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1|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重讀《大森林裡的小木屋》的啟發與反思~逃離效率陷阱,活在深層時間

《大森林裡的小木屋》讀後感之二

 

前幾天發了一篇文章,談到安野光雅作畫的《大森林裡的小木屋》,試著從版面、插圖、色彩、留白…等面向,討論書籍的美感,如何影響讀者閱讀的感受、和小說本身是否相互呼應,以及這樣一本精美的圖書,能否呼喚讀者(無論是大人或小孩),進入數十年前威斯康辛州的世界。

 

 

而這篇文,我想談談重讀舊書,帶給我的啟發和覺察。

 

 

前一篇文有提到,為了帶領孩子從繪本過渡到文字書,這一兩年我開始接觸橋梁書,也從圖書館中,找到一些兒時讀過的東方文學、漢聲叢書…等等。每每翻開書頁,都有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彷彿窩在我身邊的,是那個戴著大大鏡框,聽著窗外呼嘯而過的海風,幻想自己跟著小羅蘭,在蓊鬱森林中玩耍的小女孩。

 

 

幼時的我,最喜歡跟著羅蘭,一起在森林中進行冒險,那隨著季節,不斷變化風貌的森林,在樹樁上跳躍嬉戲,在閣樓中用各式各樣的南瓜玩辦家家酒,一年四季,都有著不同的玩法。即便是被大雪覆蓋,不能出門的日子,一家人窩在暖爐前,聽著爸爸的小提琴聲,吃著媽媽親手做的糕點,緩緩入眠,那種家人凝聚在一起的時光,令我嚮往不已。

 

 

時隔三十多年,再讀《大森林裡的小木屋》的新譯本,喜愛的心依舊。只不過,從一個小女孩,轉變成母親的我,在觀看這本書時,隱約地察覺出當時內心的某種匱乏,還有想要逃離現實的渴望。

 

 

此外,如今有了更多生活歷練,在看這個故事時,讀到一些兒時不曾看懂的東西。羅蘭一家人的生活,看似讓人欣羨。其實處在開墾時期的他們,面對的是捉摸不定的大自然,所有吃的、用的、穿的、住的,都得靠他們的雙手來打造。面對如此貧瘠困苦的生活,他們卻依舊笑容滿面,樂天和敬天。

 

 

在那個凡事都得自己動手,每一天都有做不完的家事和農忙,人們所能做的,就是「活在當下」,一天煩惱一天的事情,該耕作就耕作、該打穀就打穀、該休耕就休耕、該歡樂就歡樂。就因為接受了自己的侷限,反而可以更專注的做好每一件事情。

 

 

而現代的我們,使用著好多好多號稱便利的工具,舉凡打掃、烹飪、購物、書寫…,都能找到神奇的機器或人幫你代勞,我們「看似」省下了時間,那...我們省下的時間,又拿去做什麼了?

 

 

就以「烹飪」一事來說好了,身為料理苦手的我,最近因為家中老人家身體微恙,擔負起張羅食物的任務。某個假日,實在不想在便當店和外送平台上打轉,就決定要煮一道看似簡易的焗烤蔬菜。

 

 

兩個孩子聽了,直嚷著要幫忙,結果從帶孩子們去超市採買,回家清洗食材、切蔬菜、蒸馬鈴薯和紅蘿蔔、把食物搗成泥、放進烤盤、撒上起司粉,所有的工序加起來,幾乎花去了兩小時的時間。我們才吃到一盤略略生硬的焗烤蔬菜(因為我紅蘿蔔切太大塊,中心沒熟)。

 

 

在清洗碗盤時,我的腦中有兩種聲音在打架,一是:「好浪費時間哦,兩個小時就這樣過去了,還沒煮熟,還不如點餐叫外送。」另外還有一個聲音是:「烤箱傳出來的起司香味好濃郁。原來起司條是先融化再變色啊。」兩個孩子則是一致認為壓馬鈴薯泥很好玩,弄完馬鈴薯泥,又跑去壓自己的黏土團了。

 

 

在《大森林裡的小木屋》中,你可以讀到超多有關於烹飪的章節,不管是<下雪了>中的奶油、<糖雪>中的楓糖、<奇妙的機器>中的玉米仁,羅蘭都用一種非常鉅細靡遺的手法在寫作。

 

小時候在讀這些情節時,總覺得,「煩耶!我不想看做菜的事情,趕快寫一些調皮搗蛋,遇到大熊的冒險啊!」但如今懂得,那些料理的工具和步驟,就是母親和女孩們的日常。

 

 

而這些日常,是非常中性的,沒有那種在網路社群中看到的「今天周末,我特別早起,幫孩子們烤了一個蛋糕」的天使光環。也沒有另一種「為何我上班那麼辛苦,當全職婦女還要弄吃的,搞得自己像女傭...」的負面情緒。

 

 

因為沒有別的選項,想要吃到奶油,就得自己做;想要儲存燻肉過冬,就得動手製作燻肉架,當時的人們,反而沒什麼雜念,沒有那種「為何我必須要這樣...」、「為什麼這件事情不是別人來做...」,那些內耗的想法,這一點是我相當需要學習和訓練的。

 

 

全心全意的過好每一天,全心全意地忙活、也全心全意地享受汗水過後的狂歡、饗宴和舞會。這是小小羅蘭的故事,可以帶給我們的禮物。

 

 

書名:大森林裡的小木屋

作者:羅蘭.英格斯.懷德 

出版社:小樹文化

譯者: 聞翊均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兒童文學
0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