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 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有些我們想要的東西,不用錢也能擁有

你,有想過離職嗎?

「有一種工作,叫生活-離職後我學到的23件事 」這是一本充滿勇氣的書,作者彥菁Amazing在擔任國際志工領隊庸庸碌碌3年以後,發現這不是想要的人生,累了倦了,新奇的東西也變得再平凡不過,出團前的期待和驚喜,也因旅途的各種突發事故變成驚嚇和心累,於是她裸辭了,而且她還決定不回職場了!

之後她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探索自己,也在貴人和朋友的幫助之下成為全職的自由工作者,雖然收入不比之前穩定,但是身心上更自由了。

對不起,(全職工作) 我回不去了

我自己也在今年的三月裸辭前一份工作,跟彥菁當時的心情相比,我更加有恃無恐,畢竟理工科在台灣求職還是比較吃香,但是從前一份工作脫身以後,我竟然也面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我勾勒不出夢想中的工作型態和工作內容。

在離職那週,我投了一個工作,經過兩輪面試後3週內獲得offer,工作內容和我過去博班論文使用的技術有相關性,但產業完全不一樣。薪水維持跟前一份工作差不多,工作內容比前一份工作更接近我想要的一點,但是我還是卻步了。除了不是很看好產業前景外,公司是新創公司,重要的是離職近一個月的我心態上還沒準備好要去上班。

raw-image
我好不容易逃出一個牢籠以後,又再選下一個要進入的牢籠。

豬先生 (他是誰請參照這篇)曾在我離職後三週左右跟我大吵一架,他不能理解在他提供經濟援助、不動用我自身存款狀況下,也不要求煮飯做家事,為什麼我還是可以拿待業這件事跟他吵架? 拿到offer後談薪不如預期、產業發展有所遲疑? 「那就不要去! 好好待在家想想你到底想做什麼。」

於是我接觸了這本書,還有後續的「讓每一次離職都加分」、「一個人的獲利模式」、「你可以不遷就」,我想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你在意別人的眼光嗎?

離職這件事,最大的心理壓力是自己給的,我的存款夠支應接下來待業的生活嗎?我的爸媽、朋友怎麼看我? 我是不是跟同學比起來很魯?

人最大的不自由來源之一,就是容易活在別人的眼光裡。

想想自己是不是很討厭過年過節親戚間的閒言閒語? 「我鄰居的兒子在台積電,聽說年薪有200萬以上」「我朋友說他兒子最近轉職去外商,現在WFH還有美國股票領,之後我可以當美國人阿公了」「我女婿最近剛用獎金換歐洲車,疫情結束後還說要幫我們出錢去日本玩」「你國小同學小明的兒子去年出生了,人家早五子登科,你什麼時候才能讓我抱孫?」這些榮獲鄉民票選最討厭過年回老家的原因。我們討厭被比較,但是我們卻忍不住拿自己跟別人比較,每個第一次離職待業的人都會經歷過這一段心理門檻過不去的階段,想通了以後,我覺得離職在家休息好像也沒什麼好丟臉的。雖然是隻縮頭烏龜,但是縮的挺舒適的,何況這個狀態只是一時的。

對於經濟問題,自從工作以後,我開始學著存錢,豬先生跟我分享他的心路歷程,他是一個物慾極低的人 (也就是可以紀念日吃路邊攤、穿荷葉領T-shirt、周末在家看看電視、拉拉筋、睡到飽的那種)。在他剛工作時就把一大部分薪水切割出來當作緊急備用金,並且估算自己不工作緊急備用金可以支撐多久? Follow 他的腳步,我從上一份工作存的緊急備用金,我估計支應一般生活還可以撐到快1年,就算有房貸我跟豬先生平分,也可以支應生活半年左右。

當然,有房貸需求和上有老母、下有幼子的人在緊急備用金上需要準備的更多,找到下一份收入的壓力更大,因此30歲前,在沒有貸款及撫養人口的壓力之下探索自己和思考職涯發展成本很低。

離職或是自由工作者沒有穩定的收入下,反而會使人「斷捨離」? 需要好看的衣服鞋子?需要每週去高級餐廳? 需要出遊拍美照上傳IG? 你會發現這些通通都不需要,在家裡種種花、去圖書館借本書閱讀都感覺更好,自從我開始存錢和學習投資後,我不再是20幾歲時那個羨慕別人,也希望別人羨慕我的年輕人。IG照片是一時的,存款數字才是真的,其實很多東西不需要也可以過得很開心。社群網站和FMCG產業的人應該很討厭這個概念吧!


慢才是最有勇氣的事

現在的社會什麼都講求快,做事要有效率、決策要迅速、消息要及時,速食文化不僅在社群網站,也常看在公司治理和商業決策上。

快跟慢都是心字旁,請記得你的心才是調速器

近年坊間越來越多書告訴人們慢下來,過生活,就因為人生是只有單程票的旅途,所以更要仔細欣賞沿途的風景,許多人在經歷高壓的工作環境後,反而尋求運動、瑜珈、正念冥想的幫助讓自己的思緒慢下來,多項科學研究也證實這些活動可以促進副交感神經,放鬆身心,並引導人有較平靜樂觀的情緒。

我因為前一段工作內容,下班後不太需要oncall,大多時間可以全身抽離工作,透過運動和陰瑜珈讓自己在下班之餘什麼都慢,慢慢收東西、慢慢ㄙㄡˊ去洗碗... 回想起來,我突然也不知道為什麼前一個月前我要那麼「快」急著找一個工作把自己塞進去。

慢下來後的這個月,我很享受閱讀、寫作、思考的生活,工作有一搭沒一搭的丟,不計投遞以後一定要收到回應的得失心以後,反而開始有獵人頭幫我介紹不錯的工作,正在陸續面試中,這就是彥菁說的「當你真心做自己喜歡的事,宇宙會陪你一起走」吧!

我很欣賞彥菁,在不到30歲的年紀可以看透自己,過得如此舒心。


讀完這本書

讀完這本書,我思考了下列這些事:

  • 活著的理由(生き甲斐`,IKIGAI) 是什麼?
  • 我為什麼要在意別人的眼光?
  • 我願意慢下來嗎?
raw-image











其他

  • 書籍資訊
    書名:有一種工作,叫生活
    作者: 曾彥菁 Amazing
    出版社:遠流出版
  • 彥菁的文字很平實,我找到他在女人迷的專欄,有興趣的人除了這本書以外也可以訂閱他的專欄 曾彥菁Amazing女人迷專欄


後記

  • 如果自認還沒準備好當自由工作者,抑或自己的專業不適合當自由工作者,
    你可以不遷就 這篇文章也許可以幫你找到工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三峽貓貓的沙龍
59會員
92內容數
讀書心得 | 生活 | 隨筆
三峽貓貓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5
史丹佛經濟學家羅素羅伯茲在《貿易戰爭》一書,透過角色對話的方式介紹比較利益原則,說明自由貿易的優勢以及關稅和配額對消費者和產業的影響。書中批評貿易保護主義,並指出其可能導致價格上升、產業升級受阻以及社會成本增加,實則損害消費者利益。
Thumbnail
2025/04/05
史丹佛經濟學家羅素羅伯茲在《貿易戰爭》一書,透過角色對話的方式介紹比較利益原則,說明自由貿易的優勢以及關稅和配額對消費者和產業的影響。書中批評貿易保護主義,並指出其可能導致價格上升、產業升級受阻以及社會成本增加,實則損害消費者利益。
Thumbnail
2025/03/29
本文介紹知名哈佛學者桑德爾在《成功的反思》一書中探討現代社會的成功定義與階級不平等問題,批判「才德論」如何強化社會歧視,並反思教育體制、社會公平正義等議題。自己所擁有的都是靠自身努力而來嗎? 如果你抱有這樣的想法,或許你該看看這本書。
Thumbnail
2025/03/29
本文介紹知名哈佛學者桑德爾在《成功的反思》一書中探討現代社會的成功定義與階級不平等問題,批判「才德論」如何強化社會歧視,並反思教育體制、社會公平正義等議題。自己所擁有的都是靠自身努力而來嗎? 如果你抱有這樣的想法,或許你該看看這本書。
Thumbnail
2025/03/19
2025年第一篇科普心得獻給鑑識科學《每具屍體都會留下痕跡:微物證據會說話,鑑識生態學家帶你進入案發現場》。你知道嗎?在鑑識科學中,植物孢粉和微生物可能是協助警方偵破棘手案件的關鍵證據! 即使凶手清除了巨觀證據,微觀世界的物證還是可以讓犯罪無所遁形。
Thumbnail
2025/03/19
2025年第一篇科普心得獻給鑑識科學《每具屍體都會留下痕跡:微物證據會說話,鑑識生態學家帶你進入案發現場》。你知道嗎?在鑑識科學中,植物孢粉和微生物可能是協助警方偵破棘手案件的關鍵證據! 即使凶手清除了巨觀證據,微觀世界的物證還是可以讓犯罪無所遁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所謂「為自己而活」到底是什麼感覺?這可能是許多人奔波於工作生計,在夜深人靜之時會不經意想到的問題。但為了生活,隔日鬧鐘響起時,我們終將把夜晚心靈深處傳來的回聲遺忘腦後,重新投入新一輪的奔走,直至夜晚下班走在寂靜的人行道上,驀然再次聽見心靈的疑問。
Thumbnail
所謂「為自己而活」到底是什麼感覺?這可能是許多人奔波於工作生計,在夜深人靜之時會不經意想到的問題。但為了生活,隔日鬧鐘響起時,我們終將把夜晚心靈深處傳來的回聲遺忘腦後,重新投入新一輪的奔走,直至夜晚下班走在寂靜的人行道上,驀然再次聽見心靈的疑問。
Thumbnail
辭去了「高薪、有名、穩定」的外商公司工作時,至親好友們無一不露出「不解」的疑問,問我:「為什麼?」 「因為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我就這麼說,隨即準備好面對生命中重要的時刻,祂的召喚。
Thumbnail
辭去了「高薪、有名、穩定」的外商公司工作時,至親好友們無一不露出「不解」的疑問,問我:「為什麼?」 「因為我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我就這麼說,隨即準備好面對生命中重要的時刻,祂的召喚。
Thumbnail
我真的很討厭自己,好逸惡勞,在一個工作久了,因熟悉或習慣讓我無成長害怕改變,明知道沒有發展性的工作,毫無(錢)(前)景可言,等退休還要10幾年,難道我要被自己的安逸困綁嗎? 您是不是跟我一樣的想法?每天花8小時上班找事做?做到毫無意義不知何去何從,更不知下一站在哪?或是人生沒有最後站.....?
Thumbnail
我真的很討厭自己,好逸惡勞,在一個工作久了,因熟悉或習慣讓我無成長害怕改變,明知道沒有發展性的工作,毫無(錢)(前)景可言,等退休還要10幾年,難道我要被自己的安逸困綁嗎? 您是不是跟我一樣的想法?每天花8小時上班找事做?做到毫無意義不知何去何從,更不知下一站在哪?或是人生沒有最後站.....?
Thumbnail
你,有想過離職嗎? 女人迷專欄作家曾彥菁Amazing 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探索自己,也在貴人和朋友的幫助之下成為全職的自由工作者,雖然收入不比之前穩定,但是身心上更自由了。 對不起,(全職工作) 我回不去了~
Thumbnail
你,有想過離職嗎? 女人迷專欄作家曾彥菁Amazing 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探索自己,也在貴人和朋友的幫助之下成為全職的自由工作者,雖然收入不比之前穩定,但是身心上更自由了。 對不起,(全職工作) 我回不去了~
Thumbnail
不知不覺,我離開前一份工作已經一年半了,因為心力交瘁,離職的前半年開始爆發不曾有的尋麻疹,也同時檢查出身體異狀,當時強拉著身軀這把弩想要撐過去,沒想到最後卻是斷了弦。 "每一次的停工,都忍不住對自己的無用道德鞭打。"
Thumbnail
不知不覺,我離開前一份工作已經一年半了,因為心力交瘁,離職的前半年開始爆發不曾有的尋麻疹,也同時檢查出身體異狀,當時強拉著身軀這把弩想要撐過去,沒想到最後卻是斷了弦。 "每一次的停工,都忍不住對自己的無用道德鞭打。"
Thumbnail
  其實不管換到哪一種工作,都還是會遇到相同的問題,就算是不同產業不同內容,只要是工作就都會有一樣的情緒,既然在這裡已經有很好的基礎,正在被看見的時候,就不需要離職,可以考慮做點其他的事充實自己,例如投資,也許你就不會想這麼多。
Thumbnail
  其實不管換到哪一種工作,都還是會遇到相同的問題,就算是不同產業不同內容,只要是工作就都會有一樣的情緒,既然在這裡已經有很好的基礎,正在被看見的時候,就不需要離職,可以考慮做點其他的事充實自己,例如投資,也許你就不會想這麼多。
Thumbnail
文字記錄一個自由工作者菜鳥,在一切從零開始之後,中途發現荷包即將燃燒殆盡,是要回鍋當上班族?還是死撐著?
Thumbnail
文字記錄一個自由工作者菜鳥,在一切從零開始之後,中途發現荷包即將燃燒殆盡,是要回鍋當上班族?還是死撐著?
Thumbnail
圖片來源 這本書有個奇怪的名字 有一種工作,叫生活,是前陣子非常火紅的一本書。原本我以為我應該不會喜歡這本書,因為書名的關係。 初看本書名,生活,是一種工作?這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 對我來說,工作就是工作,一種我提供我的價值,換取我們雙方都同意的報酬的一種方式; 而生活就不一樣了!我們或許對工作
Thumbnail
圖片來源 這本書有個奇怪的名字 有一種工作,叫生活,是前陣子非常火紅的一本書。原本我以為我應該不會喜歡這本書,因為書名的關係。 初看本書名,生活,是一種工作?這是多麼恐怖的一件事。 對我來說,工作就是工作,一種我提供我的價值,換取我們雙方都同意的報酬的一種方式; 而生活就不一樣了!我們或許對工作
Thumbnail
工作佔據人生的三分之一,如果找不到意義,就像薛西佛斯神話一般,迷失在為何而活的疑問中。 我們為了買得起這些東西,於是拼命工作賺錢,只為了滿足慾望,卻沒有意識到我們其實是在用自己的『命』,在換取這些東西,而要用多少命來換,就掌握在制定遊戲規則的人身上。
Thumbnail
工作佔據人生的三分之一,如果找不到意義,就像薛西佛斯神話一般,迷失在為何而活的疑問中。 我們為了買得起這些東西,於是拼命工作賺錢,只為了滿足慾望,卻沒有意識到我們其實是在用自己的『命』,在換取這些東西,而要用多少命來換,就掌握在制定遊戲規則的人身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