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24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閒聊:貧窮議題

「你知道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誰嗎?」
「我知道是三個美國人。」(準確來說,現在都在美國任教,但都不是在美國出生)
「那你知道他們的題目是什麼嗎?」
「ㄟ......我有看報導,但我想不起來。」
「制度為什麼會造成貧窮。」(事實上他們的題目是國家繁榮,但舉一反三縮小到國內社會和個人似乎也未嘗不可)

這是 10/22 在貧窮人的台北當志工時,和一位觀展阿伯的對話。

阿伯穿得很普通,就是街上隨時都可看到的那種阿伯打扮,POLO衫+短褲+拖鞋。

他又問:「你覺得這是什麼意思?」

我想了一下:「就比如說古時候,大家只在乎權勢和貴族,沒有人在意平民百姓的死活,當時制度就是有權有勢的人才能發聲。」

他點點頭,又跟我聊了很多經濟的問題。

國際貿易制度

「你知道為什麼蠻族都是向南侵略,而不是向北嗎?比如說歐洲日耳曼人和中國的匈奴。」

「我有看過一種說法,是《時間地圖》,因為緯度低天氣很熱,所以南方的人比較懶散。」

「這是一種看法,但主要原因還是南方比較容易種植作物。」

阿伯認為國際貿易導致國家之間的落差越來越大。

國際貿易基於比較利益,其又分成絕對利益與相對利益。

其中相對利益就是當大國在各項生產上都具有絕對利益時,就選擇所有產品中機會成本最低者來。但大國不是非與小國貿易不可,小國卻是必須得與大國貿易,這之間的需求就出現了差異,顯示貿易是不平等的。(其實後半段是我自己想的)

Napkin AI 繪製

Xmind繪製

我們現在對非洲國家或是想到貧窮國家,似乎都仍以農產品為出口大宗,若是想要更好的物質,大多仰賴其他國家進口產品。但比較富裕的國家,也有農作物,即便是已經沒有製造業的美國,仍有大量的第一級產業。所以,富裕國家並不是非貧窮國家的農作物不可,但貧窮國家卻只能透過農作物賺取外匯。

戰爭

不過國際貿易當然已經是相對較好的方式,過去是透過掠奪與戰爭。

「你知道為什麼二戰時,日本向美國宣戰時,就已經註定日本一定會輸了嗎?」

我搖頭。

「日本的自然資源沒有美國豐富,但是其它國家對它虎視眈眈。中國就不是同個陣營的,殖民地也會揭竿起義。而且周邊還有其他國家。美國北部是加拿大,他們很友好,南部也都是他們的小弟。」

阿伯又繼續說,就算有人要攻打美國,他們也能向後退守,但日本沒有地方可以退守。

二戰時期的以空間換時間,或是俄羅斯的焦土政策,也都是類似的概念。

「誰」建立的制度

我提到近期看的《多多益善》關於重障者自立生活的報導。

社會局有規定照服員和個人助理的時數上限。

受訪者因為需要有人協助翻身,晚上也不能躺睡,僅有白天有人協助時,她才能享受「躺平」。晚上時,她曾因各種瑣事,例如調整姿勢、跌倒或是被燙傷,都只能緊急通報請轄區警察協助。

因為以上種種他想要申請更多時數的個人助理,第一次提出時遭到駁回。

我認為這也是制度造成的問題:立法和司法這些機關,都不是重障者,無法真實地看到他們的需求。

阿伯一副孺子可教地表達了認可。

這時候就慶幸自己稍稍讀過一些經濟學,又剛好看到一些報導,現學現買了一下。

國家產業制度

後來阿伯又講起台灣的科技發展史,說孫運璿將原本在德州儀器任職的張忠謀邀請到台灣,後來張忠謀又創立台積電——就是川普說的台灣偷了美國的半導體產業

阿伯說,台積電會壞了台灣的未來。當每個人都往台積電去、都往科技業去,那其它產業誰來做?

我聯想起那些為接收國(Host Country)從事沒人要做的 3D(Dirty, Dangerous, Difficulty)產業——日本稱為 3K(Kitanai, Kiken, Kitsui )產業——卻又被我們嫌棄、歧視的移工們。

阿伯家裡是做建築的,他問到:「難道建築的專業會比半導體低嗎?」

這也是另一個制度問題,造成的貧窮——其它產業沒有光環、薪水不如科技業,所以其它產業賺得錢就不如科技業。

我又聯想到美國因為製造業的消失,消失的工作數量更甚於經濟大蕭條。

阿伯又講起美國貨幣制度、中國生產過剩等等問題。

教育制度

後來,阿伯提起台灣技職教育。

技職教育失敗,是因為老師都不是業界的人。

日本有匠人精神,什麼都做到最好,若不是《廣場協議》讓日本失落三十年,台灣科技業也無法出頭。(《廣場協議》也許發揮重大作用,但絕不會是唯一原因)

又說起他的女兒(好像是繼女)去年以榜首之姿考上公務員。他認為是因為她中學讀的是私立學校,英語能力跟母語人士差不多,所以可以比其他人更快地學習到新的技術和研究。

這也是香港和新加坡在1970年代發展快速的原因。

又再一次見到制度造成的貧窮問題。


貧北的展覽,看到不同面向的貧窮者,回收、弱勢青年、無家者以及精障者等等,從微觀、個人的角度看貧窮議題

講了至少一個半小時的長舌阿伯則是從制度的宏觀層面看待貧窮和不平等問題。

其實很多他並沒有講得很清楚,都是我結合自己過去看的文章書籍,稍做結合,推測他的想法

這好像也可以一窺平常讀的書籍偶爾真的能派上用場。

本來在聽得時候,還對他的話半信半疑,一方面是知道有些人喜歡打腫臉充胖子,一部分是他說的那些歷史總是需要查證一番的。

結果一查,廣場協議和孫運璿的事都是真的。

今天討論的多是救濟層面的貧窮,可是有些人會將議題延伸得更廣,討論到心靈、知識或是教養等等層面。

和阿伯的對話,也讓我更看到自己在知識層面的貧窮。

貧窮的根源不僅在於物質的匱乏,更在於知識與思考的不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