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9|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台灣群震頻發引關注:專家呼籲加強防災與監測措施

近期台灣接連出現群震現象,引起專家與民眾的高度關注。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今年截至9月,台灣已發生多達10次規模6級以上地震,創下25年來新高,主要集中於台東、花蓮及嘉南平原等地。地震頻率激增與其背後潛在危機,成為社會熱議話題。

活躍斷層與能量累積成群震主因

台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處,地震活動頻繁。專家指出,群震現象不同於主震-餘震模式,指的是多次規模相近的地震在短時間內密集發生。例如台東關山6.4級、池上6.8級和花蓮卓溪5.9級地震,顯示出這一特徵。

成功大學教授饒瑞鈞分析,嘉南平原的斷層能量累積速度最快,特別是木屐寮、九芎坑等高潛勢斷層,長期未有明顯活動。一旦釋放,可能引發強震。

此外,地質專家陳國昌認為近期地震可能是長期能量累積後的釋放,但不排除未來發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他呼籲對高風險地區進行重點監測,強調民眾需保持警覺但不必恐慌。

耐震建築需求暴增,老屋重建刻不容緩

頻繁的地震事件提升了民眾對房屋安全的重視,特別是在嘉南平原和花東地區,耐震建案需求顯著上升。根據報導,市場上強調耐震標準的建案,即使價格較高,也能快速售出。例如,新北市某耐震6級的建案售價創新高,凸顯市場對安全建築的渴求。

然而,全台平均屋齡達32年,近半數建物耐震能力不足。政府已推動危老重建政策,截至今年7月,已有4088件申請案獲受理。專家建議,未來應進一步修訂建築法規,提高抗震標準,以應對可能的強震威脅。

國際經驗借鑒與技術升級

台灣可借鑒日本與智利的地震防災經驗。例如,日本的早期預警系統與全民防災教育,為民眾爭取更多反應時間並提升應變能力;智利則透過嚴格的建築標準,降低地震對建物的破壞。

政府也已開始升級地震預警技術,包括擴大感測器網絡與手機警報推播系統,未來能在地震波到達前幾秒發出警告,爭取避險時間。

專家呼籲強化防災教育與心理支援

隨著地震頻繁,民眾的焦慮情緒也逐漸升高。調查顯示,約60%的家庭已準備防災包,但心理壓力問題逐漸顯現。花蓮地區已開展心理健康講座與輔導計畫,協助居民應對壓力。

專家強調,除了防災教育外,應加強心理支援服務,避免因地震頻發而引發更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結語:面對挑戰,未雨綢繆是關鍵

台灣近期群震現象是地質環境活躍的表現,也是一個警訊。專家建議,政府應加強高危地區監測與研究,推動建築耐震補強政策,並持續升級地震預警系統。同時,民眾需提升防災意識,積極準備應對未來可能的地震挑戰,以保障生命財產安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世界新鮮事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