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0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離開傷害我的地方,留下了你

孩子,你跟他/她相處得好嗎?

我愛你,可是我不能回去。


我不後悔離婚,我唯一捨不得的是你

 

子芹為了跟丈夫清楚切割開來,不惜與他清算財產,就算冒著犧牲自己前半輩子心血的風險,她也義無反顧,這一路她堅信著鄧惠文醫師的話:「不要待在讓你委屈的地方哭」。所以即使費盡千辛萬苦,她也要靠自己的努力,從這段傷害她極深的婚姻裡離開。之後的日子,不管旁人怎麼評論,子芹從來不後悔選擇離婚,讓她感到後悔的是沒能找到更好的方式去跟孩子相處。

 

不公平的親職期待

 

雖然婚姻早就岌岌可危,但真正離婚時,子芹的兩個小孩都大了,大兒子剛考上高中,小女兒也已經國中二年級了,都已經到生活可以自理的年紀,所以子芹離婚時遇到的困難,不是如何分配撫養孩子的時間與資源,而是如何照顧青春期孩子的情緒狀態,盡量維持他們生活與學習上的穩定。

 

處理離婚的過程中,子芹獲得短期外派的機會,她想趁著這個機會到國外重新開始,但兩個孩子都希望留在自己原本的學校,所以子芹跟前夫協議讓孩子繼續留在原本的住處,子芹外調期間則由前夫負責照顧,待她外調期滿回國再輪流照顧,孩子的學費與生活花銷則由兩人共同分擔,前夫雖然在感情上不忠,但對於自己身為父親的責任倒是從不推托。

 

被丈夫背叛的痛苦延續好幾年,等到真正走離婚程序時,子芹的心情已經平靜許多,可笑的是在外人的眼裡,他們認為子芹這幾年的痛苦都忍過來了,為什麼要堅持離婚呢?大眾很容易將指責的焦點放在母親身上,忽視她身為妻子的痛苦,放大作為母親選擇「離開家/離開孩子」的失職,而身為罪魁禍首的出軌丈夫,不管多不負責任,總是可以因為盡到一些父親的責任就被輕易原諒。

 

儘管兩個青春期的大孩子在父母離婚過程中都沒有表示什麼意見,但子芹知道跟兒子比起來,女兒更埋怨自己這個母親,離婚的頭一年,女兒和子芹通話時,常常會抱怨她不像其他媽媽一樣陪在自己身邊,讓子芹常在夜裡深感愧疚垂淚至天明。

 

後來她在晤談中解開許多糾結,她想「因為跟她爸爸比起來,我照顧女兒比較多,她跟我比較親,所以明明是她爸爸對不起我,她還是比較能在我面前表達她的失落跟不滿!」子芹對心理師說:「我不怪她,我只是很難過,不能更常陪她也是我的遺憾。」

 

總是掛心著孩子在那個家過得好不好

 

離婚前,子芹來晤談室說的都是丈夫帶給自己的痛苦,離婚後,子芹在晤談室的主題都變成還留在那個家裡的兩個孩子。

 

大兒子對於爸爸對婚姻不忠的行徑很不以為然,所以不太尊重父親,父子常起衝突,子芹知道自己不適合介入他們父子的事,只能在心裡默默擔心。兒子獨立自主,不想增添媽媽的煩惱,所以很少跟子芹講心裡話,子芹認為兒子因為家庭的關係,變得不容易信任他人,人際關係很單調,所以總想著不知道兒子以後能不能發展親密關係,還是只能一個人過日子呢?

 

小女兒跟爸爸感情比較好,可以相安無事地一起生活,但父親的所作所為常常讓女兒認知失調,「一個人可以是花心丈夫卻是個好爸爸嗎?」或「我能愛一個傷害我媽媽卻不知悔改的人嗎?」這些想法讓女兒面對父親時感受很矛盾,情緒在同情與厭惡之間來回擺盪,也許是潛意識想逃避這些沉重的感受,所以她愈來愈少回家,選擇花更多時間跟朋友相處。子芹知道女兒的失落與難受,但又很擔心女兒過早把重心放在家庭之外,可能會上當受騙誤入歧途。

 

孩子出差錯的人生,都是因為我嗎?

 

子芹對孩子的內疚,一直持續到兩兄妹成年,她所擔心的事似乎都一一應驗。過去小女兒總是夢想著全家可以團聚,期待破滅之後,她就將情感寄託轉移到男友身上,因為太害怕關係破裂,導致小女兒戀愛時總是不敢表達意見,常常過度犧牲,談了幾段傷身傷心的感情,讓子芹非常心疼。

 

兒子就如子芹當初所想,一直專心於學業和事業,近而立之年都還是孤家寡人,原本他跟小女兒關係還算親近,後來妹妹開始談戀愛,把自己的感情生活弄得一團糟,不愛聽哥哥的勸戒,兄妹倆也就疏離了。在子芹眼裡,兒子雖然自立自強,但沒有親近的人可以彼此支持和分享,很怕他會終生孤單。

 

幾年過去,子芹看著兩個孩子都沒能走上結婚生子的道路,一度非常自責,聽到大兒子常加班,子芹心疼他疲累又孤單;夜裡看到來電顯示是小女兒,子芹就擔心女兒是不是和男友吵架了,她希望女兒不要常鬧分手,又擔心她在不好的關係受委屈。

 

子芹情緒低落時,自責內疚的內在語言會在腦海裡反覆播放,在晤談時她問心理師:「如果我在婚姻裡多忍耐一點,孩子們今天的命運是不是就會有所不同?」心理師只是溫和地聆聽,並沒有回答,人們在情緒極低落時,最需要的是被陪伴的狀態下,好好把所有心裡話說完。

 

你看到他人的傷,其實是自己的痛

 

子芹不後悔做出「離婚」這個決定,但這不代表她已經從斷裂的親密關係傷害中走出來了;子芹認為自己離開一個不忠的男人是正確選擇,但她還是覺得自己是個親密關係經營得很糟的人,所以她特別關注孩子們的感情生活,而且在心裡默默認定,只有走到結婚才是親密關係最好的狀態。

 

如果子芹能擺脫自我評價,不再將離婚視為人生汙點,如實接納自己的狀態,活出自己喜歡的樣子,那麼她就會看到子女們各自美好的部分。

 

大兒子雖然工作繁忙,但會固定撥時間約子芹吃飯,若漏接子芹的電話,忙完也會回撥,看得出很用心經營母子關係;對於自己不認同的父親,成年後的兒子也選擇用更成熟的方式和父親相處,雖然少見面,但重大節日都會致電關心;至於從小相依為命,長大後卻常抱怨自己干涉太多的妹妹,兒子也漸漸學習用尊重的方式和妹妹相處。

 

小女兒雖然看男人的眼光差了點,但她跟母親與哥哥一樣,都是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上發光發熱的人,經歷過幾段感情後,女兒能體會子芹當初選擇離婚的心境,自小對母親的埋怨也隨之消散,母女倆雖然住在不同城市,沒有朝夕相處的親密,但卻是可以相約出國的最佳旅伴。

 

當子芹用開放、多元、非評價的態度看待人生,不再把親密關係當成一張有正確答案的考卷,把人際關係看成每個人心中獨一無二的內在花園,她就能擺脫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籤,以正向健康的角度看待自己與孩子。

 

她的大兒子喜歡簡單、內斂、彼此保持多一點個人空間的人際關係,而小女兒喜歡親近、直率、熱情的人際關係,而子芹在拔掉人際花園裡不適合自己的婚姻關係後,慢慢地重新在花園裡培養自己喜歡的關係,有工作的合作夥伴、有相約吃飯聊天的閨蜜、有一起遛狗兼運動的狗友,還有她最愛的兩個孩子,令人欣慰的是他們都將彼此的親子關係,放在自己花園裡珍貴的角落。



文章原載於《張老師文化》第562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