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4|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IFS內在家庭系統的探索與療癒體驗


自從我開始投入 IFS 內在家庭系統的學習後,這是我與鄭玉英老師的第三次見面。我對他的印象除了「活力滿滿」之外,還有一股「溫柔堅定」的力量,這讓我聯想到我奶奶的氣質,也或許是因為這樣的投射,我對鄭老師特別感到信任和放心。


這次參與進修課的成員總共 15 人,參與者大多是心理師、社工師。雖然我同為助人工作者,但作為一名護理師,我的身份在其中仍格外顯眼(一直被點名🤣)。


不過,或許正是因為大家都是助人工作者,同學們在互動中的拿捏都非常恰當,彼此之間雖然互有議題,但也保留了探索的彈性,因此並不會過度深入。


這次進修課程中,有一個特別的經歷令我印象深刻。隨著鄭玉英老師的引導,我和其他 14 位學員在白板上寫下了現階段可以觸碰到的「情緒」。不同學員寫下的情緒數量有所不同,但不論是一個還是三個,鄭老師都從中選取進行心理劇團體治療,而我有幸參與其中,扮演某位學員大學時期的「他」。


在扮演的過程中,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人說「家族排列」的選角會引發自發性的反應。


即便我很清楚這不是我的人生,我卻能自然地呈現出「他」的表情和語氣,彷彿有一條隱形的線引導著我。


這過程中,我感受到某種程度上的共振。


這樣的共振是否影響了我?似乎是的。這位學員探討的是「過度承擔」的議題,陪伴他走完這場團體治療後,我不禁向內探索,這個議題想告訴我什麼?我才意識到,我也有很大的「過度承擔」的影子。


這個影子在學員對著我所扮演的「他」講出自我疼惜的話語時,受到很大的觸動。在我們一起執行放下重擔的過程中,我的那部分影子也隨之放下了。


這次的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IFS 不僅僅是一種心理治療技術,更是一種與自己內在深層對話的機會。我發現,在扮演別人內在部分的過程中,我也能同時照見自己內在的需求和脆弱。這種共振不僅是情感上的,還包含了一種對自身經驗的重新理解。


在這兩天的課程中,我學到了如何更細緻地辨認和分化自己的內在部分,特別是那些經常被忽視的情緒和需求。或許我們都習慣於承擔責任,但在某些時候,放下重擔、給自己一些空間,才是對自己最好的照顧。


這次工作坊的結束後,我更堅定想要繼續深入學習IFS內在家庭系統的心情。

我知道,未來的道路上,這些內在的部分將繼續陪伴我,而我也會更加溫柔而堅定地去面對它們。



📌療癒不是一瞬間的事情,而是一段需要時間、耐心和自我理解的持續過程


感謝你看完這篇純文字的心得


幫我點個「愛心❤️」給我創作的支持吧

追蹤 我的IG 陪伴你理解情緒背後的聲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