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30|閱讀時間 ‧ 約 26 分鐘

東豐自行車綠廊休閒騎 113.11.28(四)

騎完「后豐鐵馬道」接著前往「東豐自行車綠廊」,這條自行車道是全臺第一條由廢棄鐵道改建而成沿舊台鐵「東勢支線」,由豐原國四高架道下到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全長12公里,於民國89年11月15日啟用,途中會經過13座涵洞、四座橋樑,沿途林蔭夾道風光明媚,不僅能欣賞石岡水壩、舊穀倉、梅子鐵橋、東勢隧道、東勢客家文化園區等景點,還能看到昔日八仙山林鐵平地線歷史遺跡,是一條人文自然景觀非常豐富的路線!

raw-image


這裡是位於國道四號高速公路橋下,「東豐自行車綠廊」與「后豐鐵馬道」共同起點,也是昔日台鐵舊山線與東豐鐵路的分歧點,早上九點就從這裡開始第二階段的騎乘路線!


往右是「東豐自行車綠廊」,昔日舊「東豐鐵路」的路線,「東豐鐵路」又稱台鐵「東勢支線」,興建於民國47年(1958年),從豐原到東勢全長14.1公里,沿途設有朴口、石岡、梅子及東勢等四個車站,及梅子鐵橋、東勢隧道各一座,主要功能是為了運送從大雪山砍伐下來的木材與其他農產民生物資、兼營客運載送旅客往來,是石岡、東勢地區居民早期重要大眾交通工具,後因大雪山林場停伐,鐵道營運需求量大減,因連年虧損在民國80年(1991年)停駛,民國89年(2000年)改建為自行車專用道!


「朴口站」(0915、0K+700)是一個小小的招呼站,沒有站務人員,只能「先上車、後補票」,現在只有月台是原物,車站是參考舊招呼站的造型重建的,也是東勢線上幾個車站中外觀最完整、最能感受昔日鐵路的火車站!


前方朴子街口,交通四通八達,非常熱鬧,據說早期八仙山林鐵東勢支線平行分開處(朴口-梅子),然後從右後方朴子街177巷通往半張、翁子、豐原車站;這裡也是原自行車道的起點


「東豐自行車綠廊」除了有清涼的綠色隧道外,沿途還有設置許多造型優美的公仔(0917、1K+000),這裡也是打卡的景點!


「東豐自行車綠廊」是一條封閉性自行車道,遇重要道路採「涵洞」方式穿過,安全性相對增加,全程共有13座涵洞,前方是穿過萬順一街編號「13」的涵洞(0923、2K+000)!


前行到2K+300處左轉切出車道,此地是早期葫蘆墩圳上埤的源頭,故稱「埤頭」,「豐榮水利碑」就位於萬順宮後方,昭和14年(1939)整修葫蘆墩圳入水口,在此設置「豐榮水利之碑」,記載葫蘆墩圳開設始末,為當時水利工程開發的歷史見證


入口右下方是興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岸裡社(神岡)通事張京達以「割地換水」方式,取得平埔族同意,自朴子口築埤(即本入水口)引大甲溪水灌溉,迄民國63年興建石岡水壩,葫蘆墩圳重新調整,本入水口功成身退,登錄為歷史建築保存!


前面是東豐自行車道上四座橋樑之一的「食水嵙溪橋」,昔時食水嵙溪水大湍急,匯入大甲溪時因河岸落差形成大瀑布當時可見火車從瀑布上開過的特殊景觀,現在已看不到了!


從橋上往南望去,對面豐势橋西南側米粉寮蹦水孔是「石岡壩南幹管」進水口,也是興建於民國66年「葫蘆墩圳南幹渠」進水口,主要從石岡壩及食水嵙溪引水,食水嵙溪水源主要由八寶圳上游段提供,是現在葫蘆墩圳主要水源


經過第11號涵洞後由左側切出(0942、3K+000),這是前往「石岡壩」的道路,假日時是一處小市集非常熱鬧,往左前往石岡水壩!

「石岡壩」興建於63年10月底,66年10月竣工壩體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高25公尺,壩長357公尺,主要在供應大台中地區的民生、工業和灌溉用水,民國88年「921大地震」造成堰體、溢洪道閘門、輸水隧道等嚴重毀損,16、17、18號閘門受創嚴重,無法修復,於是保存斷壩遺跡,並於原址設立紀念碑,作為國家震災景觀紀念,目前僅開放行人步行通過,單車無法進入而作罷!


續行不久於車道右側忽然看到「東豐鐵路」遺留下來的鐵軌(0950、3K+700),那是台鐵標準窄軌軌距1067mm,比五分車軌距(762mm)還大,表示「石岡車站」快到了!


「石岡車站」為東勢支線第二個車站(0951、4K+000),也是最大的一站,火車停駛後保留了鐵軌及月台,現在設有休息站!


月台旁斜坡是「斷層月台」, 921地震造成月台與鐵道扭曲變形,產生高達五公尺的落差,縣府選擇以現地保留的方式,將其轉變為紀念公園,讓人感受當年九二一大地震所帶來的威力及造成的破壞!


從「斷層月台」與「○蛋月台」間的小路騎出去,經大智街來到忠孝街就看到高約四層台灣杉木建造的「石岡農會碾米穀倉」,這座兼具儲米及碾米廠功能的穀倉,興建於日據時期昭和17年(1942年),記取1935年關刀山大地震的教訓,加強防震結構工法,因此才能撐過921地震僅輕微損傷,是台灣現存最完整的日式瑴倉,91年4月16日登錄為台中市歷史建築!


上午十點回到東豐自行車道,「斷層月台」不遠處遺留兩節藍皮普通車廂供人懷念,據說早期石岡地區的農民常在清晨擔著水果和蔬菜,從石岡坐火車到豐原市區販售,而這種運輸的方式稱做「零擔」由於農民們每天都在這月台候車,所以這裡也被稱為「零擔月台」,取其諧音為「○蛋月台」,一種很有人情味的叫法,月台對面有3D彩繪廣場可以前往參觀!


前方為「石岡遊客服務中心」(1002、4K+100),此地為石岡車站原址,當時設有三股軌道及島式月台一座,早年為東勢線唯一可以會車的車站,且設有站長與站務員的中間站!


經過「09」涵洞不久,大約在東豐自行車綠廊4K+900處左側有一座天橋引道,越過豐勢路可到達「食水嵙休閒農業區」的「情人木橋」!


從「食水嵙休閒農業區」市集穿過,便看到橫跨在食水嵙溪上的「情人木橋」,木橋長40公尺、寬3.5公尺,是遠東最長的景觀木橋,全橋沒有橋墩支撐,是台灣第一次引進木橋建設技術的建築,全橋外貌十分美麗,橋上掛滿情人鎖,所以又稱為「鵲橋」,園區內布置的美輪美奐,有幸福祈願亭、大水車、紫見石岡花廊等!


返回自行車道主線,豐勢路萬墩巷下方「07」號涵洞(1016、5K+500),上方書寫「社寮角五分車站到囉」紅色大字,提醒大家這裡曾經是昔日八仙山林鐵平地線「社寮角站」,回程有空再上去看看!


離開社寮角左右兩側有鄉間小路伴行很特別,不久看到往右前往「梅子懷舊公園」的路標(1019、6K+200),那是八仙山林鐵平地線兩座「五分車公園」之一瞭解八仙山林鐵歷史最直接的地方,先行掠過回程再去!

這一帶老地名叫做「梅仔樹腳」,聽說是早期先民來此開墾,見到此地擁有不少梅樹,在五分車梅子車站旁有兩棵大梅樹,所以這裡才稱做梅子!


終於來到「梅子車站」(1022、6K+600),它是東豐鐵路線上三座車站之一,與林鐵五分車「梅子車站」(梅仔樹腳站)不同,在林業歷史演進中「梅子」地區扮演很重要角色!

民國48年八七水災重創台灣中部,八仙山林鐵結束營業,另闢一條自豐原至東勢的台鐵軌距鐵道,解決當地運材需求,這便是東勢支線。當初東豐鐵路興建,基本上是循八仙山林鐵的平行路線,兩條鐵路於朴子口平行後,林鐵到達梅子村轉向東南經梅子樹腳(懷舊公園)至土牛、和盛為終點,未越過大甲溪;而東勢支線則是折往東北經大甲溪橋(梅子鐵橋)跨越大甲溪,再往東南抵達東勢車站(東勢客家文化園區)!


從和順巷左轉出來(1026、6K+800),前往「酸仔樹腳」看那棵「百年芒果樹」,芒果樹位在承福祠土地公廟後面,高大蒼勁,樹型優美,樹頭像龍一樣盤據大地,據說已有三百多歲了,歷經九二一大地震仍屹立不搖,庇蔭世代居住於此的子民,已被列為臺中市保護樹木,「酸仔」指檨仔(芒果),這也是「酸仔樹腳」地名的由來!


前方是「梅子鐵橋」(1031、7K+300),它的前身為東豐鐵路「大甲溪橋」,跨越過去就是東勢了,它建於民國47年3月14日,全長412.7公尺,上承式鋼鈑樑橋,橋墩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95年6月12日遭豪大雨沖斷,迄97年5月31日重建完成啟用,鐵橋重建部分採下承式單跨拱橋設計,長92公尺,下方無橋墩,以免阻礙水流!(參考導覽資料)


往大甲溪上游望去,前方是東豐快速道路跨大甲溪「脊背橋塔」造型意涵來自於守護大甲溪的「鯉魚伯公」傳說,設計以雙鯉魚造型,形塑流線身形及斜索,營造鯉躍龍門,守護大甲溪及山城居民的意象,成為當地新地標,惟此橋尚未貫通!


經過「梅子鐵橋」到穿過「東勢隧道」後這段長達半公里路段,自行車道低於路面,兩側卵石坡坎自然古樸,好像進入峽谷一般,上面樹蔭遮蔽,騎在其中清涼安靜,放慢速度非常舒服!


前方是穿過台3線內山公路的「東勢隧道」(1037、7K+900),昔日東豐鐵路唯一的隧道門洞上模糊的字體,應該寫著「東勢隧道」,經過隧道後90度大轉彎,往東南方的東勢市區行去!


下新里是東勢的農業區,道路筆直兩側樹木濃密,形成一段段美麗的綠色隧道,車道兩側是一望無際的高接梨,處處充滿豐收的喜悅!


前面是「東豐自行車綠廊」第三座橋梁,橫越於東蘭路西門巷,嚴格說來是一座陸橋,應稱為「西門陸橋」!


騎到東新國中附近(1050、10K+700),車道高於兩側小路,道路兩側並有水泥木頭護欄,居高臨下俯視兩側農田,令人心曠神怡!


「紅色斜張拱橋」到了(1052、11K+000),表示還有一公里就到達終點,這是「東豐自行車綠廊」第四座橋樑,也是一座陸橋,雖然跨距不長但造型優美,橋下的勢林街是前往東勢林場的道路!


終於到達「東勢客家文化園區」後門(1054、11K+500),有一位客家小公仔牽著腳踏車迎接我,此地是昔日「東勢車站」的原址,也是「東豐自行車綠廊」的終點,園區內尚保留原車站候車室(整建為客家文化展示館)、舊倉庫、仿鯉魚伯公堤防等,可以好好的逛一逛!


此地是原台鐵東勢支線「東豐鐵路」終點站,原來園區內修建一座月台、鋪一段鐵路,行駛復刻版的騰雲號蒸汽火車,然委外經營廠商合約到期現在都已撤除,僅留下地面上的鐵路步道讓人緬懷!


客家文化展示館左側還有一座舊倉庫,改為「樟腦故事體驗館」,陳展許多採樟燻樟製腦的工具,這座倉庫也是園區內最古老建築!


原「東勢車站」改建而成的客家文化展示館,側、後面增加紅磚簷廊造景優美,就在這裡照一張吧!


最後來到「東勢客家文化園區」正門(1100、12K+000),前方廣場正在布置嘉年華場地,這座展示館是原「東勢車站」改建而成的,雖然外觀已改變,但建築主體輪廓還在,令人懷念的老車站,來到這裡今天第二階段騎乘路段結束,12公里使用二個小時,接著準備從東勢、石岡小鎮輕鬆騎回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