懷疑這樣的收支真的能平衡的疑問,她與崇尚自然寫作者不一樣的地方是,她不否定資本主義帶來的文明進步與便利,不否認被餵養長大的資本主義奶水有多香,她也享受過物質慾望帶來的滿足感;同時,她也不美化自然主義,她不嚮往零交換經濟的農務自給自足型生活,也不希望一整天都在勞動才是活著,她承認金錢很重要,走進森林生活是在資本主義保護的前提下,感受其他幸福的來源。

「我從來不會設定節省或降低生活費這種目標。我也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下出生長大的平凡人,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我都無法反對「錢可以買到幸福」的基本前提。我不能否認沒錢會讓人不幸,也很難想像不同於此的社會。」

我喜歡她這樣坦誠,坦承能夠選擇其他生活模式,都是有賴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而我們可以利用這個工具,找尋最適合自己的生活。

但是當她以住進森林而改變的生活習慣中,發現以往非擁有不可的事物,彷彿也不這麼重要,例如網路、咖啡與酒。一部分是省下開銷,一部分是她遠離了過去重度依賴這些事物的都市生活,切換森林生活模式,沒有急切目標,沒有工作壓力,不用按表操課,換來的是睡了很多覺、做了很多手做醬料、學會了烤麵包、閱讀與寫作、陪家人談天、摘採隨意野放的作物......時間交換了價值,這也是很多移居鄉下者追隨的生活感,自然而然,但也沒有偽善的說自己不需要錢。

當你改變了生活型態,你原先以為的重度依賴事物其實都沒有這麼重要,而你原本所擔心恐懼的事物也未必會成真。

安穩度日實驗二:放棄的生活

畢業頂尖大學又拿到美國博士學位,有美滿家庭,但丈夫不想工作了,然後她也不想了。這在世人眼中,就是失敗者,浪費。她坦然面對生命中的不順人意,接受並長出新的人生道路,寫成文字:放棄不可恥,而且有用。

「這樣的話,我們是不是連一絲希望都實現不了?這個問題沒有答案,我們沒有經歷過全部的人生,所以無法確定。這種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是永遠存在的,與放棄或毅力無關,因為這就是人生的本質。重要的是,就算放棄某些東西,也不代表放棄人生。」

我自己也是三分鐘熱度的人,這在以前是非常羞愧的人格特質,代表自己沒有一件事情可以成為專業者,而總在累積與放棄的過程無限循環。

作者放棄了物質生活更好的選項,是因為她接受了自己的不足,甘於平凡,她不汲汲營營追求她無法駕馭的社會名利,她珍惜所擁有的,珍惜與家人傻鬧、呼呼大睡、過生活的微小時刻,為了珍惜所擁有的,於是勇敢放棄

作者用放棄與擁有這兩個相對的概念,解釋愛自己的概念,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平凡但獨一無二的人生,接受自己做不到但仍值得好好過自己的人生,勇敢接受,才能坦然的放棄。

走入森林的前輩梭羅,也是作者持續不斷對話的智者,他說:「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個人理由造就的悲慘失敗經驗」,只有自己知道人生哪一個環節踩錯了,世人眼中的價值觀是看不出來的。

安穩度日實驗三:貧窮的極限

錢不是萬能,沒錢萬萬不能,作者多次實驗生活對於金錢使用的需求與底線,能夠搬到鄉下生活,已經通過簡樸生活的第一關,接下來則是從有限的金錢生活,從忍受轉向自由的態度。而過度富裕的現代,人們對於貧窮的標準,成為一種無法忍受的生活水準:

「貧窮變成評斷一個人資格與價值的標準,變成人格上的侮辱。當所有經驗與物品被賦予金錢價值,那個金額就成為了殘酷的評價標準。」

很幽默但也很心酸,完全能夠體會金錢已成為人格價值的判斷基準,也是這近一百年的事情,能夠從貧窮中得到自由,指的是不被金錢束縛的自由,不被物質慾望束縛的自由,實際上該怎麼做呢?作者說得很白,與其羨慕她們搬到鄉下自給自足,其實誰都可以跟著做,貧窮不用勇氣,沒上班就有。

安穩度日實驗四:找出自己

走入森林的前輩梭羅,透過《湖濱散記》記錄自己與主流社會逆行的鄉村生活,也曾被批評是生性冷淡、自負又自私的人,想想也大概如此,不在意評價的人,才能任性地走進大自然實驗簡樸的生活方式。

梭羅與作者有極高度相似,高知識份子卻選擇無業,走進鄉村卻沒有離群索居,沒有捨棄資本主義生活,選擇過著她心之所向的快樂,既不崇高也不重要,既沒有優劣也沒有好壞,這是她找到自己最舒服的生活態度,這是需要一些堅持,也是需要一些努力,更需要接受自己的勇氣,這是整本書的探索裡面最重要的實驗數據,因為這場實驗的結果是給自己的,能夠真實的面對自己。

作者想要拋出的一種價值觀是:只想安穩度日,沒有執著也沒有得失的生活沒有這麼難,難的是對抗「努力」價值觀的社會,她用「不努力」來實踐。我們願意試一試這樣來找到自己嗎?

森林裡的資本主義者:在現代社會邊緣,找回簡單完整的人生

朴慧胤|先覺|2024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馬力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