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藥,數學是毒】

【數學是藥,數學是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天然成分被濃縮起來,就變成了藥。」

「高濃縮的東西用多了就會上癮,就變成了毒。」


這段話出自萬維剛老師的《菁英日課》,讓我重新思考了「藥」與「毒」的界線。這不禁讓我回想起,我與數學之間的濃烈關係。


▋數學是藥


年輕的我熱愛數學,幾乎到了「無藥可救」的程度。


數學是那麼純粹,那麼確定。其他科目或多或少帶有不確定性,數學卻不一樣。它明確、乾淨,是唯一可以讓人絕對信服的學科。這份確定性,是鄉下少年尋求真理的解藥。


從國中到高中,數學啟發了我對人類文明的敬畏,刺激了我的思維,解答了我內心的疑問。那些幾百年來累積的智慧,被濃縮在公式、理論裡,如同一顆顆高效的「藥丸」。每次解出一道題,就像服用了一劑,治癒了我對未知的焦慮。


▋數學是毒


然而,藥吃多了,就變成了毒。


到了高中,我已經不滿足於課本中的數學。學完了所有進度,我開始自學大學的教材。對數學的渴求愈來愈強烈,這不再是「需求」,而是「沉迷」。


為了這股癮,我選擇進入台大數學系,過著嗑藥般的日子,瘋狂修課、追求更深奧的理論。數學變成了一種迷幻,帶我進入抽象又遙遠的世界,遠離了現實。


轉折點出現在大三,與兩位電機系朋友的對談,讓我意識到自己被數學的「毒性」吞噬,失去了與現實世界的連結。同時,我讀到了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那一刻,數學在我心中從完美的「真理之塔」,崩塌成殘骸。


▋數學癮的戒斷


自大三開始,我決定「戒毒」。不再追求純粹數學,開始轉向統計學與應用數學。我試圖回歸現實,讓數學成為工具,而非癮品。


現在的我,專注於機器學習與生成式資料科學。它們有趣,卻少了數學的毒性。我成為了一個「正常人」,能在日常中平衡理性與應用。


偶爾,當週末清閒時,我還是會偷偷拿起一本 **Springer 的 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像吸毒般快速讀上一段。數學的魔力依然讓人難以抗拒,但我學會了控制,學會讓它回歸「藥」的角色。


數學,終究是藥還是毒,取決於我們如何與它相處。


raw-image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9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