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描述:在這場關於風險管理議題的對話開始前,讓我們先把目光拉回到大衛所面臨的現實場景~一位年輕的企業繼承人,肩負著家族事業的未來,卻在接手之後發現公司內外潛伏著各種隱患——數據洩漏的威脅、法規合規的挑戰、供應鏈中的脆弱環節。
他感覺自己站在懸崖邊,面對的是未知的風暴和深不可測的海洋。其他人似乎不以為意,而他卻感到恐懼和焦慮。正是在這樣的時刻,他決定向風險管理顧問布魯斯尋求協助,希望透過顧問的指導可以為企業找到一條通向穩定與創新的道路。
大衛(面帶愁容,雙手交疊著):
布魯斯老師,這段時間我深入查了公司的各項數據和內部狀況。越查越發現問題,數據洩漏、法律合規漏洞、供應鏈的潛在威脅……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說,怎麼大家好像都無所謂?我擔心得睡不著,感覺這些風險一旦爆發,公司會陷入危機,但似乎只有我在焦慮,其他人完全沒有反應。
布魯斯(微微一笑,露出饒有興味的神情):
大衛啊,這些困擾確實是很多二代接班的企業主經歷過的。風險啊,就像海底的暗流,往往是潛藏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沒有人會輕易感覺到它的存在。但是,你的焦慮並不是壞事,這意味著你正在逐步進入成長的階段,開始有了危機意識。你想要深刻理解風險,那就從最根本的問題入手吧。你說說看,對你來說,什麼是風險?
大衛(沉思片刻):
嗯……我覺得風險就是那些隨時會發生的危險,會給公司帶來損失、甚至毀滅的威脅吧?
布魯斯(點頭,微微笑著):
這樣理解沒錯,但其實,風險的涵義比這更廣,也更微妙。風險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類型:「已知風險」和「未知風險」。已知風險像是賭場的輪盤,當你賭博時,你知道可能的結果和發生的概率,例如下注紅色或黑色,這樣的勝率是可以通過數據來預測的。然而,「未知風險」則完全不同。
大衛(好奇地看著布魯斯):
未知風險?您是說公司面臨的那些風險,其實並不屬於已知範疇?
布魯斯:
可以這麼說。許多風險,特別是你所提到的那些——像數據洩漏、技術不穩定性、甚至供應鏈上的風險——它們屬於「未知風險」的範疇。這些風險往往沒有固定的概率,無法用一套數據或公式去計算和預測。舉個例子,誰會想到全球的疫情會突然爆發,讓無數企業陷入泥沼?這類未知風險沒有任何一個模型可以準確預測,它們就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你無法準備周全,只能見招拆招。
大衛(臉上流露出疑惑):
可是,現在我們不是生活在大數據的時代嗎?擁有那麼多的數據,不應該更能掌握風險嗎?
布魯斯(微笑著搖搖頭):
這種想法其實很常見。數據越多、預測越準確,這是許多人對於風險管理的誤解。大衛,數據的作用其實是反映「過去」發生的事,而不是能準確預測「未來」會怎麼樣。數據看似提供了安全感,但有時它反而掩蓋了真正的危機。因為當未來的變量是超出我們預測範疇的,你想想看,許多曾經被奉為「真理」的預測最終都變成了笑話。
大衛(疑惑地皺眉):
布魯斯老師,您能舉些例子嗎?數據和預測真的這麼不可靠嗎?
布魯斯:
當然。19世紀末,汽車公司創辦人卡爾·戴姆勒(Carl Daimler)說過,全世界最多只需要100萬輛汽車,因為在他看來,世界上的人遠遠不足以成為足夠的駕駛員。再看看電話的發明初期,美國的電報公司曾認為這種通訊工具毫無用處,理由是有郵差送信,沒必要費心搞一台電話機來自找麻煩。當時這些「預測」無人懷疑,但現在回頭看,這些曾經的權威言論反而成了笑話。大衛,你覺得這說明什麼呢?簡單的說,就是風險無法單純地透過數據或模型去掌握,特別是在變化快速的時代,我們必須學會接受這種不確定性。
大衛(神情複雜):
所以即使數據堆得再高,我們還是無法真正掌控風險?
布魯斯(點頭):
重點不在無法掌控,而在不能過度依賴。我們越依賴數據,就越容易忽略其中的變數,而這些變數才是未知風險的來源。所以,我們不是在追求控制風險,而是在學習如何「感知」風險,用更加靈活的方式去應對它,並與別人進行『風險溝通』。
大衛(顯然有些迷惑):
布魯斯老師,您剛提到「風險溝通」。這是什麼意思?這是如何影響到我們應對風險的方式?
布魯斯(微笑中透露出一絲神秘):
風險溝通,並不僅僅是「說清楚風險」。這是一門幫助他人理解風險本質的藝術。假如風險表達不清晰,就容易引起恐慌或誤解。我們來談談「頻率」和「機率」的區別吧。當你用機率描述風險時,人們往往比較不容易真正理解。
大衛(滿臉疑惑):
頻率和機率有什麼不同嗎?它們不是指同樣的概念嗎?
布魯斯:
不一樣哦,舉個例子,你應該經常會在天氣預報中聽到「明天降雨機率50%」。這聽起來像是說「明天可能會下雨」,但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在相似的氣象條件下,過去有50%的情況會下雨。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基於過去數據的「頻率」,而非我們所理解的「機率」。人們在面對風險時,往往難以分辨這兩者,但使用頻率來解釋風險,可以讓人更真實地感受到風險的發生概率。
大衛(略微恍然大悟):
這麼說來,使用頻率來描述風險,能讓大家更具體地理解風險的真實性?
布魯斯:
沒錯。還有一個關鍵是「絕對風險」和「相對風險」的區別。曾經有一個例子——英國藥物安全委員會警告說,新一代的口服避孕藥可能會增加女性罹患血栓的風險100%。聽到這裡,你會怎麼理解?
大衛(驚訝地說):
100%?難道說這藥會讓女性罹患血栓的機率翻倍嗎?
布魯斯(笑著搖頭):
正是這樣的誤解才引發了恐慌。實際上,這100%只是相對於舊版藥物來說,風險增加了100%,也就是說,從原來的每7000人中1人變為每7000人中2人,這樣的「相對風險」在數字上看起來很嚇人,但「絕對風險」其實很低。因此,用「絕對風險」描述風險,才是真正能夠消除恐慌的溝通方式。
大衛:
這樣看來,表達風險確實需要技巧,不能只依賴相對數據。
大衛(眉頭緊鎖,若有所思):
所以說,溝通方式的不同確實會帶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在風險這種敏感話題上。不過,老師,我發現很多時候,大家面對風險的選擇就是「盡量避免」。像我們公司在建置新的資訊系統的時候,管理層的做法就是每一步都謹慎防範,測試無數次才敢上線。這樣做當然是為了避免風險,但我總覺得進度拖慢了,我們這樣的防禦性選擇真的是最好的方法嗎?
布魯斯(若有所思地點頭):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防禦性選擇確實是許多人面對風險的直觀反應,特別是在需要穩定的領域,例如法律、醫療或某些公共安全相關的行業。這種「防禦」的策略通常可以減少錯誤帶來的責任風險,保護決策者不受譴責,卻也常常讓我們失去一部分的靈活性和創新空間。你有聽過「過度醫療」這個詞嗎?
大衛(點頭):
聽說過,就是醫生可能為了避免法律責任或病人質疑,會過度開藥、做不必要的檢查和手術。這樣的做法雖然能讓醫生「保全自己」,但其實並不一定對病人有利,甚至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
布魯斯(微笑):
沒錯,這種做法在醫療行業中非常普遍,因為「防禦性選擇」讓醫生能降低被告或受到懷疑的風險。實際上,這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只是因為它看似「保守」和「安全」,便成了大家的首選策略。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企業中,像你們公司在新資訊系統項目中採取的策略,這也是一種過度的防禦性選擇。
大衛(眉頭緊皺):
所以說,我們這種不斷測試、反覆檢查的做法,雖然降低了風險,但同時也讓我們失去了支援市場的先機?這樣的做法真的值得嗎?
布魯斯:
這正是防禦性選擇的兩面性。它固然降低了風險,但同時也讓我們失去了速度和靈活性,特別是在競爭激烈、技術迅速更新的領域,這樣的保守決策往往無法支持企業的長期發展。我們也許應該在某些方面嘗試更加靈活的選擇,而不只是單純防禦。
大衛(沉思了一會兒):
老師,聽您這麼說,我開始懷疑是不是該嘗試另一種方式?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既避免風險,同時不限制我們的靈活性和創新?
布魯斯(微微一笑):
這就是「經驗直覺法則」的用武之地了。經驗直覺法則,說白了就是依賴直覺和過去的經驗進行決策,而不是一味依賴數據或模型。你應該知道「薩利機長」的故事吧?那場哈德遜河上的奇蹟著陸?
大衛(點頭,眼神亮起):
當然知道!他在引擎失效的情況下選擇了河面迫降,拯救了全體乘客。這是依靠經驗直覺嗎?
布魯斯:
正是如此。當時的情況非常危急,根據數據或許可以選擇返航,但薩利機長的經驗直覺告訴他,迫降河面是當下最安全的選擇。他沒有時間進行複雜的計算,而是依賴了數十年累積的飛行經驗,瞬間做出判斷。這就是經驗直覺的威力——能在無法確定的情境中快速找到出路。
大衛(若有所思):
所以說,經驗直覺法則在面臨高不確定性情境時,比單純的數據計算來得有效?
布魯斯:
沒錯,尤其是當我們面臨無法通過數據完全理解的未知風險時,經驗和直覺往往能幫助我們在短時間內找到方向。這不意味著要拋棄數據,但在高度變化的情境下,過分依賴數據會拖累我們的判斷。
大衛(更進一步地思考):
那麼,我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該依賴經驗直覺法則,而不是追求精確的數據和模型?
布魯斯(微微點頭,開始層層深入解釋):
經驗直覺法則並非適用於所有情境,它有幾個明確的適用場景。
首先是在高不確定性環境中,當風險的來源無法準確預測時,比如像你們公司正在探索的AI技術創新領域。
第二,當過度依賴數據反而會讓我們陷入「分析癱瘓」時,也就是太多的選擇反而讓人無法做決策。
第三,當過去的經驗能提供有力的指引,但歷史數據或模型的支持有限時,這時候直覺會更為有效。
大衛(恍然大悟):
那麼,如果新的資訊系統在達到某個穩定性之後,我們可以選擇依賴直覺決策,而不必追求過度的精確測試,這樣反而更有效率?
布魯斯:
正是這樣。在市場需求快速變化的情境下,過度防禦往往會讓我們錯失先機。我們可以在達到基本安全門檻後,靈活運用經驗直覺法則,快速將系統推出支援市場。風險本身無法完全避免,但快速反應卻是你們在不確定性中獲取競爭力的關鍵。
大衛(皺眉,陷入思考):
但如果我們依賴經驗直覺,是不是會讓自己陷入一種舒適區,最終失去創新的動力?我有些擔心,長期依賴經驗直覺法則,會讓我們的決策過於保守。
布魯斯(微笑,神情中帶著深意):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經驗直覺法則的確有它的局限。如果我們過於依賴經驗直覺,反而可能會讓自己陷入一種「認知陷阱」,認為過去的經驗就是唯一正確的直覺選擇。要避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校正」。尤其在快速變化的時代,只有不斷更新知識,才不會讓經驗成為成見。
大衛:
所以說,依賴經驗法則的同時,也要時時檢視自己是否落入「舊有思維」的陷阱?
布魯斯(滿意地點頭):
沒錯。經驗直覺法則的使用前提,是我們具備足夠的反思和學習能力。畢竟,這個世界在不斷變化,今天有效的經驗,明天可能就成為阻礙。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凡事應力求簡單,但不應該簡單粗暴」。我們的直覺和經驗應該是靈活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
大衛(略帶感嘆地說):
聽您這麼說,布魯斯老師,我開始意識到,『防禦性選擇』和『經驗直覺法則』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局限,那麼該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呢?畢竟公司總是會有責任風險,有些地方不能輕易放鬆,但同時我們也不能讓這些風險限制我們的發展和創新。
布魯斯(點點頭,微笑著說):
大衛,這正是風險管理的核心——學會在不同情境下靈活選擇策略。面對高度責任風險、風險容錯空間低的情境時,防禦性選擇確實是一個穩妥的方案,比如法律合規、財務報告,甚至是一些涉及公共安全的決策。在這些場景下,無法容忍過多的風險,穩定和保守才是最優解。但在競爭激烈、技術快速更新的場景,特別是像AI應用或創新研發這樣的領域,過度防禦反而會讓我們錯失先機。
大衛(若有所思):
所以在這種環境下,經驗直覺法則能幫助我們保持靈活性,不被「零風險」的假象拖累?如果我們能快速做出決策,反而更能在變動的市場中取得競爭優勢?
布魯斯(微笑著點頭):
沒錯。當風險無法完全消除時,我們更應該專注於如何快速反應,而不是陷入追求「零風險」的迷思。實際上,「零風險」本身就是個幻象,它只會讓我們把精力放在不切實際的防範上,而忽略了創新的可能性。風險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但我們可以選擇用更靈活的方式去面對它。
大衛(深吸一口氣,內心有所領悟):
布魯斯老師,這次的談話讓我對風險有了全新的理解。以前我總覺得風險是一種威脅,是我們必須全力消除的東西,但現在我明白了,風險也可以成為我們成長的機會。只要我們在適當的情境下使用經驗法則,放寬過度的防範措施,公司或許能夠更迅速地適應市場變化。
布魯斯(露出滿意的微笑):
非常好,大衛,你逐漸掌握到風險管理的精髓了。風險並不可怕,它其實是一種挑戰,幫助我們不斷完善自己,甚至可以引導我們去探索新的機會。防禦性選擇是穩妥的,但並不是唯一的解答;經驗直覺法則能幫助我們在快速變化的情境中找到出路,但也需要不斷自我反思,避免過度依賴經驗而忽略變化。
大衛(充滿信心地微笑):
是的,老師。接下來,我應該會在公司內部推動一種更加靈活的風險應對策略,特別是在數位轉型這一塊。我們將不再一味地追求「無風險」,而是學會在必要時依賴經驗直覺法則,快速做出決策,讓公司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走得更遠。
布魯斯(欣慰地拍拍大衛的肩膀):
這才是真正的風險管理者的心態,學會與風險共舞。記住,風險就像海上的波浪,它永遠存在,但當我們學會了掌握節奏,風險反而會成為推動我們前進的力量。無論是防禦還是直覺,最重要的是,我們心中要始終保持警覺和靈活的應對能力。
布魯斯(以一種顧問的語氣總結):
大衛,今天的談話結束了,但風險管理的學習才剛剛開始。記住,風險無法完全消除,也無需完全消除。面對風險,我們要有「雙重心態」:在某些時刻,防禦性選擇可以給我們穩定的基礎;而在某些關鍵時刻,經驗直覺法則可以讓我們突破框架。風險管理的精髓在於,懂得何時該保守,何時該大膽。
大衛(滿懷信心地說):
謝謝您,布魯斯老師。今天的對話讓我深刻明白了風險管理的真諦。未來的道路或許依然充滿挑戰,但我會用更靈活、更穩健的心態去應對每一個風險。對我來說,風險不再是恐懼的源頭,而是成長的契機。
布魯斯(微笑著與大衛握手):
加油吧,大衛。風險是成長的推動力,只要你學會與風險共舞,就能引領你的公司走得更穩、更遠。記住一句話:「風險如同大海的浪潮,學會掌控節奏,便能隨風逐浪。」
已知風險:有固定的概率,可通過數據和模型進行推測和防範。
未知風險:無法預測,無明確的公式或固定概率,常見於突發事件、技術創新風險等。需擁有高度的危機意識及快速反應能力。
頻率 vs. 機率:使用頻率描述風險,能讓人更清晰理解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絕對風險 vs. 相對風險:用絕對風險(實際數值)說明風險大小,避免使用相對風險(如“增加100%”)引發過度恐慌。
應用場景:適合在法律合規、醫療等風險容錯低的領域。能減少責任風險,但可能限制創新空間。
局限:過度防禦可能導致過度謹慎,無法靈活應對快速變動的環境。
適用場景:高不確定性、數據不足或需要快速反應的情境下。根據過往經驗和直覺快速決策,例如AI應用中的技術選擇和緊急突發狀況。
局限:經驗法則基於經驗,若缺乏相關知識積累,容易偏離正確方向。需謹慎檢視和調整。
高責任風險:使用防禦性選擇,確保不出重大偏差或違規風險。
創新和不確定環境:更靈活地運用經驗法則,適度放寬防禦措施,快速投入市場以獲得先機。
自我校正:定期反思和調整經驗和直覺的運用,避免落入舒適區或偏見陷阱。
擁抱風險:風險是挑戰也是機會,應用多層次的風險策略,找到應對風險的最適方法。
持續學習與反思:風險管理的本質在於靈活與適應,只有持續更新知識、反思過往經驗,才能在動盪的環境中保持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