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追隨科學》中集 6~10章 疫苗:健康的超級英雄?

第六章:疫苗的「第三條軌道」:別碰,會電到!

談到疫苗,這是一個讓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氣的話題。就像地鐵的第三條軌道一樣,碰不得,摸一下就可能被「電」到,還會招來一大群人拿著放大鏡對你指指點點。所以,如果你打算說疫苗的壞話,最好先練好飛毛腿,因為這是一條很容易踩到雷的路。

「疫苗:健康的超級英雄?」

回到童年時代,疫苗像是我們的小英雄。從麻疹到天花,每次打針就像穿上無敵盔甲,媽媽說:「好孩子,這是為你好。」我們也只能抱著小熊玩偶默默挨針。但隨著時代進步,疫苗好像變得「複雜化」了,價格直線上升,種類繁多,說好的「超級英雄」有時卻變成了「話題中心」。

1975年,疫苗的花費據說不過10美元,像是買個簡單的「健康保險」。到了2001年,這個數字已經飆到385美元。今天呢?早就衝上了幾千美元!儘管表面上我們好像沒掏什麼錢,因為「政府買單」,但其實錢全藏在你的保險費和稅單裡。簡單來說,疫苗公司已經成了這場派對的最大贏家,而我們就是默默掏腰包的「貢獻者」。

定義改了,世界就好了?

2021年,疫苗又迎來一個大新聞。CDC,這個全美傳染病的「頭號老大」,悄悄改了「疫苗」的定義。以前,疫苗的意思是「幫助人體免疫,保護人不生病」。但隨著某些疫苗無法實現這個功能(咳咳,大家都懂是哪個疫苗),定義改成了「刺激身體的免疫反應」。哇,這就像把超人說成「一個戴披風的普通人」,還要假裝什麼都沒變。

這種偷換概念的操作就像魔術師的手法——我們的信任就是那頂禮帽,結果裡面冒出來的不是兔子,而是笑裡藏刀的「利益方」。疫苗產業知道,只要改改文字遊戲,他們的產品就不會被撤下市場,甚至還能繼續大賺特賺

永遠打不完的疫苗清單

要想在疫苗界撈金,關鍵是要有「創新精神」。不僅是研發新疫苗,還要讓大家相信這些針一定得打,越多越好,越快越好。最好還能說服人們每年打一針,甚至打一輩子!不管是「防疫必備」還是「健康標配」,疫苗清單上的名字越多,製藥公司腰包就越鼓。

但問題來了,疫苗的定義標準也在悄悄降低。原本必須「有效、安全、必要」現在變成了「你試試看,可能有點效果」。這就像你去餐館點牛排,結果上來一盤炒蛋,服務生還告訴你:「你不是來吃飯嗎?這不也能填飽肚子嗎?」

繼續「打針」還是「打住」?

總結來說,疫苗曾經是「人類健康的守護者」,但如今卻成了「商業的搖錢樹」。我們的健康是否真的被放在首位?還是我們在為製藥公司的「年終獎金」添磚加瓦?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不過,下一次當你準備打疫苗時,記得提醒自己:這是「第三條軌道」,千萬別掉以輕心。不然,誰知道你拿到的是健康的「盾牌」,還是一場好萊塢大片式的冒險?

希望這些內容讓你笑一笑,也思考一點。如果還想了解更多,隨時來聊聊!


第七章:與德尼羅的交集——當疫苗爭議遇上好萊塢巨星

說到好萊塢巨星,你可能會想到榮耀的紅毯、金燦燦的奧斯卡獎杯,還有令人羨慕的萬人迷光環。但沒想到有一天,我會在疫苗爭議的深水區,遇上了老大哥——勞勃·德尼羅。

事情是這樣的:有一天,我正在新聞調查的辦公桌上翻著關於疫苗安全性的報告,腦子裡正上演著“驚悚劇場”。突然,電話響了。對面是一位電影業的熟人,帶著點神秘的語氣說:“嘿,你想不想和德尼羅聊聊?”

德尼羅?《教父2》的那個德尼羅?《出租車司機》裡那個盯著鏡子說“你是在跟我說話?”的德尼羅?說實話,我以為這是惡作劇。

但不是。這位傳奇演員對疫苗話題深感興趣,甚至成了一部紀錄片《疫苗接種的真相》(Vaxxed)的支持者。這部影片曾被紐約翠貝卡電影節(由德尼羅共同創立)選中,卻在一片爭議聲中被撤回。於是,這場交集的起點,就在於這個紀錄片的爆炸性話題。

“你是在跟我談疫苗嗎?”

面對德尼羅,我的腦子裡其實有無數的疑問:他怎麼會捲入這種科學泥潭?他是不是要開場經典台詞:“你是在跟我說話?”然而,事實上,他很認真。他告訴我,他只是希望給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家長一個公正的選擇。他提到自己的孩子曾經接種疫苗,結果出現了一些健康問題。這讓他對主流醫學的“絕對安全”說法產生了懷疑。

“我們不該討論所有的可能性嗎?”他問道,那雙鋒利的眼睛盯著我,彷彿是在逼迫我承認自己漏看了案情的關鍵證據。此時此刻,他更像是一名懷疑一切的偵探,而不是一位只為角色苦惱的演員。

電影節的風暴

但這場對話的背景,比我們兩人之間的談話更加戲劇化。《疫苗接種的真相》原本在翠貝卡電影節放映的計畫,引起了科學界和醫療界的猛烈批評。有人說,讓這樣的影片放映,是對公共健康的挑戰;有人說,這是給“反疫苗”運動打廣告。

德尼羅堅持,他的目的是為了促進討論。他說:“我不是反疫苗的。我只是想讓人們有機會了解不同的觀點。”但是壓力之大,讓電影最終被撤下。德尼羅對此感到惋惜,但他也知道,這個話題不會因為電影的命運而平息。

疫苗的戲劇化人生

和德尼羅的交流,讓我更加感受到這個議題的複雜性和情感色彩。疫苗,原本是一個冰冷的醫學問題,如今卻成了一場公共輿論的“好萊塢大片”。每一方都有自己的劇本:科學界誓言捍衛真理,疫苗懷疑論者尋求答案,而普通人則像坐在影院裡的觀眾,看著這部沒有明確結局的電影。

最終,我和德尼羅的對話並沒有改變什麼。但這段經歷讓我意識到,無論你是新聞記者還是影帝,面對疫苗這個話題,誰也不能輕易地說“我已經知道了全部的真相”。正如德尼羅可能會說的那樣:“在科學的這個大舞台上,我們都只是演員,而腳本……還沒寫完呢。”

尾聲:真相的馬拉松

當我回到辦公桌,繼續埋頭於那些數據和研究時,我忍不住想:也許疫苗爭議就是一場無窮無盡的馬拉松,而像德尼羅這樣的意外跑者,只是提醒我們,這條路上充滿了戲劇性,也充滿了未解之謎。

——嗯,這段經歷算是我新聞生涯裡的一場“意外大片”,而我和德尼羅的交集,則是這部片子裡的一場“特別演出”。


第八章:為利益而來 :科學的「愛錢」本性

在科學的殿堂裡,有人說追求真理是一場聖潔的旅程。然而,當我們把聖潔的「旅程」換成了「豪華郵輪」時,你會發現這趟旅途的終點似乎是一座金光閃閃的銀行,而不是一個什麼實驗室。

歡迎來到《為利益而來》的探險!這一章是科學界版的《華爾街之狼》,主角是那些看似端莊的科學家、醫療機構和政府官員,但他們的日常可能比你最愛的職場肥皂劇還要精彩。他們的劇本只有一條:如何讓錢包鼓起來,並保持自己的實驗袍不沾一點污點。

科學與金錢的尷尬「戀愛關係」

試想一下,科學的世界就像一場相親大會,而製藥公司就是那位高富帥。科學家們一邊聲稱自己只為探索真理而活,一邊用餘光瞄向製藥公司的支票簿。這場關係剛開始總是甜甜蜜蜜:科學家得到了資金支持,製藥公司得到了專利,而我們,廣大普通人,得到了……哦,對不起,還是得到了帳單。

科學發表,還是科學「發財」?

為了讓某些藥物成功登上「市場熱銷榜」,科學家們會發表一大堆研究報告,證明這些藥物「安全有效」。而這些報告中,有的甚至是製藥公司自己寫的,然後邀請某位專家掛個名字。聽起來像作弊嗎?但在科學界,這叫「協作研究」。

記得某些醫療雜誌嗎?那些以「專業」和「權威」著稱的刊物?它們就像某些無所不在的網紅,不論內容如何,靠點擊量(或製藥廣告)就能維持運營。於是,我們一邊認為自己正在獲取知識,一邊被廣告「教育」得心服口服。

當「醫生」變成「推銷員」

我們都愛我們的家庭醫生,不是嗎?他們總是充滿關懷,用最甜美的語氣告訴我們應該服用什麼藥。但你可能不知道,當醫生推薦一種藥品時,他們可能剛剛參加過一場由製藥公司贊助的豪華晚宴,或者剛收下了一份「與研究無關的諮詢費」。

這是不是讓你覺得醫生不再那麼像救世主了?放心,還有更有趣的。某些醫生甚至因為開藥量大,還能贏得製藥公司舉辦的「最佳銷售冠軍」獎,附帶一張熱帶島嶼的機票。你聽說過直銷嗎?這才是真正的「醫療版」。

政府和製藥公司:最佳拍檔

說到政府,你可能以為它的角色是「規範者」,但有時,它更像是製藥公司的「合夥人」。當政府用納稅人的錢補貼那些昂貴的藥物時,最終的結果是什麼?納稅人買回來的藥品價格,依然高得像摩天大樓的頂層。

政府官員和製藥公司之間的旋轉門關係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一位高官可能今天在制定醫療政策,明天就跳槽到製藥公司擔任副總裁。這樣的「工作輪替」,確保了科學的「中立性」——至少他們自己是這麼說的。

結語:我們能改變什麼?

儘管這一切看起來像是一場黑色幽默喜劇,但別灰心。或許我們無法阻止某些科學家愛錢如命,但我們可以變得更聰明。下次看到那張寫著「奇蹟藥物」的廣告時,請記得,它可能更多的是利益的奇蹟,而不是科學的奇蹟。

所以,親愛的讀者,如果你覺得這一切荒誕無比,那就對了。因為科學和金錢的愛恨情仇,本來就是一場滑稽戲,而我們的任務是當個精明的觀眾,不要輕易被騙上舞台!


第九章:新冠病毒的驚喜亮相 —— 一場意外的全球首演

新冠病毒的出現,簡直就像電影中的神秘角色,突然登場,瞬間成為了全球矚目的焦點。這個「明星」病毒不僅有著令人難以忽視的「感染力」,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重新編寫了世界的劇本。2020年之前,誰會想到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小東西,能夠在全球票房上成為最賺錢的「大片」?

病毒:醫療界的「大明星」

它的出現方式十分有戲劇性,據說是從武漢一個海鮮市場橫空出世,雖然具體起源至今還是一個懸案。但不管它的「出道故事」有多麼神秘,大家對它的關注卻是無法否認的。病毒的宣傳團隊(也就是全球媒體)也非常賣力,每天為它提供「最新動態」,一個確診數字、一張醫院的照片,就像是為它投放的海報,分分鐘讓人緊張得汗流浹背。

流行時尚:全員口罩與居家熱潮

自從病毒席捲全球,人類的時尚審美也跟著大變樣。2020年的「必備單品」不是高跟鞋,而是一片小小的口罩。這個新潮的臉部配件迅速風靡各地,甚至推出了多種顏色和樣式,從純色到亮片,從一次性到可水洗,直接改寫了「面子工程」的定義。

至於社交活動?病毒強行引領了一波居家熱潮。什麼酒吧夜店?不存在的。人們紛紛學會了在家蹲沙發、煮咖啡,甚至還重新發現了「廚藝」這個埋沒多年的技能。健身房會員卡變成了擺設,而居家瑜伽墊一度脫銷。

病毒的「創意宣傳活動」

新冠病毒還讓全球的醫療機構變成了大型「公關公司」。每天公布的確診人數就像是票房成績單,讓人分分鐘懷疑自己是不是活在某部末日片中。而病毒更高明的地方在於,它讓我們集體成為了「實驗對象」,見證了科學家們如何在極限挑戰中開發出疫苗。

別忘了,它還帶來了熱搜話題,比如「群體免疫」、「無症狀感染者」,以及那句耳熟能詳的口號:「勤洗手、戴口罩、少聚集」。這些詞匯迅速變成了日常詞彙,就像是病毒的「廣告語」,深入人心。

金錢的病毒學:「治療與特效藥」的財富故事

病毒的另一次驚艷亮相是在藥廠的財報上。疫苗問世後,製藥公司迎來了創紀錄的「票房收入」。各國政府紛紛砸下巨資,搶購疫苗,這場「買藥競賽」讓我們清楚地認識到一件事:醫療健康,真的是最貴的奢侈品

同時,病毒也讓「假新聞產業」和「陰謀論事業」迎來了巔峰時刻。從「病毒來自蝙蝠」到「病毒是實驗室的產物」,再到「5G網絡傳播病毒」,全球人民的想像力在疫情期間得到了空前的激發,甚至比病毒本身還令人咋舌。

結尾:病毒的教訓與笑點

最終,新冠病毒的出現雖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也讓我們學會了怎麼在危機中尋找笑點。比如,視頻會議中穿著襯衫配短褲的居家裝扮,還有家中「神獸」(孩子)成為辦公桌旁的意外嘉賓。

或許,新冠病毒的「全球巡演」還沒結束,但我們對抗它的方式,早已從恐慌變成了堅韌,甚至偶爾還能從中找點幽默。畢竟,在這場病毒引發的無盡劇集中,笑一笑,也是一種抗擊的方法!


第十章:追查新冠治療的資金流向 ——新冠治療的「錢蹤」探秘

錢去哪了?這個問題就像在沙發縫裡找遙控器一樣令人困惑。第十章帶著我們展開了一場驚險的尋寶之旅,主題是新冠治療的資金流向。讓我們一起戴上偵探帽,看看這些錢到底藏在哪裡。


第一站:政府和製藥公司的神秘聯盟

如果說《權力的遊戲》裡的鐵王座爭奪讓你熱血沸騰,那麼政府和製藥公司之間的「友誼」絕對能讓你摸不著頭腦。作者指出,製藥公司像是高端魔術師,輕輕一揮,預算就消失得無影無蹤。疫苗和治療方案的大量資金,就這樣流向了某些「神秘研究」和「市場推廣」。

為什麼製藥公司需要那麼多錢?當然是因為「我們是為了拯救世界」這句話聽起來特別有說服力。再加上政府的「慷慨支持」,這錢簡直是自動進賬,讓人忍不住懷疑,難道治療的成功率和銀行存款是正相關?


第二站:臨床試驗的豪華套餐

這些資金的一部分,被豪氣地投入到臨床試驗中。不過,試驗的結果就像是個盲盒,有時開出一個「稍微有效」,有時則開出一個「我們再試試看」。

最有趣的是,有些藥品在試驗中的表現大概只能用「中規中矩」來形容,但製藥公司的市場團隊卻能把它包裝成「醫學奇蹟」。試驗報告裡的數據,經過精心挑選後,彷彿每個數字都在高呼:「買它,絕不後悔!」


第三站:醫院與診所的財務奇蹟

接下來,這筆錢的一部分進了醫院和診所的口袋——當然不是直接送到手術台上,而是變成了花哨的「治療套餐」。你可能以為這些套餐是對病人的悉心照料,但實際上,它們更像是醫院財務報表上的「光彩一筆」。

「試試這個療法,價格親民,只需天價。」——這種行銷語彙可能不會出現在廣告裡,但它的精神卻無處不在。


第四站:媒體與廣告的狂歡派對

你還記得那些滿屏的藥品廣告嗎?那些看起來總是心情愉快的患者,背景音樂溫柔得像是從天堂飄來,直到小字提醒你:這個藥可能會讓你冒冷汗、心跳過速甚至變成企鵝(好吧,也許不是企鵝)。但不管副作用多誇張,製藥公司的廣告投入從來不手軟。

這些錢就是為了確保我們每天晚上看電視時,都能被「治療的希望」感動得買單。


第五站:科研的真假奧秘

當然,還有一部分錢用於資助「科研」。但問題是,這些研究的「真實性」和「公正性」有時候會讓人忍不住想:「這不是研究,這是藝術表演吧?」

一些研究甚至可以用一句話概括:用資金證明資金的合理性。而真正能改善健康的方案,往往被一筆帶過,因為它們缺乏一樣東西——利潤。


終點站:我們的口袋

當我們循著資金的蹤跡,最終卻發現,這些錢其實最終還是來自我們自己的口袋。稅收、保險費和醫療賬單構成了這場財富遊戲的終極獎金池。

而我們呢?可能是唯一在這場遊戲中沒分到紅利的一群人。


總之,第十章是一場既啟迪又有趣的探險,它揭示了新冠治療資金的流向,也讓我們明白,錢在治療世界裡,從來不是「一去不回」,而是「有去無歸」。讓我們在幽默中,對這個體系多一些反思,也少一些「天真的信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